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枋

徐枋

徐枋(1622-1694)明末清初畫家。字昭法,號俟齋、秦余山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殉節官員徐汧之子。崇禎十五年舉人。入清,遵父遺命不仕異族,隱居於天平山麓“澗上草堂”,自稱孤哀子。書擅行草,長於山水畫,取法董源、巨然、荊浩,關仝,亦宗倪瓚、黃公望,與楊無咎、朱用純並稱“吳中三高士”。終身不入城市,賣畫自食,例不書款,與宣城沈壽民、嘉興巢鳴盛稱“海內三遺民”。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徐枋立像 徐枋立像

徐枋,16歲時遵父命,受業於朱集璜。崇禎十五年(1642)中舉,順治二年(1645)父徐汧殉明,徐枋欲從之,徐汧曰:“我死,不可不死也,自靖自獻,不死即不忠;爾死,非不可不死也,不死非不孝。我死,君固也;爾死,親使爾。有子又將為親死,則子孫遞死無噍類有是乎?爾不死,守身繼志,所以成孝兼作忠也。”徐枋遵父遺命終身不仕異族,以書畫詩賦聞名吳下,隱居鄧尉山中,鏇移靈岩,終身不入城市,賣畫自給,築室名“澗上草堂”。

隱居生活極為清苦,二兒一女先後在饑寒交迫中殞命。自己亦“衣食恆不繼”、“日食一飯一糜”、“冬夏止服一薴衣”。37歲時大病一場,嘔血沉疴八十日、絕食六十日,乃“託後事於張英甫布衣”,所幸“鄭三山先生來視疾,以藥起之。”病後又遭“逋賦”案牽累,四處躲藏,居無定所。此時徐枋已“家止四壁、薇蕨不供,朝夕仰屋無所出,勢岌岌殆”,幸得布衣張雋仗義相助,為其傾資償所欠者十餘金,禍乃解。在身陷逆境中,徐枋以傭書鬻畫自給,嘗“躬效老圃蔬韭外,多藝南瓜,夏秋間往往籍以晨炊。”但不輕受人一絲一粟,雖“藜藿不繼,莫能強以一錢之饋。”

江寧巡撫湯斌為了故作風雅,以掩飾其服侍滿清的污點,三至其門而均為徐枋拒見,甚到後來湯斌弔唁其母時也不屑出見這些臣服於異族的漢人。湯斌喟然曰:“賢者不可測如是。”徘徊久之而去。

弟子潘耒舉鴻博授官歸,跪門外三日,始許入見,責之云:“吾不圖子之至於斯也!”

徐枋與楊無咎交好,常以名節相砥礪。徐枋長子孟然、三子文止皆師於無咎。徐枋臨歿,招無咎至,命五歲孫出拜曰:“此亡兒文止遺腹子也。兒向辱先生教,不幸早卒。今余且死,念非先生無可託者,願以此累先生。”其為枋信重如此。卒後,潘耒將其葬於光福香雪海的真如塢(珍珠塢)。墓碑刻篆文“明孝廉俟齋徐公之墓”。江蘇巡撫宋犖素慕徐枋之為人,將“澗上草堂”改為祠,捐貲修葺。潘耒作《徐昭法先生祠堂記》。此祠於嘉慶、道光年間數次重修,後毀於火。

著述名錄

徐枋像 徐枋像

徐枋一生著述頗豐,嘗云:此二十年中所成書,《通鑑紀事類聚》三百若干卷、《廿一史文匯》若干卷、《讀史稗語》二十餘卷、《讀書雜鈔》六卷、《建元同文錄》一卷、《管見》十一篇,計成書亦且幾百卷矣。以上著述目前僅有《讀史稗語》 十一卷以及潘耒編校的《居易堂集》二十留存。

