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任交通銀行官股董事,並被選為中國銀行商股董事。1930年,倡議舉辦西湖博覽會,轟動全國。由於徐在金融界聲譽卓著,1932年初被行政院長孫科任命為中央銀行常務理事、副總裁兼代總裁。1月25日,孫科辭行政院長,寄廎隨之去職。徐銳意創新,為加強本國銀行同業實力,曾會同銀行界同仁張嘉璈、錢新之、陳光甫等人成立上海銀行業同業公會聯合籌備委員會,被選為五常董之一。創辦中國最早的金融專業刊物《銀行周報》,創辦上海銀行聯合準備委員會,創辦票據交換所,使上海銀行同業票據交換近代化。這些團體的成立,增強了上海銀行界的團結,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1935年,建造錢塘江大橋,寄廎曾支持浙江興業銀行投資100萬元。徐寄廎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光明磊落,胸襟坦蕩。抗日戰爭初期,他擔任上海市商會理事長時,積極團結工商界人士,投人抗日愛國洪流。通過他的聯絡,1940年1月香港《大公報》揭露汪偽政府的賣國密約《日華新關係調整綱要》及“附屬檔案”,在全國範圍掀起反投降反漢奸的熱潮,沉重地打擊了日汪勾結的陰謀。
1940年3月後避居香港九龍,上海市商會亦遷香港,寄廎以常董身份處理會務。日軍登入香港,被迫返滬。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寄廎以國民政府特派員身份接收偽上海市商會和偽銀行公會,擔任浙江興業銀行董事長,上海市商會理事長,中央銀行監事及中國銀行、浙江實業銀行、中國墾業銀行、上海市銀行常務董事,上海信託公司、泰山保險公司董事長,上海證券交易所常務理事等。上海市參議會成立,任副議長。
1952年因病去職。1956年12月25日去世,年75歲。遺著已刊者有《上海金融史》,未刊者有《泉幣拓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