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徐如珂拆毀澳城
發生時間:1623年
所屬朝代: 明
發生地點:澳門
主題詞或關鍵字: 澳門事件
概述
1623年(明天啟三年),澳葡當局沒有獲得明朝政府的允許,藉口防禦荷蘭的進攻,在水坑尾叄巴門間,建了一道城牆,起於今西望洋山聖母堂附近,分東西兩翼延伸,東翼城牆循東面山坡一直到燒灰爐台止;西翼城牆,則分南北兩幅,南幅止於西望洋山聖母堂的西南山脊;北幅一直伸到媽閣廟的海鏡石,明朝政府對於葡人的這種越權非法行為採取了堅決的行動,廣東海道副使徐如珂首先通知澳葡當局拆毀這道城牆,澳葡不聽。徐如珂即派中軍領兵進駐澳門,自己也隨軍前往,並命今軍隊拆毀城牆,不到兩天,城牆全部拆毀,澳葡不敢反抗。原城牆下的媽閣斜巷等街道,後人俗稱為“萬里長城”。
徐如柯簡介
徐如珂,字季鳴,吳縣人。萬曆二十三年進士。除刑部主事,歷郎中。主事謝廷贊疏請建儲。帝怒,盡貶刑曹官,如珂降雲南布政司照磨。累遷南京禮部郎中、廣東嶺南道右參議。暹羅貢使饋犀角、象牙,如珂不受。天啟元年,遷川東兵備副使。擊殺奢崇明黨樊龍,復重慶。奉檄搗藺州土城,賊借水西兵十萬來援,前軍少卻,捍子軍覃懋勛挽白竹弩連中之,賊大潰。轉戰數十里,斬首萬餘級,遂拔藺州,崇明父子竄水西去。乃召如珂為太僕少卿,轉左通政。
魏忠賢逐楊漣,如珂郊餞之,忠賢銜甚。遷光祿卿,修公廨竣,疏詞無所稱頌。六年九月,廷推南京工部右侍郎,遂削籍。歸里三月,治具飲客。頃之卒。崇禎初,以原推起用,死歲余矣。尋錄破賊功,賜祭葬,進秩一等,官一子。
徐如珂勸顧秉謙做益事
正在朝中任光祿卿的徐如珂,看見“報帖”後大驚,馬上奔走穿梭,徹夜不寐,拜謁有關大臣,請求緩封“報帖”,不要馬上報告皇帝。然而,魏閹知道廠衛被毆斃的訊息後,大發雷霆,氣怒萬分。而當時的朝臣大半是仇恨“東林黨”,正想藉此機會一網打盡,所以都以危言煽動閹黨,說:“吳民為亂!”並商議派軍隊全部鎮壓。徐如珂獨自倡言於朝,反覆抗辯,最後以全家百口具狀,力保吳民不反。然而,憤怒的閹黨根本不顧這一切。人們都知道魏忠賢決不會輕易罷休,當閹黨要屠城的訊息傳來,蘇州人都處於萬恐驚慌之中,“屠城就要開始了!”整天不得安寧。許多城裡人紛紛移家逃離出城,避難鄉下。
此時,徐如珂想到了顧秉謙,此事惟有首輔之力才能制止閹黨。徐如珂知道顧是魏忠賢死黨,對東林黨恨之入骨,因此不用厲害的話是說不動的,於是派人對其家人說道:“吳人聞有旨屠城,票擬必出自你家宰輔。如果此事當真,百姓就準備先往崑山焚燒你們的老宅,然而後再死!”顧秉謙一聽,果然害怕起來,當夜就到徐如珂住處問計,徐如珂說:“你剛做宰輔,而大禍及家鄉故里,這誰能原諒?而現在東廠惟你是聽,何不急忙制止他們,就可以免禍。不過你要知道眾怒難犯啊!”顧秉謙不得已,入見魏忠賢,“跪請者數四”,說:“蘇州是錢糧重地,如果都把蘇州人殺了,那國家賦稅哪裡來!”魏忠賢聽後怒氣開始慢慢散退,最後同意處死為首者,其餘不問。蘇州老百姓終於免遭了一場屠城之災。
徐如珂惡利瑪竇
史稱:“自利瑪竇入中國後,其徒來益眾。有王豐肅者,居南京,專以天主教惑眾,士大夫暨里巷小民,間為所誘。禮部郎中徐如珂(134)惡之。其徒又自誇風土人物遠勝中華,如珂乃召兩人,授以筆札,令各書所記憶。悉舛謬不相合,乃倡議驅斥。四十四年,與侍郎沉、給事中晏文輝(135)等合疏斥其邪說惑眾,且疑其為佛郎機假託。乞急行驅逐。乞急行驅逐。亦言:‘自利瑪竇東來,而中國復有天主教。乃留都王豐肅、陽瑪諾(137)等,煽惑民眾不下萬人,塑望朝拜動以千計。夫通番、左道並有禁。夫通番、左道並有禁。竟公然夜聚曉散,一如白蓮、無為諸教。且往來壕鏡,與澳中諸番通謀,而所司不為遣斥,國家禁令安在。’”澳門被指控為與教士謀反中國。這是一項十分嚴重的指控,它有可能影響到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生存。
利瑪竇開創的天主教在華事業,在其逝世後仍蓬勃發展。1611年5月3日,金陵首座天主堂落成。其壁上以漢文大字題曰:“1611年5月3日,耶穌會諸神甫在中華古國之南京建築之第一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