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徐健,字逸清,號逸清草堂。1977年生於山東濰坊,1994年入伍,2000年畢業於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現為解放軍第二炮兵美術書法研究院辦公室主任、藝委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首屆國學班成員,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課題班成員,國書會成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劉洪彪書法工作室助教。
藝術成就
書法作品曾入展第一、二屆全國青年展,第二、三、四屆蘭亭獎作品展,第二屆草書展,第三屆隸書展,名家工程千人展,“冼夫人獎”,“林散之獎”,“孔子藝術獎”“翁同和獎”,第二、三、四屆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第三屆全軍展等數十次全國全軍重要展覽;曾獲九屆國展“全國獎”提名,首屆冊頁展三等獎,二屆隸書展“全國獎”提名獎,七屆楹聯展“最高獎”,北京電視書法大獎賽金獎,第四屆全軍展二等獎、第五屆全軍展一等獎,第二、三屆全軍廉政展二等獎等獎項。2005年、2009年分別在長沙和上海成功舉辦“聞雞起舞·徐健書法藝術展”和“翰墨丹心·徐健書法藝術展”,2010年被中國書協評為“中國書法進萬家”先進個人,2013年1月在北京創辦個人書法工作室“逸清會館”,同時舉辦“徐健茶文化書法觀摩展”。書法作品被中南海、國家體育場、民族文化宮等單位收藏。有《徐健書法作品集》《聚焦名家·徐健卷》《當代書畫名家·2008徐健書法選》《當代優秀軍旅書法家系列叢書·徐健卷》《徐健茶文化書法觀摩展作品集》等專輯行世。
立身軍旅馳騁書壇
——徐健書法藝術縱談
傅德鋒
當下書壇,活躍著一批軍旅書法家,他們立身軍旅,潛心書道,以過硬的軍人作風和出色的藝術才情演繹著新時代軍人的精彩人生。特別是這些20世紀70年代之後出生的年輕人,在近 十 年以來的國家級展覽上,摘金奪銀,風頭強勁,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軍旅書家現象,引起了書法界的普遍關注,而徐健就是其中之佼佼者。
其實說到軍旅書法家,“書聖”王羲之應該算是古代軍旅書家的代表,由於當年王羲之任右將軍時,頂頭上司名叫庾信,其軍職是掛在首都南京的,所以,王羲之才是一位擁有實際兵權、需要出征打仗的高級將領。如果說王羲之是否曾經領兵打仗還尚待查證的話,那么身為唐代重臣、楷書大家的顏真卿,挺身於家國危難之際,統領大軍20萬橫絕燕趙、平定叛亂的赫赫戰績,則有確切的史料記載。有“天下第二行書”之譽的《祭侄文稿》便是顏魯公為戰死沙場的侄兒顏季明悲痛而書,他本人最終也以身殉國。再如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更是以“驅除韃虜,還我河山”的愛國情懷感動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他的草書代表作《前後出師表》是書法史上的一朵奇葩,一直為書界稱道。作為戎馬一生的愛國名將,其人品書藝無疑都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值得推崇和景仰。
我之所以提及歷史上的軍旅書家,乃是因為軍人身份之特殊。一名稱得上優秀的軍人,首先必須是有責任擔當之士。換言之,書藝之理與兵家之道多有通會,書法與兵法潛移相關。東晉衛夫人所撰《筆陣圖》,便是極好的詮釋。
言歸正傳。徐健之所以在近些年倍受書法界關注,是因為他在諸多高規格展賽的突出表現,這是他立志高遠、勤勉刻苦的結果。作為年輕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追求,作為一名軍人、一位軍旅書家,更應如此。現 在雖然沒有戰場上的衝鋒陷陣,但同樣需要奉獻和付出,同樣需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不斷加強學習和積累,不斷提升綜合修養,以便更好地服務於部隊,回報於社會。徐健是一個有心人和幸運者,他先後就讀於國防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課題班,他在行路的同時,也在讀書,領略各地風土人情,接觸各類文化知識,系統學習,廣泛交流,其收穫之大不言而喻。特別是當代著名書家、領軍二炮書法的劉洪彪先生對他的指教和提攜也是有目共睹的。
