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

徐星[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

徐星,男,祖籍江蘇, 出生於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動物學家。兼任民盟中央委員,民盟中國科學院副主委,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生物輯》和《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編委。 徐星單獨或合著在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著名學術刊物及國核心心刊物上發表近40篇學術論文。所發表的成果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10大新聞。2001年入選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豐田計畫”,成為全球11位入選科學家之一,也是亞洲的唯一代表。其在恐龍研究領域的貢獻引起了國際古生物學界的高度評價和世界各地媒體的廣泛關注。 他主要從事中生代恐龍化石及相關地層學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虛骨龍類形態學、分類學和系統發育、鳥類起源、羽毛起源及早期演化、鳥類飛行起源、角龍類的形態學和早期演化、原始鳥臀類的形態學和系統關係、甲龍類的個體發育研究和侏羅紀及白堊紀陸相地層對比。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徐星 徐星

1992年獲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學士學位。

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VPP)古脊椎動物學專業碩士學位,並留所從事研究工作。

2001年在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從事短期研究工作。

2002年獲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動物學專業博士學位。

2003年起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參選院士

徐星 是2013年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

科研成就

研究領域

徐星 徐星

徐星的研究工作涉及分類學、系統學、形態功能學、古動物地理學和骨組織學等諸多領域。

在分類學方面,已發現和命名恐龍新屬種達30餘種,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暴龍類、鐮刀龍類、竊蛋類、傷齒龍類、馳龍類以及角龍類的化石,世界上第一個保存睡眠信息的恐龍標本,世界上最小的甲龍標本,世界上最小的成年非鳥獸腳類恐龍標本,世界上最早的虛骨龍類化石和世界上最早的保存羽毛的非鳥恐龍化石。

在暴龍類、鐮刀龍類、竊蛋類、傷齒龍類、馳龍類以及角龍類等許多類群的形態學、分類學、發育學、系統學以及形態功能學等方面的工作分別代表這些研究方向近年來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研究成果

1、提出了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和演化模式上迄今為止最為翔實的證據和模型;

2、建立虛骨龍類系統發育分析最綜合的一個資料庫,提出目前最為可靠的系統學假說之一;

3、發現虛骨龍類個體大小在進化樹上的異常變化現象常常導致一系列關鍵性特徵的趨同演化;

4、發現虛骨龍類的不同支系表現的相反演化趨向,而這些反向演化也是導致演化樹上特徵分布複雜,噪音信息繁多的原因之一;

5、提出細絲狀皮膚衍生物在獸腳類恐龍中有廣泛分布的假說;

6、首次報導了原始羽毛的形態,描述了原始羽毛的兩種分支形式,提出了原始羽毛演化的3個階段;

7、首次報導了飛羽在鳥類以外的動物上存在,為建立羽毛的早期演化序列提供了關鍵性信息;

8、首次報導了可能具有樹棲特性的獸腳類恐龍,提出了在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中,獸腳類恐龍經歷了一個生態轉化的假說;

9、首次報導了具有初步飛行能力的獸腳類恐龍,提出恐龍可能經歷了一個四翼階段,為鳥類飛行樹棲滑翔起源說提供了第一份堅實的證據;

10、發現了最原始的鐮刀龍類;

11、報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角龍;

12、發表了鐮刀龍超科的第一個用定量方法恢復的分支樹;報導了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沒有爭議的植食性獸腳類恐龍;

13、報導了世界上最小的甲龍標本。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國家地理學會科研項目多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11篇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SCI刊物引用率344次)。 200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併入選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豐田計畫,成為全球11位入選科學家之一。

14、英國《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中國科學家的論文,文章認為始祖鳥並非鳥類祖先,而是一種早期恐爪龍。新學說登上權威雜誌是一種認可,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和3位同事就是英國《自然》雜誌《中國一個似始祖鳥的獸腳類恐龍和鳥翼類演化》論文的作者,在論文中他們提出,始祖鳥並不是鳥類的祖先。徐星等人在中國發現了一塊和始祖鳥類似的恐龍化石,這塊化石被命名為鄭氏曉廷龍。徐星說,“我們對鄭氏曉廷龍的化石進行系統學分析發現,它屬於恐爪龍類,而且和始祖鳥是‘親戚’。始祖鳥是恐爪龍類的祖先,而不是鳥類的祖先。”

