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廍宮

後廍宮

洪瀨鎮“後廍宮”又名“古廍境”位於南安市洪瀨鎮後廍(溪霞村洪瀨鎮後廍宮),廟內供奉著章侯,章侯有求必應,深得鄉民崇奉,並由南宋朝廷封為“武德英侯”。“後廍宮”規模樣式與安溪縣和永春縣交界處的岱山“石竹廟”相仿,只是建得更富麗堂皇,廟前還多搭了個戲台。廟門石柱上的對聯“明朝封典廟,府志著明宮”昭示了歷史的輝煌。據附近的老人們介紹,每年三月十六日,合境百姓為章侯慶生日,連唱大戲,熱鬧非常。章侯信仰廣泛流傳,南安洪瀨香火尤勝。林中和先生的《泉州聯話》引《南安縣誌》說,“章侯祠在十九都洪瀨街……每歲春,鄉人往石竹取火,遠近從之者以萬計。”洪瀨章侯祠據說有數處,“後廍宮”就是其中一處。

洪瀨鎮後廍宮 洪瀨鎮後廍宮

“後廍宮”又名“古廍境”位於南安市洪瀨鎮中心後廍(溪霞村),廟內供奉著章侯,章侯有求必應,深得鄉民崇奉,並由南宋朝廷封為“武德英侯”。“後廍宮”規模樣式與安溪縣和永春縣交界處的岱山“石竹廟”相仿,只是建得更富麗堂皇,廟前還多搭了個戲台。廟門石柱上的對聯“明朝封典廟,府志著明宮”昭示了歷史的輝煌。據附近的老人們介紹,每年三月十六日,合境百姓為章侯慶生日,連唱大戲,熱鬧非常。章侯信仰廣泛流傳,南安洪瀨香火尤勝。林中和先生的《泉州聯話》引《南安縣誌》說,“章侯祠在十九都洪瀨街……每歲春,鄉人往石竹取火,遠近從之者以萬計。”洪瀨章侯祠據說有數處,“後廍宮”就是其中一處。每年春季二月聯合鎮中心三廟一起舉行天香醮會!

天香是指洪瀨周邊鄉村在春天時節舉行春祭的一種儀式。千年民俗洪瀨天香,本身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獨具民間特色,尤其洪瀨天香整個活動中,全境人們都參與其中,大大增強了全境民眾的凝聚力,據說鄰里糾紛也往往因共同參加踩街而矛盾冰消瓦解,一年一度的洪瀨天香不僅是洪瀨盛大的節日,更成為大家連線感情的精神紐帶,將繼續傳承下去。

洪瀨天香介紹

據《泉州府志》載,明代嘉靖初年,南安有2.8萬人。《南安縣誌》載,南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有人口4.98萬人。後來,人口隨著年代而逐步減少至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已不足3萬人(為2.86萬人)。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只有2.4萬人。宋至清時,南安設8鄉31里,洪瀨地域分布於4鄉6里,宋時人口約有7000人左右,街道人口約在1000人左右(據了解,民國時期街道有5000多人)。人口遞減的主要原因有兵亂、疾病等。在宗教活動日盛的情況下,民眾在一年之春舉行春祭活動,祈求人丁興旺、歲序平安,追求幸福,就順理成章。由此推算,洪瀨天香最早應在宋朝以後明朝以前(元朝期間)這段年間,但盛行應在明朝時期。

據了解,洪瀨周邊鄉村舉行天香的時間比鎮區早。農曆正月初四日,一般舉行接神儀式(農曆十二月廿三日為送神日)。最早的天香日子只能為農曆正月初五日。如西林村官田後美宅的天香是用“卜杯”來擇日的,2005年為正月初五(2006年為初六),福林村厝仔為初七,西林村官田油園為初八,譙琉村為初九,福林村福院、壩田村、東林村陳塘、樓仔為初十,都心村各個村落的天香從十一至二十,前瑤村有的村落是十一,有的為十三,溪霞村街頭宮境為十五(元宵)等。

建於唐僖宗年間的關聖廟,街鄰商賈初始以關公“忠孝節義”為楷模,選擇前對雙架山,後枕東溪水的吉地建龕亭,把關公奉為洪瀨鄉集的保護神。宋至清時,洪瀨地域分布於唐安鄉二十一都,從政鄉崇化里遵教里四都、靈感里五都,德教鄉嘉禾里六都,懷德鄉豐年裡十九都,其中洪瀨鎮區為十九都。鎮區按宮廟所在劃分為四境,關聖廟所在境為蓬萊境,關公為境主。其他三境為康宮境(樹德寺)、福慶境(街尾宮)、後廍境(後廍宮)。舉行天香踩街時間一般在二月初至中旬,順序以蓬萊境為先,其次為康宮境,其他二境先後沒有固定。