徐健自幼受其父影響愛好書法,一直鍾情於此,勤學不輟。從學生到軍人,從基層帶兵人到機關幹部,再到美術書法專業機構的辦公室負責人,學習書法幾乎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而且我甚至認為徐健比較順暢的人生之路,書法這一特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部隊是一個很能鍛鍊人的地方,同時也很重視人才、很注重文化建設,身懷一技之長者,大多都會贏得一席用武之地。
徐健學書,曾大量臨習過各種經典碑帖,北碑學《張猛龍》《爨龍顏》等,漢碑學《石門頌》《張遷》《禮器》等,取其古樸厚重,雄肆渾穆之意象。同時對秦漢簡帛用意頗深,這之於漢魏碑刻而言,乃是一種追本溯源。秦漢簡帛書盛行之際,是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的濫觴時期。因此在簡帛書裡邊蘊含著諸多原創性的東西,能夠把其中的一些原汁原味的書法因素融入到自己的隸書、楷書和行草書的創作當中,就會大大提升作品的品味和格調。因此,徐健的隸書就明顯體現出這一特色,在古樸典雅當中透著一種空靈自然,沒有把隸書寫板寫俗。目 前很多書法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凡隸書,就必須要寫得規矩嚴整,要充分體現隸書的“蠶頭燕尾”,甚至認為,寫不好“蠶頭燕尾”,就不叫隸書。其實這還是一種對隸書的淺層次理解。隨著時代審美觀念的轉變,徐健在進行隸書創作時,主張“蠶頭燕尾”不要刻意而為,應大膽取捨,遺貌取神,意到即止,在隸書作品的結構上,借鑑大篆、魏碑和行草書,利用大小、欹正、參差、錯落等等手法加以變化,從而使得其隸書作品既不失經典漢隸的古樸渾穆之氣,又具有靈動自然,變化多端的特點。這也是當代隸書創作的一大特色,甚至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意識,是需要從事隸書學習和研究的人士重新加以審視的。徐健在楷書、行草書方面亦具有較深功力,楷書出自於《張猛龍》,但已經融進了草情隸意,寫得質樸、靈動。行草師法二王及宋元諸名家,並適當參以章草意趣,筆下有多種面目:或氣勢開張,流暢瀟灑;或拙樸散淡,古意洋洋。從中可以看出他師古而不泥古,守法而敢破法的通變能力。
其實徐健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把漢簡、隸書、魏碑、行草多種筆法和結體摻合雜糅而又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隸書作為他的強項,作品所體現出的那種令人回味的情趣就是這種雜糅手法的巧妙運用。徐健作書,不僅在用筆和結體方面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一套逐漸形成的自我表現手法,而且在章法的開拓方面也有很多引人注目之處,那種疏密、開合,大塊留空,黑白呼應的處理方法產生了很好的視覺效果,疏朗、開闊而不感到有鬆散之失,韻味悠長,能給人以豐富的想像……
徐健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融合與變通能力,與他較好的綜合修養是分不開的。他從基層部隊一路走來,對現實生活有著很深的感悟。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更為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廣泛吸收。他讀過很多書,有較深的文學功底。時常自作一些楹聯和詩稿,亦頗見功見性。這種能力往往是當下很多青年書法人所比較欠缺的。當代書法的一大軟肋就是書法人文化修為的缺失,書法創作的內容,除了抄錄還是抄錄,有的甚至在抄錄當中錯漏百出,遺人笑柄。書法人整體文化水準的下滑,也就使得當下的書法創作在文人雅氣、詩意境界上大打折扣。而徐健在這方面就顯得比較出色,像他的“西望馬蹄吞落日,北搖鴻影過高樓”、“長天逐曠雲潑墨,碧樹漸凋露寫愁”、“雅量能環三面水,高懷欲抱四圍山”等等聯句,融情於景,清麗感人,頗耐尋味。再比如他的《從軍十年感懷》一詩:
戎馬十年意氣豪,未聞金鼓動晴霄。
有心舉筆功三略,著意揮戈識六韜。
紙上雲煙參妙理,硯邊風物寄新標。
閒來沽酒月相共,醉入繁華一夢遙。
此詩即有作為一名軍人而未能揮戈疆場的感嘆!這種情懷也只能藉助於筆墨,在筆陣中縱橫往來,宣洩一番了。其自作楹聯和詩稿儘管從平仄音律上來講還不盡成熟,但卻能有感而發,自出胸臆,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悟與藝術情懷,實屬難能可貴!
文化是書法的根,也是其賴以生存的土壤。沒有了傳統文化的有效支撐,再高超的書法技巧也會淪為工匠之為。平心而論,以徐健較為紮實的文化功底和他目 前在書法上所取得的驕人成績,倘能不為暫時的名利所惑,繼續深入傳統,孜孜以求,將來必有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