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徐世燾,高級工程師。194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45年至1947年在美國實習。曾任上海資源委員會中央化工廠副工程師。建國後,歷任上海化工廠技術科科長、副工程師,化工部瀋陽化工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1952年在國內首先研究成功酚醛層壓塑膠等酚醛樹脂,滿足了當時電器工業的急需。後從事塑膠加工研究,解決了聚氯乙烯的加工技術問題,對塑膠產品的研製起了指導作用。人物簡歷
1941年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畢業。1941-1945年 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實習員、公務員、助理工程師。
1945-1947年 美國工廠實習。
1947-1949年 上海中央化工廠副工程師,上海化工廠副工程師、絕緣車間主任、技術科長。
1956-1958年 瀋陽化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副院長。
1958-1960年 北京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1961-1962年 錦西化工廠代廠長兼副總工程師。
1962-1969年 北京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副院長、塑膠套用研究所所長。
1969年1月31日 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徐世燾。從小得其父徐名材教授薰陶,自幼刻苦好學,熱愛化工,勤奮務實。1941年,徐世燾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隨即到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工作。1945年,他通過租借法案考試,到美國幾家塑膠工廠實習,歷時兩年。1947年,徐世燾回國,到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所屬中央化工廠上海工廠(1949年後改名上海化工廠),先後任酚醛塑膠研究技術負責人、試驗車間主任及技術科長。在他主持下,研製成功酚醛樹脂及其層壓製品,並率先在國內投產,為開拓我國酚醛塑膠工業作出了貢獻。1956年春,徐世燾奉調到瀋陽化工研究院任塑膠油漆部主任,1958年6月隨機構調整到北京化工研究院任院副總工程師、副院長等職,主要分管高分子材料科技工作。在這兩個研究院的10多年間,他主持完成了20多項特種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開發任務,為我國研製成功“兩彈一星”、促進國防工業現代化作出了貢獻。在他領導下,還開展了一系列重要通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開發,並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促進了我國合成材料工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他從分管高分子材料到兼管全院,在建立健全科技管理上,卓有建樹。“文化大革命”中,徐世燾受到強烈衝擊,於1969年1月31日不幸去世。人物成就
酚醛塑膠工業的開拓者
