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60年~1964年在上海師範學院數學系學習
1964年~1980年在上海市江浦中學任教
1980年~1985年在上海市楊浦區教師進修學院、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任數學教師、數學教研員
1985年~1990年在上海市楊浦區教師進修學院、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任副院長
1990年~1993年,任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1993年~2007年,任上海市楊浦區政協副主席。
1987年被評聘為副教授(數學)。
歷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常委,民盟中央委員,民盟上海市委委員、常委,中國創造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上海創造學會理事、副會長,上海市特約教育督導員,上海創造工程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上海創造教育講師團團長,上海東方講壇特聘講師,上海電氣集團黨校學術顧問等職。
發表論文50餘篇,並有《基本圖形分析法》、《怎樣套用基本圖形分析法添輔助線》、
《創新和創造教育》等著作。
個人成就
徐方瞿教授是平面幾何“基本圖形分析法”的創始人。
1995年,作為我國積極研究、探索創造教育原理和教學方法的最早學者之一,並因在創造教育實驗中取得的顯著效果和首創平面幾何教學中的基本圖形分析法,撰寫了創造教育專著和《中國創造學研究的回顧和展望》,被中國創造學會授予“創造成就獎”。
2009年,因與上海莘越軟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雯合作研製成功“幾何王”國中平面幾何學習軟體,被中國創造學會授予“創造教育傑出貢獻獎”。
個人作品
著作
《怎樣套用基本圖形分析法添輔助線》
《平面幾何》(上、下)
《基本圖形分析法》
《平面幾何複習60課》
《創造教育學概論》
《創新和創造教育》
《科學發展觀和創新創造能力》
主編
《幹部創新創造能力培訓讀本》
參加撰寫
《有趣的數學》
《錯在哪裡——數學》
《幫你學好國中幾何》
《中學數學教學能力》
《社區工作者培訓十講》
《上海市公務員初任培訓教材》
生平履歷
1944年1月7日生於上海。
1960年考入上海師範學院數學系學習,在楊榮祥先生的指導下,從事平面幾何教學的研究工作。
1964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數學系。
1964年,在上海市江浦中學任數學教師,繼續從事平面幾何教學的研究工作。
1977年,成功地發現、總結並提出了“基本圖形分析法”這一能揭示幾何問題分析
方法規律性的數學教育科學研究成果。
1978年開始,在上海市和各區縣對數學教師主講以基本圖形分析法為主題的專題講座,
並在以後的10年中,在上海市和各省、市、自治區作了介紹“基本圖形分析法”的專題
講座數百場,參加聽講的教師和學生超過20萬人次。
1978年,任上海市高中數學教學指導小組成員。根據當時高考的要求,具體負責對上海市平面幾何的教學、複習的研究和指導工作。
1980年,任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數學教師、數學教研員。
1981年,開始研究、編寫以基本圖形分析法為體系的平面幾何試驗教材,並首先在上海市眉州中學、貴陽中學開始進行實驗教學。
1985年,任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副院長。
1990年,任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1993年,任上海市楊浦區政協副主席。
2007年,開始從事智慧型型教育軟體的基礎性研究。
2009年,與上海莘越軟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雯合作研製成功“幾何王”國中平面幾何學習軟體。
相關信息
這曾這是一片多少數學家、數學老師都辛勤耕耘、也是反覆耕耘了無數遍的土地——平面幾何,這也是一片多少數學老師都感到難教、多少學生都感到難學甚至望而生畏的學科領域——平面幾何。
而在這片土地上走出一條獨創的新路,首創能揭示幾何問題分析方法、思維方法規律性的“基本圖形分析法”的就是徐方瞿教授。
徐方瞿老師在上海師範學院數學系學習期間,在中學數學教學專家楊榮祥先生的指導下,就將平面幾何教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開始了基礎性的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的資料。
踏上中學數學教學講台以後,面對學生不斷提出的問題:“徐老師,拿到這個幾何問題,你是怎樣想的?”“為什麼你想得出來。我想不出來?”“徐老師,添輔助線有規律嗎?”“徐老師,你能不能告訴我,添輔助線的規律是什麼?”徐老師經常徹夜長思,怎樣才能給學生正確並且也是可以使學生滿意的回答。伴隨著這樣的思索過程,徐老師發現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揭示幾何問題分析方法、思維方法的規律性。
為了探索、研究、發現幾何問題分析方法、思維方法的規律性,徐老師開始了幾何問題分析方法的規律性的研究。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內,徐老師也是沿著傳統的幾何解題方法,也就是證題術的方向進行研究,希望在前人積累的經驗和獲得的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發展。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儘管積累了數以千計的幾何問題的解法和答案,但幾何問題分析方法的規律性卻還是一片茫然和困惑。這時就出現了兩種選擇:是繼續沿著前人走過的路、也就是傳統的方法堅持走下去,還是另闢蹊徑,闖一條新路?考慮到繼續沿著前人走過的路、也就是傳統的方法堅持走下去,有可能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都走不出來,還是無法揭示幾何問題分析方法、思維方法的規律性,所以徐老師選擇了後者。作出這一選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平面幾何是研究平面圖形的性質的數學學科領域,圖形是幾何研究的對象,所以任何離開對圖形、圖形性質的研究的分析方法,要揭示幾何問題思考方法、分析方法的規律性都是十分困難的。