清史文載

徐枋半身像 徐枋半身像

徐枋,字昭法,長洲人。父汧,明少詹事,殉國難,事具明史。枋,崇禎壬午舉人。汧殉國時,枋欲從死,汧曰;“吾不可以不死,若長為農夫以沒世可也!”自是遁跡山中,布衣草履,終身不入城市。及游靈岩山,愛其曠遠,卜澗上居之,老焉。枋與宣城沈壽民、嘉興巢鳴盛,稱“海內三遺民”。枋書法孫過庭,畫宗巨然,間法倪、黃,自署秦餘山人。嘗寄靈芝一幀於王士禎,士禎與金孝章畫梅、王玠草書作齋中三詠以記之。然性峻介,鍵戶勿與人接。睢州湯斌巡撫江南,屏騶從,往訪之,枋避不見。斌登其堂,堅坐移晷,為誦白駒之詩,周覽太息而去。川湖總督蔡毓榮自荊州致書求其畫,枋答書而返幣,竟不為作。曰:“明府是殷荊州,吾薄顧長康不為耳。”所往來惟沈壽民與萊陽姜垓、同里楊無咎、門人吳江潘耒及南嶽僧洪儲而已。

徐枋 徐枋

家貧絕糧,耐饑寒,不受人一絲一粟。洪儲時其急而周之,枋曰:“此世外清淨食也。”無不受。豢一驢,通人意。日用間有所需,則以所作書畫卷置簏於驢背,驅之。驢獨行,及城闉而止,不闌入一步。見者爭趣之,曰:“高士驢至矣!”亟取卷,以日用所需物,如其指,備而納諸簏,驢即負以返,以為常。卒,年七十三。

時商丘宋犖撫吳,枋預戒曰;“宋中丞甚知我,若我死,勿受其賻也。”犖果使人贈棺槥貲如枋命,終不受。卒,以貧不能葬。一日,有高士從武林來吊,請任窀穹,其人亦貧,而特工篆、隸,乃賃居郡中。鬻字以庀葬具,紙得百錢。積二年,乃克葬枋於青芝山下,而以羨歸其家。語之曰:“吾欲稱貸富家,懼先生吐之,故勞吾腕,知先生所心許也。”葬畢即去,不言名氏。或有識之者,曰:“此山陰戴易也!”

人物年譜

明天啟二年壬戌(1622)一歲

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吳趨里第。羅振玉《徐俟齋先生年譜》(以下簡稱《年譜》)。

