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主義翻譯理論

後殖民主義翻譯研究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末,它首次將翻譯與政治聯繫在一起,大膽地揭示了一直存在於翻譯中的權力關係及其在翻譯中的作用。

後殖民主義翻譯研究理論形成於 20世紀 90年代,作為一種後起的理論模式,為翻譯本質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大大促進了翻譯研究的發展。然而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自身局限性,後殖民主義翻譯研究也不例外。因此,深入理解該理論在我國的發展狀況,無疑會有助於我們端正態度,從而將這一理論更準確地運用於翻譯實踐中,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一 我國翻譯的後殖民傾向
後殖民主義翻譯理論以殖民侵略為切入點,將文化侵略的結果納入翻譯研究的範圍。在我國,有些學者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後殖民理論家,但其觀點卻帶有些許後殖民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思想上牴觸西方翻譯理論,尤其是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翻譯理論。原因如下:(1)早期由於經濟、傳媒、通訊等因素,我們對純粹的西方翻譯理論資料接觸甚少,就是對這些理論的翻版接觸也極為有限,從而使我們對某些理論一知半解,片面理解,甚至是誤解;(2)欠缺譯介使得我國讀者對全面完整的西方理論了解非常有限。一些學者對讀不懂學術期刊上的理論文章的抱怨也並非空穴來風。一方面,文章作者對西方翻譯理論是否真正吃透,如果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把原版理論在理解偏差的基礎之上進行“再加工”,那么最後完成的文章自然就有些“四不像”了。另一方面,未對中國現實予以充分關注,對西方理論照抄照搬與我國實際情況格格不入,從而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
其次,盲目追求異化,一些學者在沒有真正搞清西方翻譯理論真實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的情況下,一味對異化和歸化的優缺點進行爭論,就目前情況來看,對異化投贊成票的人似乎更多一些。事實上,無論是異化還是歸化,都有其特定具體的含義、指向,分析時要結合具體情況,不能妄下結論。如果在翻譯實踐中忽視譯入、譯出這一具體情況,完全憑藉譯者的主觀性,不考慮目標讀者所處環境、背景,譯入、譯出都主張異化,並不能很好地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另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地球村”對人們已不再陌生。尤其是中國加入 WTO後,各產業陸續進入國際市場,隨著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 “One World, One Dream”深入人心,同時人文科學也爭先恐後,努力向世界宣揚中國文化,翻譯自然就成了這一努力的先鋒。近幾年中譯英高潮迭起,向外介紹宣傳包括孔孟之道、唐詩宋詞等中國優秀文化遺產,這種努力確實值得稱道,但如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達到事半功倍,也是值得全體翻譯工作者關注的問題。如果把後殖民主義翻譯理論作為反對英語霸權地位甚至是反對西方文化的一面旗幟,強制干預文化交流,時時處處以本國語言為規為矩,那么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翻譯實踐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讀者也難以接受。如果對違反英語規則的譯文也大加讚揚,那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豈不成了經典?中譯英應以英語讀者的接受為準則,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如果一如既往地以中文作為衡量標準,不求變通,最終結果是自我中心主義的形成,會導致翻譯水平原地踏步甚至是交流失敗。
二 我們對待後殖民主義的態度
後殖民主義理論是在巴西、印度、加拿大等前被殖民國家興起的。我國在晚清時期也一度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無論從形成背景還是影響程度上看都不盡相同。所以,不難看出,起源於那些國家後殖民主義翻譯理論並非完全適合中國。文化交流過程亦是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磨合的過程,難道這種種的“過程”就是所謂的“殖民與被殖民”的過程嗎?在中外交流中我們受到的啟發,汲取的經驗都是我們被殖民化的結果嗎?改革開放後,中外交流更是愈加頻繁,難道交流就是我們被“殖民化”了嗎?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清兩個概念“殖民化”與“現代化”,前者是被動過程而後者則是主動行為。我國顯然屬於後一種情況。近年來,我國學者不斷加大中譯英力度,以走出所謂的“被殖民”狀態。中國文化要走出去,需要譯者不斷提高自身的英語語言修養。任何文本形式都可譯,但到底該如何評價譯本,確實值得深思。我認為,譯文應以目標讀者的接受和理解為衡量標準,中譯英以中文為歸依的評價標準是不科學的。如:在翻譯“三個人面對面坐”。有些人把“面對面”處理成 like a Chinese character“品”,對於本土讀者這個譯文清晰明了,但是如果英語讀者看了之後,也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是“品”,那么這三個人既可能面對面,也可能背對背,顯然這種翻譯沒有達到交流的目的。如果把“面對面”處理成“ face to face”英語讀者就會立刻明白。
因此,在理論研究與具體實踐的過程中要從本國實際、本國利益出發。對於西方理論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妄自尊大。不能用對抗的方式反對西方霸權。採取文化交融的態度變對抗為對話,才是我們當前的迫切需要。借鑑學習西方現有理論的同時又要保持不斷的探索精神,求新求變,讓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國。
三 結語
我們要辯證地學習借鑑後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在取其可取之處的同時避免對理論的盲目跟風。對於翻譯實踐中產生的不平等現象要正確對待。在此心態的基礎上看待後殖民主義翻譯理論才可以更好地指導我們的翻譯實踐工作,從而讓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國。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