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徐鑄成先生的這部回憶錄,初名《八十自述——自編年譜》,自198S年3月開始動;筆,
至1987年5月殺青。在作者去世後,由三聯書店於1998年以《徐鑄成回憶錄》為題,首次了版。此次修訂,參照本書繁體版和作者原稿,全面恢復了原著風貌。
本書以平實的筆法,回憶了作者八十年的人生歷程。於自己的新聞從業生涯及所參加的政治活動,著墨尤多。敘及一些關鍵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還詳細徵引當時的曰記,存錄下第一手史料。
作者自言,“一生的經歷,都可以明明白白地攤開來”,並以“事無不可對人富,胸有是非堪自信”自況,所以,寫這本回憶錄時,“可以信筆直書,無所隱諱”。這既是本書的特色,也是本書價值所在。
作者簡介
徐鑄成(1907-1991),江蘇宜興人,中國著名記者、新聞評論家和新聞學家。 1927年進入國聞通信社從事新聞工作,後在《大公報》任記者、編輯、編輯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總編輯,繫上海和香港《文匯報》主要創辦人,先後任總主筆、總編輯和社長,是中國現代報業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參與者。也是半個多世紀政海波瀾中許多重要人物及活動的見證人。一生著述頗豐,撰寫了大量新聞評論、通訊、遊記和雜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憶新聞生涯中親歷親聞的文字外,還從事傳記文學創作,並致力於新聞傳播教育事業,兼任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校教授,主持創辦廈門大學新聞傳播系,對一些新聞理論問題和實踐活動做了回顧和總結。
目錄
前言
我為何寫回憶錄(代序)
楔子
第一章負篋求知(1907-1926年)
第二章 步入報界(1927-1937年)
第三章 主持筆政(1938-1948年)
第四章 民主報人(1949-1957年)
第五章 坎坷生涯(1958-1976年)
第六章 遊歷著述(1977-1987年)
附錄
“陽謀’親歷記
死的解放
後記
徐鑄成生平簡表
內容提要
本書為著名報人徐鑄成的“擱筆”之作,自1985年3月開始動筆,歷經兩年殺青。以平實流暢的筆觸
,加憶了作者八十年豐富而坎坷的人生歷程,著重於作者的記者生涯及所參加的政治活動,涉及了中國現代史上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作者自稱:“司馬溫公有一句名言:事無不可對人言,我湊上一句,臉有是非堪自信,作為一副對聯,用以自況。所以,自己在寫回憶錄的時候,用不著推敲,更毫無外慚清議,內疚神明之處,可以信筆直書,無所隱諱。當然,因年已日近鐘鳴漏盡,有些瑣碎的細節,是記憶不周全了。”徐鑄成曾任第一、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代表,民盟中央委員,在中國新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57年被錯劃右派沉寂二十餘年。晚年復出,遊歷著述,留下了四百多萬字的專著及文集。
編輯推薦
作者生於前清末年,開始工作時,趕上北洋軍閥的末期——張作霖大元帥統治時期,曾目擊國民黨的興起到它在大陸的覆滅。又曾在新中國度過幾十年不平常的歲月,經歷長期的風風雨雨,直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撥雲霧重見青天,過了近十年的充滿希望、最令他愉快的時光。在這漫長而曲折的六十年時日中,作者曾五次親自創建過報館,又曾五次親手埋葬(被封或被迫停刊)它們。其中經過,也許只有作者一人明其前因後果,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至於所接觸過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更難屈指數。為了對這段歷史負責,作者戲言趁記憶力尚未完全衰退之際,抓緊時間,儘可能加以回憶,如實地寫出來,公之於世,與便有了這本回憶錄。
作者簡介
徐鑄成(1907-1991),不到二十歲就開始做記者,到去世時從事新聞工作有六十多年,這六十多年中,他從一個負芨求學的學子歷經坎坷而成為“民主報人”,他的一生,只有辦報這一個理想,並為這一理想付出了畢生的努力,“報人”的稱謂是他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目錄
我為何寫回憶錄(代序)
楔子
第一章 負篋求知(1907-1926年)
第二章 步入報界(1927-1937年)
第三章 主持筆政(1938-1948年)
第四章 民主報人(1949-1957年)
第五章 坎坷生涯(1958-1976年)
第六章 遊歷著述(1977-1987年)
附錄
附錄一 “陽謀’親歷記
附錄二 悼念徐鑄成先生
後記
書摘
貴陽為誠夫兄曾工作舊地(回《大公報》港館任經理前,曾任黔省府機要秘書兼《貴州日報》社長),故舊很多。我們安抵貴旭後,承達詮先生設宴為洗塵壓驚,並有省府及《貴州日
報》友人酬酢多日。《貴州日報》總編輯為我表兄朱虛白,要聞編輯金慎夫為誠夫兄介弟,相知有素,暢談竟日。約留築五日,即雇定一卡車北行。
長兒白侖,時在貴陽國立臨時中學讀書。以該校管理馬虎,一伙食極壞而不注意清洗,白侖染上痢疾,久治不愈。嘉稑恐其孤身在外,不易調攝,乃令其退學,一起帶往重慶。
《貴州日報》經理趙先生廣交遊,我托其代購貴州當時最有名之“華茅”(茅台)兩瓶,以便沿途獨酌解憂。
五日後安抵重慶,渝館已為桂館職員租借三江村(李子壩報社對面)為宿舍,竹牆土坯,沿嘉陵江構築約七層,且門面甚堂皇,可見山城工匠工藝之精巧。
為了安置桂館職工,胡先生(斯時,政之先生已繼季鸞先生後,任國民參政員,移居重慶,住金城銀行建造之紅岩新村)特在渝館創刊《大公晚報》,由我主編。我未到前,由谷冰兄代理。先期到渝之郭根任要聞編輯。某日,忽以主標題未按谷冰意製作,立以“不服從上級命令”之罪,宣布開除。以後不久,原桂館廣告主任戚家祥及戚家柱等均因撤退時“利用職務,私做生意”之罪名,連同渝館廣告主任李孝元一併開革(二戚及李均為誠夫兄親戚)。可見有“殺雞儆猴”之意。
差不多同時,政之先生特約誠夫和我至紅岩新村談話。大意謂,渝桂兩館,好比同根連枝。現桂館已以兵災而停業,等於二房子弟來依靠長房。你們要善於“以小事大”。他們兩位是
很有心機的,“譬如谷冰有事來見我,我雖滿腹心事,必整容含笑接談,以免引起多心。此意,望你們兩位,好好體會。”
很明顯,他是要我們了解寄人籬下,處處以忍讓為先。
我除埋頭主編晚報外,幫助日報每周寫一到兩篇社評。此外,百事不問,業餘也很少進城,即鄧友德(時任重慶新聞檢查處副處長)、陳訓悆(時任《中央日報》總編輯)等熟朋友也很少來往。谷冰與中央社社長蕭同茲很有交情,常請中央社高級職員來李子壩吃飯,我和誠夫兄敬陪末座而已。
九月十一日 星期日
接寶禮兄及郭根函。知報已升至二萬八千,甚慰。午後,訪侯外廬兄,談甚久。又訪李任公,未遇。與其秘書李乙尊兄(即程硯秋之高足李世濟之父)暢談。今天驟冷,儼然深秋光景矣。
九月十二日 星期一
乘電車至宣武門,旋步行經西河沿、香爐營、大溝沿直至琉璃廠。此一帶為余舊遊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