天啟五年乙丑(1625)三歲

魏大中被逮過蘇州,徐汧貸金資其行。周順昌被逮,緹騎橫索錢,徐汧與同里楊廷樞斂財經理之。當是時,汧與廷樞名聞天下。《明史"列傳第一五五》。

崇禎三年庚午(1630)九歲

從虞山趙端吾受《論語》、《孝經》。《楊隱君曰補六十壽序》,《居易堂集》卷六。

崇禎四年辛未(1631)十歲

約在是年前後,從葉襄就讀。徐枋《五君子哀詩》:“憶昔執經初,枋年未束髮”,姑繫於此。

崇禎六年癸酉(1633) 十二歲

是年始學文。徐汧開文社於家,枋之社作為張溥、張采、周鑣等文壇巨子所賞,一時傳誦父執。陳子龍至折輩行與訂忘年交。《年譜》。

崇禎八年丁亥(1635)十四歲

入學為弟子員。徐汧攜見兵部尚書申用懋,申以此子為非常人也。《懷舊篇》注,《居易堂集》卷十七。

崇禎九年丙子(1636) 十五歲

從鄭敷教游。徐枋《贈業師鄭士敬先生序》:“小子枋年十五,即執經從吾鄭先生游,時崇禎之丙子歲也。”《居易堂集》卷六。

泛濫於諸子百家,自漢至宋說家者流,無不熟覽。《答惠生而行書》,《居易堂集》卷一。

崇禎十年丁丑(1637) 十六歲

從崑山朱集璜受業,長達五年。

崇禎十一年戊寅(1638) 十七歲

朱集璜攜長子用純來,與徐枋同塾,少於枋五歲。《朱師母六十壽序》,《居易堂集》卷六。

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 十八歲

朱集璜授經於家,枋至崑山就學。《朱師母六十壽序》:“己卯春,先師以事留滯於家,不入郡城,枋遂負笈執經以從授館師門。”《居易堂集》卷六。

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二十一歲

鄉試中舉。徐枋《朱先生傳》:“餘十六歲執經於先生,朝夕侍先生者五年,第六年壬午,余遂幸售去,而是科得雋者。”《居易堂集》卷十二。

清順治元年甲申(1644) 二十三歲

五月,南明政權建立。徐汧為權奸所構陷,將罹不測之禍。處士楊補亟走南京解其獄。徐枋《楊無補傳》。《居易堂集》卷十二。

徐汧攜枋入萬峰,謁剖石上人,命執弟子禮。《萬峰剖石老和尚六十壽序》,《居易堂集》卷六。

歲除,徐汧以國變,令家人不得賀歲。自是枋亦嗣守,每度歲,一拜先人木主而已。《病中度歲記》,《居易堂集》卷八。

依姊夫吳祖錫於汾湖。《與吳子佩遠書》,《居易堂集》卷三。

順治二年乙酉(1645) 二十四歲

閏六月十二日,徐汧自盡殉國,年四十九,諡文靖。《年譜》引范石夫《朋舊尺牘跋》:“勿齋太史當先帝之變,已義不欲生,避跡虎丘之長盪。一泓秋水,朝夕徘徊。乙酉六月十二日,有剃髮之令,默無一言。是晚月明如晝,以酒犒諸從,躬倚船舷,對月獨坐,突躍入水中,人不及救。”

枋欲從死,徐汧不許,曰:“吾固不可以不死,若即長為農夫以沒世,亦可無憾”,乃號泣殮父遺體,徒跣變姓名,避地吳江之蘆墟,瀕死數番,流離四月。《答吳憲副源長先生書》,《居易堂集》卷一。

匿身吳江,全發被捕,長立不跪,問之亦不答。主者遂髡而釋之。《答吳憲副源長先生書》,《居易堂集》卷一。又見《年譜》引《朋舊尺牘跋》。

是年陳子龍亦避兵蘆墟,時相往還。《懷舊篇》注,《居易堂集》卷十七。

七月二日,崑山失守,朱集璜投水死之。《懷舊篇》注,《居易堂集》卷十七。

順治三年丙戌(1646) 二十五歲

建廬於徐汧藁葬墓側。

黃道周貽書陳子龍,招枋入閩。陳亦邀枋參其軍,皆謝不往。《答陳給諫臥子先生書》,《居易堂集》卷一。

順治四年丁亥(1647) 二十六歲

吳祖錫依徐枋於金墅。《與吳子佩遠書》,《居易堂集》卷三。

復吳嘉禎書,謝絕其勸入城市、和光混俗之好意。《答吳憲副源長先生書》,《居易堂集》卷一。吳書中有“維斗、臥子、公旦、彥林無辜慘戮,大可畏也”之語,故繫於此年。

順治五年戊子(1648) 二十七歲

始與南嶽弘儲訂交,事以師禮。《居易堂集》卷七《靈岩老和尚六十壽序》:“余不敏,而獲侍吾師靈岩老和尚者十有七年矣”,文作於康熙三年甲辰(1664)。

順治八年辛卯(1651) 三十歲

春,徐汧墓幾遭豪奪,兵部侍郎申紹芳及徐晟力御之,得無恙。徐枋《與徐楨起書》,《居易堂集》卷一。《懷舊篇》注,卷十七。

順治十年癸巳(1653) 三十二歲

八月,吳祖錫北游,相送於靈岩支硎白馬澗,賦詩十一章以贈,《與吳子佩遠書》,《居易堂集》卷三。《送遠詩十一首》,《居易堂集》卷十七。

姜垓卒,作哀辭。垓受知於徐汧,居吳五年,四哭徐汧之墓,時人嘆其風誼。《姜吏部如須哀辭》,《居易堂集》卷十九。

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 三十四歲

著《廿一史文匯》及《通鑑紀事類聚》成,作文以告家廟。《告家廟文》,《居易堂集》卷十五。

冬,始識布衣張雋,字英甫,號蒼眉,後頗得此人之助。《老友蒼眉張君哀辭》,《居易堂集》卷十九。

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 三十六歲

長子孟然十八歲,將締婚姻,作《誡子書》七千餘言,反覆丁寧。《居易堂集》卷四。

楊無補處士六十,為文以祝。七月朔,處士卒,遺命以所藏畫本數十百幅贈徐枋。作《楊無補傳》。

自國變後,衣食恆不繼。冬至夏,則日食一飯一糜而已。冬夏只服一薴衣。是歲危病,至除夕晡時,尚未得午飯。病中約絮於背,薦薪而寢。醫者鄭欽諭先生見之,為之流涕,解衣贈之。《再生記》,《居易堂集》卷八。