天香踩街的儀式為:由“佛頭”(境內從事宗教活動的人)主持,組織民眾到所在境的宮廟抬佛轎(轎中放擋境佛)游境,各家各戶在家門口供奉“果合”或“三牲”等,民眾或坐車或走路,執著彩旗,有的還聘請“陣頭”逡巡,以示隆重熱鬧。****隊伍,沿途敲鑼打鼓吹笙,放銃槍燃鞭炮。綿延數里,蔚為壯觀。

天香踩街,反映了洪瀨人民每年春耕春播之前,祈求風調雨順,年豐民樂的美好意願和對幸福生活的渴盼。鎮區四境的踩街與鄉村的踩街大同小異。最主要的區別是:康宮境在踩街時,組織龍閣、水車閣、船閣、鐵枝閣等參與,後廍境組織龍閣參加踩街。

“妝閣”,是洪瀨鎮的天香踩街的一項主要活動。其俗源自元朝閩南一帶的民間草台“蜈蚣戲”(已失傳),集全村人力物力一起過節,成為民間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增進鄰里往來、和睦。“妝閣”的閣,指用一張綁好兩根鐵棍的板凳組成一個小舞台,由成年壯漢抬著(旁立數人備為輪流替肩者)。上面坐著各家各戶將自己年約七、八歲的小孩伶人,裝扮《狀元遊街》、《陳三五娘》、《桃花搭渡》、《士久弄》、《番婆弄》、《騎騾探親》、《三藏取經》、《八仙過海》、《桃園三結義》、《關公保二嫂》等古代戲文人物造型。活動開始後,由每家的兩個成年人抬起坐在板凳上的童男童女,組成一列長長的隊伍走街串巷。坐在龍閣上被人們抬著的小孩,一個個粉雕玉琢,服飾繽紛。這些小孩,有的扮成耀武揚威的小騎士,有的扮成千嬌百媚的小公主,有的扮成君臨天下的帝主,有的扮成傲慢神氣的王公大臣,共同演繹著“八仙過海”、“水漫金山”的傳奇故事。

踩街抬閣通常是有說有唱,音樂一般根據所扮演故事配以南音或民間小調。

作家許地山曾在《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的點點滴滴》一文中寫道:“宋朝的訝鼓,現在還存在於福建漳、泉間的‘迎閣’,但事實上恐是訝鼓的轉音。……這頗類於宋人的肉傀儡。”“印度有一種節日舉行化裝****的風俗,梵語叫做‘訝咀羅’,音近於訝鼓與迎閣。”(註:1925年12月寫於英國牛津大學印度學院)莆田、泉州、漳州在宋代都有訝鼓的藝術形式,南宋詩人劉克莊(莆田人)有詩:“訝鼓流傳自柳營”。泉州的傀儡調中有“大迓鼓”,泉州弦管中也有“大迓鼓”的曲牌。朱熹曾把訝鼓界定為“舞隊”,《朱子語類》載:“如舞訝鼓,其間男子、婦人、僧道、雜色,無所不有。”看來是一支化裝遊行隊伍。

鐵枝閣 單個的彩閣,表演者由預先裝置好的鐵枝架高高架起,甚至可連壘數人,稱之為“鐵枝閣”。

水車閣 過去,洪瀨沿東溪傍岸布滿著靠溪水衝力旋轉帶動石臼碾谷磨粉的水車磨。有一年正月十六,村里游鄉,有人倡議根據蓮花閣的形式,仿照水車磨造型,別出心裁地設計出這種流傳至今的民間踩街隊。水車閣整個外形骨架與生活中的水車輪相似。車輪腰部是一對轎槓,出迎行進時由4個壯漢抬著行走(現在改為裝置於車上)。轎槓中點是一對軸心,軸心中套著一個直徑達2米許可以旋轉的圓輪,似圓形水車;輪圈再用4根竹槓分成8等分,間隔處用鐵鏈懸掛著4個鞦韆狀的木箱或小椅。圓輪外圍再用木條及竹條搭一個床框狀帳篷,既可遮日避雨,又可在框上張燈結彩,整個閣棚就象一輛琳琅滿目的彩車。水車閣4個木箱或小椅中,分別坐一稚童男女,扮成《陳三五娘》、《西遊記》等故事人物,圓輪緩慢地沿著軸心轉動,邊轉稚童邊演唱。閣棚下的鼓樂隊邊奏邊和,上下呼應。踩街時,龍旗、彩旗前導,大鑼大鼓開路,“四管”、“八管”伴陣,隊伍浩蕩,聲勢頗大。