酚醛塑膠工業在我國是最先興起的塑膠工業。30年代後期,上海、廣州、天津等地一些民族工商業者開始興辦塑膠加工廠,依賴進口酚醛樹脂製造電木粉,加工生產皂盒、鈕扣、電器開關、玩具等小件塑膠製品,揭開了我國塑膠工業的序幕。抗戰勝利後,中央化工廠上海工廠在生產塑膠的同時,專門設立了酚醛樹脂的研究機構和試驗車間,由剛從美國回來的徐世燾任技術負責人。他在同事們的幫助下,套用在國外學到的技術知識,以苯酚和甲醛為原料合成了酚醛樹脂,進而研製成功了層壓板,再加工製成了機械齒輪、電工器材等塑膠製品,陸續投入了生產。1948年,酚醛樹脂產量逾百噸。我國由此開始有了自己的酚醛塑膠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重工業部決定將中央化工廠上海工廠改為上海化工廠,積極扶持發展塑膠加工。1954年又決定對這個廠進行技術改造,改擴建為專門從事塑膠加工的專業工廠。這期間,徐世燾先任酚醛塑膠車間主任,後任生產技術科長。他在當時經濟技術基礎很薄弱,生產建設條件很差的情況下,依靠廠領導及同事們的支持,組織廣大職工艱苦努力,因陋就簡發展酚醛生產。從加強試驗工作及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質量檢測入手,逐步制訂不同牌號、規格系列產品的工藝規程與質量標準,增添和改造必要的設備,穩定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廢品率,由此逐步增加新品種,擴大生產能力。製造層壓製品的多層壓機通過技術改造,實現了自動化,進料量從12層提高到20層,為大幅度提高生產能力、增加品種規格和提高產品質量創造了好條件。模壓製品採用鏡面不鏽鋼板模具,大大提高了產品表面光潔度。短短几年間,上海化工廠陸續增加了各種用途的酚醛層壓板、膠合板、非金屬機件、電器用的黃蠟布、絕緣油漆、絕緣器材以及當時國防工業急需的輪閘襯等新品種和新材料的生產,產量逐年增長。
在擔任生產技術科長的工作中,徐世燾積極配合廠領導組織開展聚氯乙烯加工技術的研究開發,引進加工設備,進行安裝、調試,組織投產,開展生產技術業務建設等等,使上海化工廠很快成為我國塑膠行業產量最大、品種最多、質量最好、信譽卓著的主要工廠。
1954年,從事電木粉加工的上海塑膠廠實現公私合營,徐世燾受命代表上海化工廠作為參與該廠領導工作的公方代表。他在上級支持下,積極組織這個廠進行技術改造,增建樹脂車間,改造電木粉車間,使模塑酚醛樹脂立足本廠,製品品種、產量、質量迅速提高。這個廠在全國同行業中也很快躍居前列,電木粉廣銷各省市。
在這期間,全國各地紛紛上馬興建酚醛塑膠廠和絕緣材料廠。這些工廠,甚至包括前蘇聯專家指導設計和建設的重慶塑膠廠(後改名重慶合成化工廠)等,都陸續派出技術骨幹到上海化工廠學習、觀摩、培訓。上海化工廠成了我國塑膠工業的技術基地。徐世燾在這方面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我國的塑膠工業就這樣發展起來,並結束了塑膠依靠進口的局面,有力地支持了我國機電、化工、輕工、木材加工等工業的發展。為此,上海化工廠曾3次受到上級機關通報嘉獎。徐世燾也由此成了知名塑膠專家,並於1954年被選為上海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特種高分子材料帶頭人
50年代中期,國家決定自力研製“兩彈一星”,發展國防尖端技術,以防禦外來侵略,打破帝國主義的核訛詐和核壟斷,要求各有關部門“大力協同”,做好工作,“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由此,有關軍工單位陸續提出了配套需要的許多特種高分子材料的研製、供應任務。這些任務,都要求限時完成,而且軍工單位多隻提出了所需高分子材料應具備的特殊使用性能要求,例如:能耐熱180℃的電子器件封裝用材料;用於塗裝噴氣發動機尾管,能長期耐熱500℃的耐高溫塗料;能在-90~273℃長期使用的潤滑油;能耐高輻射10的9次方 rad、用於核潛艇的橡膠材料;飛彈外殼用耐燒蝕材料等等。這些任務不僅難度很大,而且要弄清其專業屬性、化學品類和組成,準確布置給對口的專業室組,也並非易事。尤其當時,我國化學工業基礎還很薄弱,帝國主義封鎖禁運,化工原料品種供應能力很低,科研裝備差,資料缺乏,經驗少,起點低,要求高,更是難上加難。對此,徐世燾知難而進,急軍工所急,勇挑重擔,親自主持,精心安排指揮,精心組織指導,親自解決疑難,幾年間,逐一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了研製供應任務,為我國國防工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完成的研製供應任務中,有機矽占有很大比重,包括矽樹脂、矽橡膠、矽油等10多種,在國內都屬首創。