順治十五年戊戌(1658) 三十七歲

徐枋書畫作品 徐枋書畫作品

自丁酉十一月,祁寒無裩,中寒如瘧,復為庸醫所誤,至於嘔血。沉疴八十日,絕食者六十日,家族無至者。乃托後事於布衣張雋,張為市藥延醫,如謀其私。鄭欽諭先生來視疾,以藥起之。作《再生記》及《病中度歲記》以志其事。《居易堂集》卷八。

病中猶讀韓、柳、曾、王、三蘇全集及《三國志》、《韓非子》,不遺一字。

是年,有以逋賦陷徐枋者,於是不得寧居矣。《年譜》。

順治十六年己亥(1659) 三十八歲

避居積翠,依穹窿擴南宏大師幾閱月。《穹窿擴南宏大師塔銘》。《居易堂集》卷十四。

吳祖錫來同棲止。《與吳子佩遠書》,《居易堂集》卷三。

正式成為弘儲傳承弟子。《退翁年譜》順治己亥條引退翁伊漢說:“徐昭法槁木形骸十六年,雖戚友罕睹其面,吳中苦節無雙。一旦芒鞋詣研山,涕泣稽首,懇余祝法,余亟問故。徐子默然良久曰:‘將棄家學道’。余知其意,遂為剷除,名之本倬,字之伊漢。”轉引自陳三弟《徐枋研究》(《清史研究》1997、1)。

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 三十九歲

二月,避地鄧尉青芝山房。《年譜》。

甥吳濩省親於金陵,作《孤楫(氵庠)江圖》,並賦詩並序送之。《居易堂集》卷十七。案:括弧內字疑為“溯”之異體字。

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 四十歲

弟侄官逋之累未解,議分義田與闔族,有《與闔族書》。《居易堂集》卷一。

欲隱遁苕霅間,致書李令皙謀卜居,不果,鏇避地天池。《與武部李霜回使君書》,《居易堂集》卷一:“不肖擬覓便風,直造龍津,卜隱苕霅之間,埋名避世,便當與吳門絕。”《年譜》後附朱用純《致徐俟齋書》第四通:“冬末,古如上人來,瑞五晤之,始雲昭法定在天池。”

吳祖錫避難來訪,篝燈對語徹夜。《與吳子佩遠書》,《居易堂集》卷三。祖錫至是再遭名捕,應與通海案有關。《題孤楫(氵庠)江圖》序云:“己庚之歲,審知遠公寓跡金陵……時遠公寓跡甚奇”,此時正逢鄭氏反攻。《居易堂集》卷十七。

約在是年,身陷奏銷案中,岌岌可危。布衣張雋蒼眉為傾其資,償所欠者數十餘金。《布衣張蒼眉六十壽序》,《居易堂集》卷七。案:陳三弟《徐枋研究》(《清史研究》1997、1)系此事於順治十二年,恐不確。蓋二人雖於十二年相識,但據徐枋敘述,為償官逋乃在自己大病之後,也即順治十四、十五年後。以十五年後徐枋不斷避居,而奏銷案於順治十八年為最高潮,姑繫於此。

康熙元年壬寅(1662) 四十一歲

避跡梁溪常泰山之寺。《年譜》。

康熙二年癸卯(1663) 四十二歲

夏日,避跡秦餘杭山房,依張德仲於東渚,屋只兩間半。德仲,徐汧中表,時年正七十,為文壽之。《張征君德仲先生七十壽序》,《居易堂集》卷七。

是年,靈岩弘儲欲為徐枋卜築澗上,枋具書遜謝,並托王廷璧辭於弘儲。弘儲不可,於是澗上之屋乃成,為屋二十餘間,自是不復移徙矣。《年譜》。又見《與王雙白》、《致老和尚》,《居易堂集》卷四。

