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

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主要開展天氣、氣候與氣候變化和大氣物理與大氣化學等方面的研究,為了完善復旦大學的學科體系,加強復旦大學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國際學術競爭力,提升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能力,復旦大學於2016年增設大氣科學學科,並建立該研究院。

簡介

大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是地球系統中能量和物質輸送及其循環的關鍵橋樑和重要的決定因素。大氣圈是地球系統中最活躍的圈層,它與其他圈層相互作用決定了地球系統的整體行為。大氣科學旨在研究並揭示大氣與空氣品質多時空尺度變化的過程、特徵、規律和機制及其與地球系統其他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天氣氣候大氣環境質量的預報、預測和預估水平,為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以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技術支撐與解決方案。因此,在地球科學領域,大氣科學近幾十年來在國際上一直是地球科學中的領頭學科之一。特別是,大氣科學為高質量的數值天氣預報與氣候預測提供了科學支撐,使其成為了現代科學大家庭的重要成員。
鑒於大氣科學本身及其在地球科學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為了完善復旦大學的學科體系,加強復旦大學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國際學術競爭力,提升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能力,復旦大學於2016年增設大氣科學學科,並建立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
大氣科學是綜合性、交叉性強的現代科學。需要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知識。人類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如無線電、火箭、雷達、電子計算機與人造衛星,問世伊始,便被大氣科學有效運用,促進了大氣科學的迅猛發展。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將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優勢,藉助復旦大學在上述學科方面已有的基礎與實力開展大氣科學研究,以天氣、氣候及其與大氣環境的交叉為突破口,以全球變暖與大規模人類活動(長三角城市化的規模、強度與速度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為背景,研究極端天氣事件(颱風、暴雨、熱浪、寒流等)、大氣環境(霧霾、大氣污染)、極端氣候事件(乾旱、洪澇等)等發生髮展的機制、變化規律,及其數值模擬與預報預警的理論與方法。
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實行院長負責制,通過引進相關學科帶頭人、整合校內現有的相關學術力量,組建天氣、氣候和環境學科等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團隊。研究團隊的構成注重學科交叉,特別是天氣和氣候與大氣環境之間的交叉。在此基礎上成立若干個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室。面向國家需求,選擇前沿研究領域進行天氣、氣候和環境的綜合研究,並積極發展國際合作、申報國家和上海市項目。建立國際化的大氣和環境學科研究生教學體系,逐步形成具有國際水平的大氣、海洋和環境學科的理論和觀測融合的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積極與上海市氣象、環保部門及有關高校建立合作關係,建立聯合實驗室等合作機構,在科研和教學中進行實質性合作,實現資源共享。

機構

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主要開展天氣、氣候與氣候變化和大氣物理與大氣化學等方面的研究,並按照學科方向設定以下三個研究室:
1.天氣研究室
重點開展人類活動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的變化及其機理。
學科帶頭人:張人禾院士
2.氣候與氣候變化研究室
研究氣候系統五大圈層(大氣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海氣相互作用、海洋環流變異以及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等。
學科帶頭人:穆穆院士
3.大氣物理與大氣化學研究室
重點研究大氣邊界層中的物理、化學過程及其在大氣污染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特別是大氣化學成分的變化對空氣品質、人體健康、天氣與氣候的影響。
學科帶頭人:陳建民教授
研究室緊密圍繞國家與地區發展戰略,把基礎與國際學科前沿研究與長三角、中國東部沿海區域與“一帶一路”相關區域在天氣、氣候與環境方面的戰略需求緊密結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