這與徐世燾剛到瀋陽化工研究院不久,即在軍工單位提出“兩彈一星”配套需要之前,就十分重視有機矽工業有關。他認為矽氧烷系列的這類聚合物領域寬廣、品種眾多、具有優異的耐高溫、耐老化及電絕緣性能,主張系統開展試驗研究。他親自主持並參加了從甲基有機矽單體以及有機矽漆等簡單品種入手的研製工作及擴大試驗,著手籌建生產有機矽單體及樹脂的車間。軍工單位提出需求後,徐世燾將有關耐溫、絕緣的許多材料陸續準確定位於相應的有機矽品種,大大加快了研究開發的速度。在他主持下,1957年在瀋陽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有機矽車間,很快提供了軍工單位所需的耐熱180℃的電子器材封裝材料及H級電機漆包線用的耐熱絕緣漆。接著,他大力加強中間體的研究開發,進一步完成了提高二甲基二氯矽烷含量到70%的試驗,苯基單體的合成與擴大試驗,矽氯仿的合成與擴大試驗等,擴大了有機矽工業的技術基礎,並繼續取得一系列開創性的成果,包括可供塗裝噴氣發動機尾管的有機矽塗料,能耐高輻射可用於核潛艇的苯撐矽橡膠,能耐高溫的高強度苯撐矽樹脂玻璃鋼,能耐電弧、耐高溫的矽膜塑膠,寬溫區用有機矽潤滑油等等。這些成果,絕大部分及時投入擴大生產,成功地用於我國國防尖端工業,獲得了國家級或部級科技成果獎。為了及時推廣有機矽工業技術成果,徐世燾作為技術組織者,於1958年9月積極參與主持在瀋陽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有機矽技術推廣會議,為拓展有機矽的生產、套用,促進有機矽工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1965年以後,徐世燾領導成長起來的有機矽科研隊伍遷往三線,繼續發展壯大,80年代建成了化工部有機矽工業技術開發中心,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其中不少專家至今還常常稱道徐世燾開拓了我國有機矽工業的功績。
在徐世燾主持下研究開發成功的其他特種合成材料成果,在國內屬首創的還有:
耐高溫環氧樹脂及其成型加工技術——滿足了用作航空結構材料的要求,並用於航空壓氣機匣、點火器及印刷電路板等。
航空有機玻璃——能滿足耐溫、抗衝擊和對光學性能的特殊要求,供用作飛機風擋座艙罩和弦窗,有的還具有防彈性能。
苯二甲酸酯系聚合物——完成了鄰苯二甲酸二丙烯酯(DAP)、間苯二甲酸二丙烯酯(DAIP)的小試、中試和小量生產。供用作飛彈燒蝕材料、航空器用耐高溫結構粘合劑、玻璃鋼、壓塑膠等。
有機氟材料——對聚四氟乙烯完成了小試並進行了中試。在此基礎上,徐世燾和該院有關科技人員還參加了在上海進行的聚四氟乙烯和聚三氟氯乙烯攻關會戰,獲得成功,為建廠提供了設計和工藝數據。
塑膠加工業的頭等功臣
1956年,徐世燾調到瀋陽化工研究院時,該院研究成功的電石法聚氯乙烯樹酯正在錦西放大建設生產車間,準備生產。配套開發其下游製品加工技術,成為當時他和塑膠加工室的首要任務。“兩彈一星”配套要求提出後,塑膠加工任務很快擴大到許多特種高分子材料。這期間,徐世燾領導塑膠加工室,邊搞研究開發,邊搞搬遷,一面拓展加工成型的廣度和深度,一面在北京建設加工成型科研開發裝置,很快建成了當時在全國領先的塑膠加工技術中心。加工的樹酯領域很快包羅酚醛、尿醛、聚氯乙烯、有機矽、有機氟、環氧、聚酯、聚苯乙烯、有機玻璃、尼龍等等。加工成型技術也逐步發展,從聚氯乙烯板材、片材、真空成型,到酚醛塑膠和尿醛塑膠壓製成型、環氧樹脂澆鑄成型、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泡沫塑膠成型、玻璃纖維/樹酯纏繞成型、注射成型和蜂窩塑膠成型、薄膜拉伸成型、塑膠粉末噴塗、填充氟塑膠、多孔氟塑膠、氟塑膠塗層等等。這些成型技術,當時在國內多居領先地位。徐世燾經常強調指出:塑膠加工工作的重點固然是加工成型技術,但加工的目標是要使塑膠性能滿足用戶使用要求,因而必須全面考慮從基材到加工全過程各種因素對產品性能的影響,綜合研究解決。因此,他布置和檢查工作,不僅注意加工成型的技術和配方,而且總是全面關心樹酯、增塑劑、防老劑、填充劑等原材料的問題、設備問題、檢測技術問題、以至老化壽命問題等等,求得適合需要的產品。