圖形,是幾何學科的研究對象,平面圖形,是平面幾何的研究對象。一道幾何問題,都會以一個圖形以及這個圖形所具有的各種性質為研究對象。而出現在幾何問題中的每一個幾何圖形,無論是怎樣的簡單還是怎樣的複雜,經過觀察和分析,都一定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它是由一個或者若干個最簡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圖形組合而成的。
於是,徐老師就開始了對幾何問題的圖形進行逐一剖析的研究工作,通過對數以千計的幾何問題逐一地進行圖形的剖析,進行分析過程的推敲,經過不斷的分析、比較、歸納、研究,終於在1977年成功地發現並首創了能揭示幾何問題分析方法、思維方法的規律性的基本圖形分析法。在這一研究工作中,徐老師也得到了華東師範大學余元希教授,上海教育學院凌康源教授和上海市數學會黃松年先生的指導。1978年,上海市楊浦區教師進修學院出版了徐方瞿老師編著的“基本圖形分析法”。
徐方瞿老師首創的“基本圖形分析法”,建立在對幾何圖形和幾何問題的科學分類的基礎上,對每一個問題的思維過程作了詳盡的剖析和介紹,在解決、介紹“拿到一個問題是怎么想的?”“是怎樣一步一步想出來的?”和“為什麼會這樣想?”的過程中,使解題的規律性得到充分的、清晰的顯示,尤其是顯現了每一條輔助線是怎樣想出來的思維過程,從而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平面幾何難教、難學的難題。
1978年開始,徐老師在上海市和各省、市、自治區作了介紹“基本圖形分析法”的專題講座數百場,參加聽講的教師和學生超過20萬人次。
1981年,以“基本圖形分析法”為體系和特點的平面幾何試驗教材開始在上海市眉州中學、貴陽中學進行實驗教學,由王逢生、方時榮、談鴻標等老師執教。由此開始,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400多所學校先後採用“基本圖形分析法”進行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在進行教學實驗的學校中,已經湧現了相當數量的特級教師和幾何教學的骨幹教師,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1984年,經上海市教育局審查、批准,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出版了徐方瞿老師編著的以基本圖形分析法為體系的“平面幾何試驗教材”。這一時期,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還舉辦了十多期全國性的平面幾何骨幹教師培訓班,2000多名數學教研員、骨幹教師和教育局、教師進修院校的領導參加了由徐老師主講的基本圖形分析法的學習活動。徐老師還參與了參加上海市、全國數學競賽的學生的培訓工作,具體擔任平面幾何學科的競賽輔導和講學工作。
二十世紀80年代初以來,徐老師還一直從事創造學、創新創造能力、創新創造性思維、創造教育、管理創新和國家創新體系的理論和套用研究。在教育創新研究領域內,先後在創造教育實驗基地進行了創造教育的實驗研究工作,開設創造性思維訓練課程,組織創造力測試,開展創造力競賽活動,總結並提出了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特別是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方法。1987年起,在上海市普教系統和成人中等教育系統教師職務培訓工作中開設創造教育學的選修和必修課程,並編寫了課程教材。在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和上海市人事局的組織、領導下,從事行政管理創新和企業管理創新的研究工作,主持對公務員、領導幹部、專業技術人員和經濟管理幹部進行創新創造能力培訓的項目研究工作,主編《幹部創新創造能力培訓讀本》(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負責幹部創新創造能力考核的命題和評價工作,並已創建幹部創新創造能力考核題庫。在上海市國家公務員初任培訓工作中,主講管理幹部的創新創造能力課程。十多年來,先後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醫科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高校,中國浦東幹部學院、中國高級檢察官培訓中心、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市經濟幹部管理學院,上海建築科學研究院、上海農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在寶鋼(集團)公司、江南造船(集團)公司、上海汽車(集團)公司、上海物資(集團)公司、上海電氣(集團)公司、上海航天(集團)公司、上海天原(集團)公司等企業單位,對部分高中級領導幹部,負責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的領導幹部和管理人員,部分企業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作了有關“管理幹部的創新創造能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專題講座,受到廣泛的歡迎和好評。2001年和2003年,先後兩次在國家體育總局舉辦的國家級教練員研討班上,作了“競技體育運動的創新創造性”的專題報告,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的《體育世界》欄目作了專題報導。
近年來,徐方瞿教授根據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潛心研究信息技術在幾何教學領域中的套用,完成了幾何教學軟體、幾何學習軟體研製開發的基礎性研究,為“幾何王”國中平面幾何學習軟體的成功研製奠定了基礎,從而實現了幾何教學的革命性突破和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