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埠前村

1978年,糧食畝產315公斤,總產41.95萬公斤。 1992年,村集體投資7萬元,安裝閉路電視。 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78年村集體投資數萬元,修建二級揚水站,擴大水澆地面積13.5公頃。
1979年村民用上電網供電。
1981年新建大口井1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2年後埠前集貿市場開業。 同年村安裝閉路電視。
1993年4月16日村民乘拖拉機到煙鳳公路施工,途經發城昌水河橋時發生車禍,死1人,傷7人。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僅100餘公斤,總產13.89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15公斤,總產41.95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提高到662公斤,總產達到54.27萬公斤。 1988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主要品種有紅富士、紅星等。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達到14.6公頃,產量30萬公斤,收入60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272萬元,其中農業201萬元,畜牧養殖業70萬元,林業1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收入僅夠自給。建國後,逐步建起石灰窯、石子廠等項目,經濟效益良好。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10人,工業收入502萬元。 第三產業解放後,村辦起供銷合作社代銷店,規模不大,效益不高。
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帶領民眾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商店、修理部、理髮店、飲食部、電氣焊部及運輸業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6人,收入494萬元,其中運輸業384萬元,商飲業40萬元,服務業7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後,村興辦國小1處,適齡兒童免費入學。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52人。 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果業專家為村民傳授果樹管理技術。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過著忍飢挨餓的貧困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30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35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35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147輛,電話150多部,彩電110多台,電冰櫃1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解放後,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建房以瓦房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後,村民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開始注重室內裝修,門窗漸以鋁合金材料為主。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9平方米,擴大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2年,村集體投資7萬元,安裝閉路電視。1999年,村投資對電網線路進行改造。2000年,集體補貼建起電話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10月,於殿花、姜壽太由沙永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2年1月,成立黨支部,姜壽慶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14人。2002年,全村有黨員41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姜壽慶、于敏之、於殿華、於慶堂、姜壽松、于振茂、於芳江、於書才、姜福九、於祥賢、姜世興。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慶祥、于振茂、於書春、姜守柏、於祥賢、於風義、姜世軍、於風賢、姜世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