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通志.氏族略》及《姓氏辨證十二庚》載:“明姓出自姬虞仲之後,公族有百里奚生孟明視,視,名也,明,字也。視為秦穆公將,霸西戎有功,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後居事鬲縣,望出平原郡。”《德平縣前志》說明,德平古為般、鬲、平昌,屬平原郡,應當說百里孟明後世是在山東省臨邑縣德平鎮的前後明家村繁衍傳世。這種說法,在明村族譜序言中也得到證實:“自亘古之漢至今,斯二村越年2000具余,原系堂明一家,其丁口繁衍分前後兩莊”,該村始祖明忱公“是全族至先族考,是陝西風翔孟明視之嫡孫也。”在《中華明姓總譜》中,明忱公的墓照排在百里溪墓照之後,其畫像確定為“源流祖像”,在《各宗支譜序選錄》中,特將前後明村族譜序言排位第一。在這些見得到的史料記載中,都說明,前後明村,乃為海內外明姓發源地。
繼往開來
2006年10月,中華明姓首修全國總譜統計,明姓總人口已達70多萬,分別居住於8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個省市,331個縣市,795個鄉鎮,1395個行政村,2000多個村莊。人口最多的湖北省達233754人,韓國50880人,香港624人,台灣344人。元未明玉珍率鄉民起義,統兵虜大元帥,1357年由巫峽入川,先後攻克重慶、成都,1361年稱隴蜀王,1363年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十歲兒子明升1366年稱帝,十五歲時大夏投明朝,朱元璋遣明升舉家27人往高麗,其後裔在朝鮮繁衍四大公派,約四萬之眾。
縱觀前後明村2000多年的歷史,可依南北朝為界,為北方望族,凸現於江南。但無論明村人形成一道燦爛的風景線,有以折桂登科而名顯,有以為官清廉而傳揚,有以才華橫溢而留名,有以精忠報國而傳頌,有以開創偉業而可歌。正是這種中華民族美德、儒家淵博知識的根基傳承,明村才能形成這么強大的凝聚力,才能創造出人才輩出的繁榮局面,才能枝繁葉茂。
遙知江河源頭遠,獨數明村靈氣多。明村在史志典籍中曾經輝煌一時,又是海內外70多萬明姓的源頭。在改革開放的盛世時代,自然亦是騰千丈之祥光,繼百代之精華,與海內外明氏族人共同創造出比歷史上任何時代,更加燦爛輝煌的功業。
人才輩出
翻開她的歷史冊頁,明村更是堪稱人才濟濟,名家輩出,異彩紛呈,光華四溢。明雅墓志銘載,“平原郡明姓的興起,始於漢朝名將明氏,他率部治兵,文武光於秦代,後裔明雅,平原鬲人,為漢朝兵部侍郎”。《德平縣前志》也記述了明村的歷史名人,後漢:明玩,州從事;明略,玩子,給事中。西晉:明文,司徒,為西晉八公之一,明褒,徐州刺史,明商,征北參軍。劉宋:明僧允,江夏王參軍,冀州刺史;明僧皓,允弟,州刺史。齊:明僧紹,國子博士;明慶符,允第,青州刺史。梁:明山賓,紹子,國子博士,攝北兗事。隋:明少遐,僧紹子,初為都官尚書,拜青州刺史,太清之亂奔魏,仕北齊;明克讓,山賓子,歷城侯;明震,山賓子,太子舍人;明罕,少遐子,司空記室;明餘慶克讓子,越王侗稱制,遷國子祭酒;明章,餘慶子,唐太子舍人;明恪,安喜令;明崇儼,恪子,正諫大夫。據不完全統計,五代以前,以前後明村為代表的鬲縣明姓望族,文才武功,為一時之冠,出現過司徒尚書5人,參軍輔國將軍14人,太守10人,刺史4人,給事中7人,國子博士6人,縣令5人,明山賓還被列入《顏子家訓》中的為人楷模。有許多是一門父子兄弟並美竟秀,有的更是祖孫三代繼踵相承。這無疑是古代前後明村凸現的一個重要最顯著的標誌和特點。這種現象在魯北農村歷史中是比較罕見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那個時勢相對穩定的漢代,他們所走的是亦耕亦讀的道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堅韌性,由強化的血緣關係和科舉制度對人才的不斷選撥、更替,以及儒家理學的傳統思想的長期薰陶,是她能夠輝煌燦爛、長期繁榮昌盛的關鍵。可以說,明村是魯北古代文明的代表,是中國古代農村文明的典型,在這樣的窮鄉僻壤之中,在不發達的封建生產方式之下,居然能創造如此豐富的鄉村文明,這是歷史的奇蹟,人類的驕傲。
西晉未期,“八王之亂”引燃的內戰烽火加之北魏入居中原,民眾苦不堪言。為躲避殺戮和不甘忍受異族的統治,隨著百萬南渡移民潮,明村人也大都南遷,加之南朝時期的劉宋政權,為依賴鬲縣明氏望族地位,繼續重用明僧允、明僧皓等明姓人。之後,明村人明僧胤任南齊冀州刺史,弟僧紹居南京,為棲霞居士,皇帝多次徵召不就,時人稱為“征君”。其後裔顯達,子明山賓,歷任南梁尚書駕部郎、參軍、中書侍郎、遠征將軍、御史中丞、黃門侍郎、國子博士等職,著《吉禮儀注》224卷,《孝經喪禮服義》15卷;明少遐先後任刑部尚書、青冀二州刺史等職。明震為太學博士、尚書祠部郎;明紹世為歷陽太守;明丕為遠綏將軍;明協為散騎侍郎、濟北等四郡太守。北民南移,士族階層中,有不少是前後明村人,不管是對經濟的發展還是人文的興盛,無疑都是對南方起到了一種直接推動的作用。《前後明村族譜》中記載:迢晉有明玩、明略;南北朝有僧皓、僧紹、山賓、克讓、餘慶等,在朝為官者,歷代數不勝舉皆於斯;然徙河南洛陽之忱公第十代孫明從儼亦出於斯;然由忱公之三代孫,南渡江蘇,郡望於吳興之明略公亦出於斯;後由吳興徙居湖南靖衍於貴州、四川、重慶之始祖星公亦出於斯;又有章公七代孫,江西南康之澄公亦出於斯;又有江蘇、雲南而衍緬甸之先祖恭公亦出於斯。噫!公卿將相,還有帝王,應皆溯源於斯,而冠掛京都,隱居遠灘,繁衍十省具余之冕公,亦必溯源於斯!故日:“明村是響耳之木鐸,明村是育人之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