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社會
在科學、文化、教育、資本主義生產等諸多領域經歷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表明了人類歷史的一次斷裂並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理論界常以“後現代性”來描述我們所處的這一歷史時期,以示與啟蒙主義造就的現代社會之“現代性”的區分。不同的意義
“後”(post)的含義具有雙關性,體現了對待“現代”和“現代性”的兩種不同態度:
在一種意義上,“後”意味著一種“非”,即要與所有現代性的理論、文化、意識形態和藝術風格決裂,從舊的限制和壓迫中解放出來。
另一種意義上,“後現代”可以理解為一種“超級現代”(hyper-modern),它是對現代的繼續和強化,後現代主義只不過是現代主義的一張新面孔或一種新發展。
結構分析
後現代社會(又叫後現代主義)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一種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俗成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範其主義。對於此學說的持續時間有不同說法,其中有一說是指從1970年代到1990年代[1]。目前,在建築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均就當下的後現代境況,提出了自成體系的論述。他們各自都反對以特定方式來繼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後現代風格裝潢帶有的批判嘲諷氣質
由於它是由多重藝術主義融合而成的派別,因此要為後現代社會進行精闢且公式化的解說是無法完成的。若以單純的歷史發展角度來說,最早出現後現代社會的是哲學和建築學。當中領先其他範疇的,尤其是六十年以來的建築師,由於反對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Style)缺乏人文關注,引起不同建築師的大膽創作,發展出既獨特又多元化的後現代式建築方案。而哲學界則先後出現不同學者就相類似的人文境況進行解說,其中能夠為後現代主義大略性表述的哲學文本,可算是法國的解構主義了。排斥“整體”的觀念,強調異質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不同於文學批評家,一個嚴肅的哲學家可能不喜歡使用後現代主義這個術語,因為這個術語過於模糊,後現代社會可能指女性主義、解構主義、後殖民主義中的一個或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