為此,他曾提出試用共聚內增塑方法解決聚氯乙烯加工無適宜增塑劑致使溫度升高、穩定性降低的問題,採用活性稀釋劑處理解決耐高溫環氧樹脂粘度過高、影響成型加工困難的問題等等。他的指導,對完成研製任務起了關鍵作用。徐世燾十分重視塑膠加工技術的研究開發要與套用部門密切合作,經常強調:塑膠的套用領域極其廣闊,套用要求極其複雜多樣,而塑膠加工科研人員的知識總是有限的;只有同套用部門密切合作,才可能使加工成型製品性能適合套用要求。在他主持下,這個研究室同上海化工廠及化工部化工機械研究所一道,研製成功聚氯乙烯的硝酸吸收塔,開闢了小硝酸廠大量節約不鏽鋼的途徑;同有關農業科研單位合作進行了塑膠薄膜早春育秧及青飼料貯存等課題的科學研究,率先闖開我國農用塑膠的新天地。
徐世燾還十分重視科研成果的推廣套用。在他主持下,這個研究室同上海化工廠密切合作,促進了聚氯乙烯片材二次成型、發泡成型、泡沫人造革、聚氯乙烯和聚乙烯電纜包覆成型等技術的工業化,對發展我國聚氯乙烯工業、支援農工商業和改善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他很重視科研成果工業化的配套需要。在推廣泡沫人造革技術時,他將同時研製成功的發泡劑AC技術及時轉給北京化工廠生產以保證供應。他十分重視充分發揮科技成果的作用,拓展套用領域,擴大社會效益。按照航空結構材料要求研製的耐高溫玻璃鋼獲得成功後,徐世燾發現它具有極優的電性能,乃組織專題組與外單位合作,用以研製印刷電路板,效果很好。在研究聚氯乙烯內增塑技術過程中試製成功的內增塑共聚物,也組織專題組同有關單位合作,用以研製密紋唱片,獲得成功,由此取代了進口樹脂。
科研工作的帶頭領導人
徐世燾在研究院分管高分子材料科研之初,正值發展軍工對特種合成材料的需要與世界性石油化工崛起推動通用合成材料大發展的時刻。民眾中對研究院高分子材料科研方向“以任務為主,還是以專業為主”,頗有爭議。他對此十分重視,經過認真調查研究,他認為必須兩者結合,區別輕重緩急,理順關係,妥善安排,做到兼顧。在報請化工部同意後,他主持進行了重要的調整:根據北京化工研究院的特點和條件,進一步明確了與兄弟科研單位的專業分工,將專業科研方向定為聚烯烴、有機矽、有機氟及縮合型高分子四大專業。對於其他專業,凡兄弟單位更具優勢者,如有機玻璃、離子交換樹酯、功能高分子等,已開展工作者,適時停下來,連專業帶任務和有關科技骨幹一起轉歸兄弟單位;未開展工作者,不再安排新的任務。同時,在內部按專業調整為兩個合成研究室,一個塑膠成型加工研究室,一個性能測試室和兩個試驗車間。室內結合任務設專業組,並按工作需要,跨室組合作銜接,使6個單位組合成技術業務上有機結合的“塑膠系統”。經過調整,明確了方向,理順了關係,任務能較好安排,技術積累和人才培養都較為有利,受到了各方歡迎。徐世燾認為產業部門搞科研應著眼於出工業化成果,必須全面、系統地解決工業化可能碰到的重要技術問題。針對高分子材料的特點,不僅應解決單體合成、聚合、加工等工藝技術問題,還應配套解決有關檢測技術問題、產品的老化與防老化問題、設備問題,以至原材料、催化劑、助劑等的供應或製備問題等等。對於生產規模較大的產品,不僅要在實驗室進行試驗,有的還應進行模型試驗和中間試驗。為此,在他倡導下實行的“課題計畫”和“試驗方案”制度,規定了分解課題的要求,預先明確分課題的研究內容、目標、試驗方法、試驗條件、配合銜接要求、預期結果等等,據以安排、指導和檢查工作。這些辦法,對北京化工研究院合成材料科研成果長期具有較高的工業化成效有重要作用。徐世燾非常關心科技人員的成長。針對這以前高等學校尚無高分子專業,他們專業技術知識水平普遍不高,學用不一等情況,徐世燾積極為他們組織學習補課,並親自參與講課,在邊乾邊學中鍛鍊提高。在工作中,他諄諄告誡科研人員重視前人的經驗,重視實際情況調查,重視從理論上提高,防止輕視查閱資料,盲目試驗的毛病。積極引導他們經常閱讀有關書刊。考慮到一些技術骨幹工作繁忙,他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上門服務,按照各人選定的期刊,在新書到時,先送他們瀏覽,再送回圖書室上架。他看到好的文獻後,常常主動轉告有關同志去看。他很重視研討會和學術交流會,積極支持大家參加並鼓勵發言。當時,出國考察和國際會議機會不多,他總是積極爭取,使主要技術骨幹幾乎都得到了開闊眼界的機會。
