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村碑記載:徐封邱村是明朝嘉靖年間徐姓由新泰遷此建村。因鄰村多以封邱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徐封邱。史載,從民國初年至建國初年,徐封邱村歸萊蕪縣第四區所轄;1958年歸屬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後,更名方下辦事處和方下鎮隸屬關係未變。1953年底,孟繼常、姜清林等20多戶農民組成村里第一個互助組。1955年42戶農戶成立了初級社。1956年冬天與方南村、方北村組成了一個高級社,後稱為“方下大隊”,分為22個生產隊。1980年三個自然村經上級批准分為3個行政村。徐封邱村分為6個生產隊,後在生產隊的基礎上演變為6個生產組至今。
經濟生活
20世紀90年代以前,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其中60年代以前,嶺上因缺水,全是種地瓜。窪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大豆等。60年代以後,長埠嶺因修了水渠,用上了雪野水庫的水,人們改種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經濟作物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主要種植大麻、到了70年代,人們主要種植大麻、紅麻、白菜、蘿蔔。在這些經濟作物中,大麻是封邱的一大特產,遠銷濰坊、章丘、博山等地。外地客商也願意出高價購買封邱麻。民國初年以王興詩等人為首組成了一個商業團伙“王記麻行”,專門收購“封邱麻”銷往濰坊。1990年以後,大麻、紅麻、白菜、蘿蔔種植的已經很少了。因為人們嫌麻煩,經濟收入不合算,改種西瓜、生薑、大蒜,從而由糧食作物種植為主變為以經濟作物種植為主。近幾年,全村又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村民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建了許多溫室大棚和養雞大棚。現主要農產品:櫻桃,大蔥,榴槤,西葫蘆,枇杷,黃綠蘋果,羽衣甘藍,椰子,紅薯。村內資源:鑽,黑雲母,鉻鐵礦,石膏。企事業單位:衛生紙廠。
1995年,村莊綜合規劃。在村西鋪設了瀝青路,與外村相通,交通方便。大車、小車可以開進來開出去。村里在原來街道的基礎上,規劃整理鋪設了路面,成為徐封邱有史以來最整齊平坦的街道。
徐封邱村人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雖然解放後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但還沒有徹底脫貧致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里人分了地,起早睡晚,紅紅火火地過日子。當時以李學明、王紀澤為首的支部一班人不滿足於現狀,決心要改變徐封邱的面貌,讓村里人真正富起來。首先幫助民眾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方式,進行多種經營。李傳貴就是村裡的第一個種姜能手,光黃姜年收入過萬元。村兩委組織人從外地引進優良種豬,在技術上進行指導,全村里出了不少養豬狀元戶。他們致富不忘大家,在技術上進行傳幫帶。還根據嘶馬河村的經驗,指導二十幾家農戶建立了溫室大棚,在溫室大棚里種植了多種蔬菜。鎮政府為支持村民致富引進外國新品種——洋香瓜,專門召開洋香瓜種植座談會,請來山農大的專家講課,並讓種植大戶到市第一職業中專進行一年的培訓學習,專門學習洋香瓜的栽培技術。種植能手王德才於1998年在冬暖式大棚里種植了1200多棵洋香瓜。當年元旦上市頭茬就收入10000多元,正月十九又種一茬香瓜,共1600多棵,又收入了12000多元。
支部一班人為徹底拔掉徐封邱村的窮根。他們以發展的眼光向前看,決心要辦起自己的村辦企業,走以廠興村的發展路子。他們派王紀澤等人外出考察,回來後,決定建立一個中型造紙廠。但一缺資金,二缺技術。支部一班人就分頭行動,一部分人跑資金,一部分人跑技術跑設備,中間他們遇到各種困難,費盡了口舌,做了多方面的工作。跑技術、設備的同志三下河南六出泰安,為建廠立了大功。經過三年半的努力,1987年2月動工,於1990年底完工並投產,一座占地30畝,總投資30多萬元的造紙廠矗立在“寶貝灘”上。1999年,對造紙廠進行了擴建。又投資30萬元建起了一個衛生紙廠,昔日的“寶貝灘”更加熱鬧了。
村辦企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業及各行各業的發展,飯店、商店應運而生,過去單一的農業經濟變成了農、工、商、貿一體發展的綜合經濟。
人文歷史
徐封邱村西是長埠嶺,村莊坐落在一片窪地上,方下河從村東流過。水源充足,旱澇保收,在過去這裡是有名的“封邱窪”。村的東面由於河水長年累月沖刷淤積,逐漸形成一個大約100畝大小的沙灘,村里人稱它謂“寶貝灘”。過去小河發大水時,總漫不過這沙灘,於是每當發大水,大膽的人們就站在這沙灘上打撈上游衝來的樹木、莊稼等物。據村里人講,在清朝乾隆年間,小河的水特大,村里寧姓後生,見一女子,伏在一根木頭上被大水衝下。他拚命相救,被救女子為報答救命之恩,與他結為百年之好。
民國初年前後,匪盜成災,為防亂世遭劫,保家護民,亓姓、王姓等家族分別在村東、西兩方向修建了兩座高大的門樓。這門樓比平常住房高出一倍。站在上面可以瞭望很遠的地方。在門樓上建有瞭望視窗、射擊口,村里人以王餘霞為首組織了“護村會”。每天安排人輪流站崗值班,並備有土槍、大抬桿炮,對防匪患起了關鍵作用。這兩座門樓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拆除。
徐封邱村人重視教育。早在清朝末年,就建立一處私塾,聘請本村的李煥文為先生,收學生近20名,教“四書”、“五經”之類。以後建立了初級國小,村里推選馬傳堂專門管理。1956年高級社一成立,姜清林任宣傳委員,主管教育。人民公社成立後,村中建有國小1處,有一至五年級。由於生源少,辦為“複式班”,1981年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村里人在黨支部號召領導下,每人集資12元,在村西建立了一處占地約為15畝擁有17間磚木結構瓦房的新校舍,並劃出一塊5畝地大小的操場, 滿足了本村教育發展的需要。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1年,村中共考出大學專科以上學生48名,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的王憲澤是村裡的第一名大學生。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標準也越來越高,溫飽之餘,村里人有文藝愛好者逢年過節演唱歷史戲。演唱萊蕪梆子是徐封邱的藝術傳統。早在19世紀中期,村里就組織了業餘劇團。以馬芳譜、李學詩為首的30餘人編排了20多個劇目,其拿手戲是《鍘美案》。“文化大革命”期間組織演唱了《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王 彬 王同春 季傳珍 亓同利
二、歷任村支書
1945年9月-1947年 寧曰松
1948年-1956年 姜清林
1956年春-1956年12月 曹文吉
1957年1月-1967年2月 王憲友
1971年2月-1974年1月 王憲友
1974年1月-1980年1月 曹京文
1980年1月-1990年l2月 李學明
1991年-1994年 周長水
1995年-1996年 王得芳
1997年- 王紀澤
三、歷任村主任
1957年1月-1967年2月 曹俊聖(大隊長)
1971年2月-1974年1月 曹俊聖(大隊長)
1974年1月-1980年1月 曹京文(革委會主任)
1980年1月-1990年12月周長水
1991年-1994年 王紀澤
1995年- 周光錄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王澤義 現任萊蕪市環保局局長
王澤河 河南許昌市委書記
劉廣清 原鋼城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享受正縣級待遇,已退休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王敦恆 中學高級教師
李傳芳 中學高級教師
王恆本 中學高級教師
王餘慶 中學高級教師
王建增 舉重運動員,1999年獲兩項全國青年錦標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