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鱷獸

後鱷獸

後鱷獸就是恐龍的遠親,它們都源自同一爬蟲類遠祖。後鱷獸後背長有類似鱷魚的堅甲。身長可達6米,體格強健,但是它不能像肉食恐龍那樣用雙腳奔跑。

基本信息

簡介

後鱷獸又名波斯特鱷。從復原圖上看,後鱷獸有些像鱷魚和霸王龍的雜交種。後鱷獸身長可達6米,體格強健,具有較高的巨大頭骨,似乎是能夠抓住並殺死當時大多數大型動物的令人恐懼的捕食動物。但是它不能像肉食恐龍那樣用雙腳奔跑。

考古發現

在1994年,北卡羅萊納州德罕郡發現了一個部份骨骼;在2008年,這份骨骼被命名為第二個種P. alisonae。種名是以當地的古動物學工作者Alison L. Chambers為名。這個化石包含:一些頭部骨頭、7節頸椎、1節背椎、4節尾椎、肋骨、腹肋、人字形骨、皮內成骨(Osteoderm)、肩帶大部分、大部分前肢(除了左手腕與手掌)、大部分後肢(除了股骨)、骨盆碎片。這副骨骼發現時,參雜至少四個其他動物化石,包含:堅蜥類的部份骨骼、Plinthogomophodon(犬齒獸類粗彎齒獸科)的口鼻部、鳥喙骨、肱骨、某種二齒獸類的兩根掌骨、一個離片錐目的骨頭。此外,這個波斯特鱷骨骼位於喙頭鱷類Dromicosuchus的化石上方,該化石的頭骨與頸部有齒痕。

背景

三疊紀開始的時候,恐龍在世界範圍內都出現了。然而,它們沒有很大的分異,數量也不是特別多。這時,恐龍所屬的爬行動物類群——初龍類(“占統治地位的爬行類”),除了恐龍之外,還以一批稀奇古怪的類型為代表。這些動物中有許多不是恐龍的近親,而是屬於與現生類相同的初龍類群。這些鱷支初龍類動物具有與恐龍顯著不同的踝關節,往往是長而低矮的動物,不具有持續雙足運動的能力。在中、晚三疊世期間,鱷支初龍類動物以植龍類(phytosaurs)的形式統治了淡水環境。植龍類是外表似鱷魚的動物,有很長的頭骨,鼻孔位於雙眼之前。這時真鱷類已經進化出來,但不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水陸兩棲的大型捕食者,它們是小型、敏捷的陸生爬行動物,可能捕食昆蟲和其他小動物。也是在陸地上,恩吐龍類(aetosaurs)是身披厚重鱗甲的植食性鱷支初龍類動物,沿身體頂部和側面發育了棘刺、角和甲板。

種類繁多的大量具有較高頭骨和鋸齒狀彎曲牙齒的蘆笙肉食性鱷支初龍類動物是食肉恐龍——獸腳類的生態先驅,稍後這一類群回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捕食者。不同於獸腳類,這些三疊紀的初龍類是四足動物(就是用四條腿行走),前後肢幾乎等長,手適合於承重。

特徵

保存完好的波斯特鱷化石使這種動物在BBC片中的角色得以在先。波斯特鱷的頭骨明顯狹窄,沿著頭頂兩側長有延長的脊。也許這些脊上具有小的角狀裝飾,在求偶和攻擊中作為炫耀結構。像其它鱷支初龍類動物一樣,波斯特鱷的頸、背和尾部覆蓋著像鱗片一樣的盾甲狀結構,成為鱗甲。在已滅絕的爬行動物中,人們通常很難弄清鱗甲的確切排列,因為它們極少在原位保存。我們可以肯定,波斯特鱷和與其相似的初龍類動物的體表覆有像卵石一樣的圓形鱗片,這不僅是因為與它們親緣關係最近的現生鱷類具有這樣的鱗片,而且因為與波斯特鱷相似的動物留下的一些足跡化石保存了皮膚印痕。馬爾科·阿萬齊尼(Marco Avanzini)博士1999年描述的產自義大利三疊紀的這種腳印顯示,這些初龍類動物的手掌和腳底上覆有多邊形的鱗片。

如何運動

BBC片中波斯特鱷用全部四條腿行走,但是當遇到攻擊時則用兩條後退跳起來。這種復原形式反映了多年來圍繞波斯特鱷的姿勢和運動的爭論。德州技術大學餓桑卡·查特吉(Sankan Chatterjee)教授是1985年命名並首次描述波斯特鱷的古生物學家。他認為,波斯特鱷的前肢比例很小、纖細,主要以雙足行走。實際上,查特吉認為波斯特鱷的外表與後來的像霸王龍一樣的大型獸腳類相似。羅伯特·朗(Robert Long)和彼得·默里(Peter Murry)二位博士最近的分析提出了另外的觀點。查特吉對一隻成年波斯特鱷的復原包括從2—3米長的較小動物中按比例擴大的材料,他認為後者是幼年波斯特鱷。然而,朗和默里發現,這些幼年實際上是一種不同的、但相關的動物化石。與波斯特鱷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具有更細長的頸,根本不同的髖部,薦椎數目也不相同,四肢更長更細。朗和默里將這種新的動物命名為查特吉鱷(Chatterjeea),以向查特吉的工作表示敬意。

來自大的、真正的波斯特鱷個體的前肢材料顯示,它具有肌肉發達的上臂,但手相對較小。儘管人們估計它的前肢比後肢略短,但這兩條前肢仍然足夠長而結實,因為波斯特鱷要用它們走路。同樣比例的前肢還見於相關的初龍類中,它們從未被認為是兩足動物。同樣,被命名為聯合跡(Synaptichnium)的早、中三疊世遺蹟化石似乎是由與波斯特鱷相關的某種動物留下來的,它不僅有腳印,而且還有手印。然而,似乎仍有這種可能性,波斯特鱷有時可能用雙足奔跑,也許它還能跳起來威脅敵人、格鬥或求偶炫耀。

像波斯特鱷這樣的初龍類動物以其他三疊紀大型動物為食的直接證據來自後者骨頭上保存的咬痕。波斯特鱷的體型不適於快速奔跑,但它具有比當時大而笨重的植食性動物較長而細的腿,它可能從隱蔽處衝出,在它們身體側面造成致命傷口,從而獵殺它們。它顯然是一種令人生畏的捕食動物,較小的動物,包括當時的恐龍都會對它敬而遠之。

擴充

後鱷獸雖然行動遲緩,倒也剛好能追上扁獸龍。它長滿尖牙的長顎可以給扁獸龍以致命的創傷,之後它只要跟在垂死掙扎的扁獸龍後面,等待獵物體力不支倒斃,就可以大餐一頓了。後鱷獸是有地盤觀念,單獨狩獵的掠食動物。在那個時代,一隻身體健康的後鱷獸唯一的敵人就是可能和它競爭水源和地盤的

後鱷獸後鱷獸

另外一隻後鱷獸。就在後鱷獸不知道畏懼為何物的時候,它的霸主地位遭受挑戰:虛形龍是恐龍的始祖,它們雖然在體積上無法和後鱷獸相比,但是行動迅速。在飢餓的驅使下,成群的虛形龍有時也會集體攻擊病弱的後鱷獸。最終,後鱷獸滅絕,恐龍家族走向繁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