龍閣 又叫“閣隊”、“蜈蚣閣”、“鳳閣”。“龍閣”表演與一般“彩閣”不同,通常由十幾塊至幾十塊木板連線組合而成。每塊木板長1.5米至2米,寬40至50厘米,稱為“閣棚”;每塊“閣棚”之間以活榫相接,連成一串,又可靈活轉動。又於卸接榫眼處橫穿一根木棍,長度超過“閣棚”寬,用作肩扛用。“閣棚”裝飾得五彩繽紛,上面裝置一高凳,每隻高凳上坐一少年孩童,妝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最常見的有《昭君出塞》、《水滸》、《陳三、五娘》等。表演時由兩撥人輪流抬行,坐在高凳上的童角則手持各種樂器、道具,做出各種身段,一路放炮,一路表演。因其節節相接,彎彎曲曲,逶迤而行,形似蜈蚣,故稱為“蜈蚣閣”。洪瀨踩街所用“閣隊”也有在首尾處分別裝上龍頭、龍尾或鳳頭,鳳尾的,則“閣隊”又稱之為“龍閣”或“鳳閣”。 後來,龍閣又廣泛流傳於泉州各縣區及廈門、漳州等閩南一帶及台灣、金門地區。

人們為什麼要抬龍閣參與踩街呢?這主要要從人們崇拜的圖騰說起。據考察,古代人類氏族社會時候,每個氏族都以一種動物為圖騰崇拜對象,如鹿、馬、蛇等。由於氏族兼併,其中一個以蛇為圖騰的部族最強大。洪瀨先民大多數為古閩越族,崇拜蛇圖騰,奉蛇為祖先,認為自己是蛇的後裔。南安市詩山至今還有蛇王廟。後來,圖騰逐漸變化融合為傳說中龍的形象,並且說它能夠騰雲駕霧,興風作雨,制服萬物;龍是多種圖騰的結合體,如龍的頭是牛頭,龍的角是鹿角,龍的身為蛇身,龍的鱗為魚鱗,龍的腳為鳳爪,龍的形象成為團結、向上、奮鬥的象徵。龍的形象四處可見,如皇帝龍袍、龍椅,圓柱雕龍,宮廟屋脊雕龍……龍與人的生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於是,舊時在眾多的民間節日中,就有“龍抬頭”節(指農曆二月初二日)。四都嶺口土地宮廟土地公因仁慈之心,庇護一方百姓,備受人們敬奉。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是嶺口土地公的生日,又是中國傳統的“龍抬頭”的節日。於是,四都鄉民就把農曆二月初二日作為紀念活動的節日,在嶺口土地公廟進香,祈求土地公庇佑。於是,洪瀨天香康宮境、後廍境在踩街時,就出現抬著龍閣(又名蜈蚣閣)逡巡,它表達的意思就是祈盼年年風調雨順,人們祥和安康;並盼望人們像睡龍覺醒一樣,人們要團結起來,積極向上,努力奮鬥,建設美好家園,創造美好生活。

洪瀨龍閣因其造型獨特、內涵豐富、鄉土文化氣息濃厚而深受廣大民眾喜聞樂見。自明代以來尤其是在21世紀以來,已成為傳統的踩街節目。自2001年至今,洪瀨龍閣多次參加泉州市、南安市政府舉行的民俗民風踩街活動。2002年元宵期間,洪瀨龍閣以“錦閣迎番貨”為名,參加由泉州市政府主辦的中國民系(閩南)文化節暨中國泉州“海絲”文化節民俗踩街游燈表演,榮獲泉州市評比一等獎。2003年元宵節在泉州踩街時,接受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等領導觀閱。2006年5月27日,參加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開館閩南風情活動。2006年3月12~15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閩台緣》攝製組、廈門市華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到洪瀨進行天香民俗採風,並將編製成專題片在中央台播出。中央、福建等各級電視及新聞媒體紛紛報導洪瀨“龍閣”的活動情況,將為洪瀨“龍閣”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每年農曆二月,為祈求新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南安洪瀨鎮區五境人民都要舉行行香(天香)踩街活動,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活動期間,四鄉八里的人們都趕來觀賞這一年一度的民間藝術盛會。

蜈蚣閣、鐵枝閣、雨傘閣、舞龍、南音等踩街隊伍,熱鬧非凡,場面宏大。蜈蚣閣、鐵枝閣、雨傘閣、舞龍、南音、吹鼓隊、拍胸隊、馬隊、車隊、人隊等踩街隊伍,熱鬧非凡,場面宏大。裝扮成各種歷史人物的孩子,惟妙惟肖,引人注目。

洪瀨鎮位於南安市東北部,晉江東溪中游,因晉江東溪流至洪瀨時,地勢下斜,水流湍急,溪洪有過峽落花流水瀨之勢,故名“洪瀨”。洪瀨的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梁天監三年(公元504年),梁武帝蕭衍建南安郡於豐州,毗鄰郡治的洪瀨因水陸交通方便就逐漸形成小集鎮。

關帝是商業之神,商業重忠義,每年春天開年之後,關帝就要出來巡遊,據說宋朝洪瀨就已經是繁華商業之地,洪瀨天香已經有千年歷史。

以上來源於:百度百科、《泉州府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