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徒步歸行
明公壯年值時危 ,經濟實藉英雄姿 。
國之社稷今若是 ,武定禍亂非公誰 。
鳳翔千官且飽飯,衣馬不復能輕肥 。
青袍朝士最困者 ,白頭拾遺徒步歸 。
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 。
妻子山中哭向天,須公櫪上追風驃 。
作品注釋
【原注】贈李特進,自鳳翔赴鄜州,途經邠州作。【鶴注】李特進,當是李嗣業。《本傳》:京兆高陵人,因隨高仙芝平少勃律,加特進。祿山反,肅宗追之至鳳翔,上謁,嗣業忠毅憂國,不計居產,有宛馬千疋。《杜臆》:近侍之臣,徒步而歸,以見軍事倥傯之狀,命題有感。
《吳志》:孫堅謂張溫曰:“明公親率天兵,威震天下。”
《魏志》:曹操曰:“天下英雄,唯孤與使君。”
《忠經》:“苟利社稷,不顧其身。”
《通鑑》:魏賀拔軌謂宇文泰曰:“文足經國,武能定亂。”《國語》:輿人誦:“喪田不愆,禍亂其興。”
范雲詩:“衣馬悉輕肥。”
孔融書:“朝士最重儒術。”
《史》:“白頭如新。”《燕國策》:“匹夫徒步之士。”
《說苑》:“論交合友。”謝靈運詩:“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
櫪,馬槽也。《古今注》:“秦始皇七馬,一曰追風。”《洛陽伽藍記》:後魏河間王琛,遣使至踉斯國,得千里馬,號曰追風。《廣韻》:“馬黃白色曰驃。”
1.【原注】贈李特進,自鳳翔赴鄜州,途經邠州作。【鶴注】李特進,當是李嗣業。《本傳》:京兆高陵人,因隨高仙芝平少勃律,加特進。祿山反,肅宗追之至鳳翔,上謁,嗣業忠毅憂國,不計居產,有宛馬千疋。《杜臆》:近侍之臣,徒步而歸,以見軍事倥傯之狀,命題有感。
2.《吳志》:孫堅謂張溫曰:“明公親率天兵,威震天下。”
3.《魏志》:曹操曰:“天下英雄,唯孤與使君。”
4.《忠經》:“苟利社稷,不顧其身。”
5.《通鑑》:魏賀拔軌謂宇文泰曰:“文足經國,武能定亂。”《國語》:輿人誦:“喪田不愆,禍亂其興。”
6.范雲詩:“衣馬悉輕肥。”
7.孔融書:“朝士最重儒術。”
8.《史》:“白頭如新。”《燕國策》:“匹夫徒步之士。”
9.《說苑》:“論交合友。”謝靈運詩:“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
10.櫪,馬槽也。《古今注》:“秦始皇七馬,一曰追風。”《洛陽伽藍記》:後魏河間王琛,遣使至踉斯國,得千里馬,號曰追風。《廣韻》:“馬黃白色曰驃。”
作品鑑賞
此詩開頭敘李公戡亂之才。接著自敘徒步之由。公往行在,麻鞋謁帝,有青袍而無朝服。《舊書》:至德二載二月,議大舉收復,盡括公私馬以助軍,故惟徒步而行。末言白行須馬之意。無老少,見忘年之交。何同調,見忘形之交。【魯訔注】時李特進守邠州,公便道經邠,作詩贈李,就借乘馬也。此章三段,各四句。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