吳江潘耒以詩來請益,遂從游於門。《與潘生次耕書》,《居易堂集》卷一。

康熙三年甲辰(1664) 四十三歲

黃宗羲至靈岩,弘儲館之天山堂。徐枋與黃宗炎、高斗魁、王廷璧、鄒文江、文秉、周茂藻等集會,與宗羲論文甚愜,宗羲賦詩以贈。

案:關於此次集會,徐枋《居易堂集》未見記載,但黃宗羲分別有《輪庵禪師語錄序》以及《贈以靈上座》、《集靈岩寺》、《與徐昭法》三詩作了介紹。《集靈岩寺》云:“艷說古吳名勝地,松風五月隔兵塵。應憐此日軍持下,同是前朝黨錮人。霜雪蒙頭羞佛火,興亡昨夢到蟣臣。狂言世路難收拾,不道吾師狂絕倫”。見陳三弟《徐枋研究》(《清史研究》1997、1)。

鬚髮半白,齒牙搖落,而筋骨關竅之間,自知有深入之病。《與葛瑞五書》,《居易堂集》卷二。

康熙四年乙巳(1665) 四十四歲

朱用純與枋以性命之學相質論。見朱用純《毋欺錄》。

康熙六年丁未(1667) 四十六歲

子文止生,字之曰觀成。《年譜》。

暮春,嘉興巢鳴盛來訪,洄沿二百里,越嘉禾、松陵、吳郡,凡兩宿而後到吾草堂,遠道護持而來者,嘉興黃子錫復仲,而草堂中同集者為江右曾燦青藜、山東姜宇節奉世也,一時傳為盛事。鳴盛國變後不入城市,世所謂海內三遺民者,徐枋、巢鳴盛及宣城沈壽民也。《<致巢端明孝廉書>書後》,《居易堂集》卷三。

康熙八年己酉(1669) 四十八歲

秋,致巢鳴盛書問訊,巢作書答之。《致巢端明孝廉書》,《居易堂集》卷三。

冬,歸莊來訪,待雪靈岩。《答玄恭》小註:“己酉冬,天氣甚暖,玄恭忽來,雲待雪靈岩,且出扇索畫雪景。因贈絕句:‘為望同雲住半途,連朝晴旭麗高衢。知君素有回天志,急掃吳山飛雪圖’”。《居易堂集》卷四。

康熙十年辛亥(1671) 五十歲

秋,病血痢兩月,九月杪始得強起。雖得再生,頹然衰瘁,耳聾眼暗,四體不仁。吳祖錫過訪。《與吳子佩遠書》、《與馮生書》,《居易堂集》卷三。

寧都魏禧來訪,並出所作致周篔書示徐枋,乞周篔向曹溶為李確謀繼粟事。枋曰:“秋岳(曹溶字)今之貴人,李先生必不食其食,己不能濟,聽其餓死可也。”已而,李果不食而餓死。《魏叔子文集》卷六《致周青士書》,並見徐鼒《小腆紀傳"列傳第五十一》。案:李確卒於康熙十一年,姑繫於此年。

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 五十一歲

川湖總督蔡毓榮慕枋之高節,不敢以金饋贈,托馮羽贈藥,價值千金。枋以書謝馮生而卻之。《與馮生書》,《居易堂集》卷四。並見《徐枋墓志銘》,葉燮《己畦文集》卷十六。孫靜庵《明遺民錄》卷四十三。

一女年止三歲,冬無絮衣,患成寒疾,至此十年不愈。一兒年十二,便能書畫,見者以為神童,而飢不得食,病不得藥,遂殞其命。《與馮生書》,《居易堂集》卷四。

弘儲圓寂,年六十八,作《退翁老人南嶽和尚哀辭》,稱其“能以忠孝作佛事也”。《居易堂集》卷十九。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 五十二歲

