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徐星1969年7月出生於中國新疆新源。1992年獲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現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學士學位。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VPP)古脊椎動物學專業碩士學位,並留所從事研究工作。2003-2005年在紐約美國自然博物館做“生命之樹”項目的研究工作。2002年獲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動物學專業博士學位。2003年起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生代恐龍化石及相關地層學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虛骨龍類形態學、分類學和系統發育、鳥類起源、羽毛起源及早期演化、鳥類飛行起源、角龍類的形態學和早期演化、原始鳥臀類的形態學和系統關係、甲龍類的個體發育研究和侏羅紀及白堊紀陸相地層對比。
他在包括中國北方和蒙古境內戈壁地區在內的十數箇中生代化石點進行過野外勘查和發掘工作,平均每年野外工作時間近3個月。
主要成果
徐星對新疆準噶爾盆地戈壁地區連續7年的野外考察使該地區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晚侏羅世過渡時期的陸相化石點,他在遼寧西部的野外工作導致了許多極其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的發現。他已發現和命名恐龍新屬種20餘種,是世界上命名恐龍有效屬種最多的學者之一。他在暴龍類、鐮刀龍類等的形態學、分類學等方面的成果被評論為引發了恐龍研究領域革命性的變化。他有關鳥類起源及羽毛和飛行起源的研究被有關評論譽為里程碑式的成果,發現的四翼恐龍被認為是和始祖鳥一樣重要的物種。
1992年以來,徐星在中國以及蒙古進行多次野外勘查和發掘工作,發現和採集到大量重要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研究工作主要涉及中生代恐龍化石及地層學的研究,已發現和命名15個恐龍新屬種。
1997年以來,徐星在英美德加等國著名學術刊物及國核心心刊物上發表近60篇學術論文,其中16篇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14篇為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是目前發現有效恐龍種類數量最多的考古學家。
他糾正了199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有關“古盜鳥”的報導錯誤,避免了錯誤知識的傳播,成為古生物歷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他的成果1999年和2000年被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2003年振邦杯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他積極參與科普工作,其作品《未亡的恐龍》曾榮獲《中華讀書報》評選的2001年度全國十大科普好書、是入選書籍中唯一的國內作者的作品,他撰寫的科普文章“飛向藍天的恐龍”入選國小語文精讀課文。包括英國BBC和美國的Discovery頻道及《國家地理雜誌》在內的許多國外媒體對徐星的工作進行過專題報導。
2001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2001年,徐星入選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豐田計畫”,成為全球11位入選科學家之一,也是亞洲的唯一代表;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在2007年中國科學院青年文化節暨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頒獎會上,徐星與另外8名同志一起榮獲中科院傑出青年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