徐世燾在工作中,特別能深入基層,深入民眾。由於他對下屬情況比較了解,布置工作多能區別深淺,切合實際地提出層次不同的要求、應注意的要點和工作方法;檢查工作時也多能迅速抓住要害,提出尖銳的批評和中懇的改進辦法。他檢查工作,習慣於深入專題組去具體了解,當場指導,就地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他擔任副院長兼任第一辦公室和科研指揮部主任後,工作更加繁忙,但對深入基層卻抓得更緊,每天早上主持全院調度會後,總是親自帶領指揮部辦公室同志深入他分管的“塑膠系統”6個單位巡視檢查一遍,了解情況和問題。在現場發現問題,多及時研究,爭取就地解決;有的問題他帶回去查閱資料,下次再來指導解決,或者把查到的有關資料抄錄下來交人轉給專題組研究解決。有些一時難於解決的問題,他也總是千方百計,一抓到底,盡力解決。當時,中間試驗車間高壓反應裝置的一些設備和部件,例如:輸送懸浮液的高壓計量泵、高壓反應釜用的高速軸封等,國內尚無生產,進口又無途徑,徐世燾通過深入機修車間直接找老師傅研究,再找設計室幫助設計,進行試製,獲得成功,保證了試驗的需要。
由於徐世燾真抓實幹,組織管理得法,關心民眾,深入實際,科技人員普遍感覺和他有共同語言,願意向他反映真實情況,討論問題,提出建議。在徐世燾領導下,北京化工研究院不僅在特種高分子材料及塑膠加工技術的研究開發方面完成了大量任務,而且在通用高分子材料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和重要進展。主要有:
聚乙烯——開展了低壓聚乙烯催化劑製備和工藝研究。其中,重要的助催劑三異丁基鋁直接法開發成功;完成了擴大試驗並投入了生產;成功用於聚烯烴和聚二烯烴的聚合過程。迄今,國內多家順丁橡膠及高密度聚乙烯工廠均採用這項技術生產所需的三異丁基鋁。
聚丙烯——1962年開始研究,開發了鋁還原法三氯化鈦催化劑;開展了游漿法連續中試;配合蘭州化學公司引進裝置建設培訓了人員,消化掌握技術。
聚氯乙烯——完成了懸浮法聚合工藝改進,氯乙烯/酯酸乙烯共聚小試和乳液法連續聚合中試,均為國內首創。
乙丙橡膠——1960年國外興起乙丙橡膠研究不久,該院即開始研究;1963年完成了溶液法連續聚合小試和中試。
順丁橡膠——進行了試驗室研究。
氨基塑膠——1959年研製成功裝飾板,在北京光華木材廠推廣工業化生產,為國內貼面板的首創。
總之,在徐世燾領導下,北京化工研究院從創建到擁有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成型加工和物性研究室以及試驗車間等一整套較好的科研開發條件,在通用高分子材料、特種高分子材料及塑膠加工方面都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成為當時我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開發中心,也為後來及進一步深化開拓高分子材料新技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人物評價
徐世燾天資聰穎,學習勤奮,嗜讀書刊文獻,百忙中也不忘每期必讀主要期刊,因而學識豐厚,熟悉世界科技發展動態。他為人耿直嚴肅,不尚空談,對人對己坦誠嚴格,批評不講情面,助人不遺餘力;他精力過人,真抓實幹,勇於開拓創新,喜歡深入第一線;習慣快節奏工作,一抓到底。徐世燾的優秀品質和光輝業績,受到廣大民眾的信任和敬佩。1954年,他當選為上海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50年代以來,他作為有重要貢獻的化工科技人員代表,曾多次參加國慶觀禮和出席中央領導主持的國慶招待會,多次作為我國塑膠工業界的知名專家出訪波蘭、民主德國、英國,以及出席有關國際學術會議。徐世燾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嚴肅務實的科學態度和他關於研究開發高分子材料的一系列科學思想,以及由此取得的豐碩成果,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