徐星 徐星

15、徐星領導的小組在遼寧省西部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其化石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這一發現為帶羽毛恐龍家族再添一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華麗羽王龍的發現說明羽毛並非只出現在體型較小的恐龍身上,一些大型恐龍同樣具有羽毛。華麗羽王龍生存在大約距今1.25億年的白堊紀早期,這批發現於遼寧省北票市的化石標本至少包括3個完整的個體。研究人員認為,成年的華麗羽王龍體長在9米左右,重約1.4噸。雖然其體型比霸王龍小很多,但比已知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還要大40倍。華麗羽王龍身上的羽毛只是非常簡單的絲狀物,代表了一種非常原始的羽毛類型;這種結構類似於小雞身上的絨毛,而與鳥類的體羽有所區別。其龐大體型和原始的絲狀羽毛表明其不具飛行能力,這些原始羽毛的一個重要功能可能是用來保溫。徐星介紹說,華麗羽王龍之所以發育羽毛,很可能與白堊紀早期的氣候有關。研究人員通過對恐龍牙齒當中氧同位素的分析推測,華麗羽王龍生活的早白堊世氣溫明顯低於白堊紀其他時期,而遼西地區氣候可能與當下相似。在寒冷的冬季,羽毛能夠幫助華麗羽王龍減少熱量的散失。這種現象類似我們熟悉的猛獁象和披毛犀,為了適應寒冷氣候,身體表面發育厚厚的毛來保暖,但熱帶的大象則褪去了軟毛。

榮譽紀錄

徐星的研究成果於1999年和2000年被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10大新聞,2003年振邦杯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和2007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併入選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的2007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發現。

2001年:獲得2001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01年:入選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豐田計畫”,成為全球11位入選科學家之一,也是亞洲的唯一代表;

2003年:中科院首屆傑出科技成就獎(集體,排名第二);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5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馬塔切納基金會授予的馬塔切納青年優秀論文獎;

2007年:中科院第九屆傑出青年獎;

2007年:第十屆中國傑出青年科技獎;

《未亡的恐龍》一書獲得《中華讀書報》評選的2001年度全國十大科普好書,是入選書籍中唯一的國內作者的作品。

代表論著

1、xu et al 2007. A gigantic bird-like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China.

2、Upchurch et al 2007. A re-evaluation of Chinshakiangosaurus chunghoensis Ye vide Dong 1992 (Dinosauria, Sauropodomorpha): implications for cranial evolution in basal sauropod dinosaurs.

3、Li et al 2007. A gliding lizard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4、Erickson et al. 2007. Growth patterns in brooding dinosaurs reveals the timing of sexual maturity in non-avian dinosaurs and genesis of the avian condition.

5、xu et al 2006.A basal ceratopsian with transitional features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northwestern China.

6、Xu et al 2006.A New Titanosaurian Sauropod from Late Cretaceous of Nei Mongol, China.

人物評價

徐星 徐星

“第九屆中科院傑出青年獎”評選評語:

徐星對新疆準噶爾盆地戈壁地區連續7年的野外考察使,該地區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晚侏羅世過渡時期的陸相化石點,他在遼寧西部的野外工作導致了許多極其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的發現。他已發現和命名恐龍新屬種20餘種,是世界上命名恐龍有效屬種最多的學者之一。他在暴龍類、鐮刀龍類等的形態學、分類學等方面的成果被評論為引發了恐龍研究領域革命性的變化。他有關鳥類起源及羽毛和飛行起源的研究被有關評論譽為里程碑式的成果,發現的四翼恐龍被認為是和始祖鳥一樣重要的物種。他糾正了199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有關“古盜鳥”的報導錯誤,避免了錯誤知識的傳播,成為古生物歷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