一病幾殆。

六月,姜埰卒,作謚議。《故給諫東萊姜公埰私謚貞毅先生議》,《居易堂集》卷九。

八月,吳祖錫將自吳門游中州,更由秦入楚,過山中作別,賦送遠詩贈之。《送遠詩三十韻並序》:“癸丑歲秋八月,吳子自吳門游中州,再由秦入楚”,《居易堂集》卷十七。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 五十三歲

春日大病,八閱月,至年底益劇,支離委頓,竟同廢人。《與姜奉世書》,《居易堂集》卷三。

自居澗上,不出戶者十餘年矣。是年重九,馮羽載酒邀其登高,欣然命駕,作《甲寅重九登高記》。《居易堂集》卷八。

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 五十四歲

為沈壽民作《沈征君傳》,凡二千六百餘言。《與姜奉世書》,《居易堂集》卷三。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 五十五歲

秋,作《病中放歌》長句。《居易堂集》卷十七。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 五十八歲

吳祖錫卒,作《吳子墓志銘》。《居易堂集》卷十四。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 五十九歲

原配張氏卒,自是懷抱益孤矣。《告張碩人文》,《居易堂集》卷十五。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 六十歲

朱用純為文,為枋六十壽。《年譜》附。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 六十一歲

病目,作《目疾後五戒》。《居易堂集》卷二十。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六十三歲

作朱集璜傳。《居易堂集》卷十二。

賦《懷舊篇長句一千四百字》。《居易堂集》卷十七。

秋七月,自訂文集序例,門生潘耒編次為《俟齋文集》。《凡例十一則》自署“七月初六日”。自序雲“崩天之敵,稽天之波,彌天之網,靡所不加,靡所不遘,而再益之以饑寒之凜栗,風雨之飄搖,世事之詿誤,骨肉之崎嶇,靡所不更,靡所不極”。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 六十四歲

湯斌任江蘇巡撫,屏徒從,微服訪徐枋者再,枋預走避,留老僕宿門外,叩門不啟。湯喟然曰:“賢者不可測如是耶?”徘徊久之乃去,時人兩賢(所謂“兩賢”之說,不過是寫作該文的人一種和稀泥的態度而已,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湯斌投靠異族如能稱賢,那徐枋拒不見湯斌就是不賢,反之就是湯斌不賢徐枋不屑見他。正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和施捨五斗米的人不可能“兩賢”一樣。)之。《徐枋墓志銘》,葉燮《己畦文集》卷十六。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 六十九歲

四月,文止卒,年二十四。至此枋之四子全卒,誠可謂極人生未有之厄也。《與楊震百書》,《居易堂集》卷三。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 七十歲

潘耒為文以祝。《年譜》附。

康熙三十三年(1694) 七十三歲

九月,病亟,招其友楊無咎震百至,托其孤孫。言已,越五日而卒。貧無以殮,宋犖方撫吳,致厚賻,寡媳孤孫以遺命辭。

謀葬於祖塋,族人阻之,乃謀鬻澗上之居,門生潘耒持不可,願身任葬事。老友戴易任覓墓地,戴易年七十餘,貧不能自存,閉門不交一人,而獨與枋善。至是棄絕人事,徒步跋涉深山窮谷無不至,祁寒暑雨不之恤,黧面繭足不之顧,久乃得地於鄧尉西之真如塢,與其父徐汧墓地邇,從枋之志也。顧地價三十金無所措,潘耒乃以十金成券,其他募於人,無應者。戴易乃慨然賣字以資之。戴工八分書,求者雖出多金不可得,至是榜於門,幅受銀一錢,資稍集。又並旁地買之,所費凡四十餘金,皆出其十指間也。既葬,潘耒與戴易又為之培土植松柏,伐石立表。

越二年,一寡媳一孤孫饔飱不繼,族人某乃私鬻澗上之居於人,潘耒聞而憤甚,致書買者謀廢約,不可,則集鄉紳文士請於巡撫宋犖,欲改宅為祠,宋許之。潘耒乃買田歸孤寡,而易宅為祠,即後來澗上祠堂也。《年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