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總在風雨後

彩虹總在風雨後

《彩虹總在風雨後》敘事清楚,文筆流暢,對感悟人生有積極意義,可供科技人員和普通民眾參考。作者通過個人經歷,記述了其所在基層氣象事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的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60年來新中國的變化、社會的發展,進而悟及讀書、處世、做人、做事的應有態度。

內容介紹

《彩虹總在風雨後》敘事清楚,文筆流暢,對感悟人生有積極意義,可供科技人員和普通民眾參考。作者通過個人經歷,記述了其所在基層氣象事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的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60年來新中國的變化、社會的發展,進而悟及讀書、處世、做人、做事的應有態度。

文摘

新中國建立前,永定沒有氣象觀測數據,老《永定縣誌》里有些大旱大澇的記載,如:“某年,自春至夏不雨”,“某年,秋大旱”,“某年某月,大水壞田廬,人畜溺死無算”,“霪雨自正月至五月”等等,但久晴不雨多少天?大雨下了幾天幾夜,雨量多少?都無具體數字。至於一年中各月氣溫高低、夏天熱在何時、冬天冷到什麼程度,也沒有記錄,更不用說年際之間雨量多寡、冷得早遲、無霜期長短等歷史氣候變遷了。

建國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對氣象工作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山塘水庫築堤壩,攔河截水建電站,公路橋樑留涵洞,壩頭築多高?涵洞留多大?沒有歷史資料為依據,過高要浪費,太小則危險,就很難科學合理了。1956年始,省里確定在閩西尚無氣象記錄的上杭、永定、漳平、武平建立氣象站,並由氣象部門實施。永定的氣象事業開始了。

永定在國家制訂第一個五年計畫時,就注意到了汀江下游水力資源的開發,要建棉花灘水電站,預計永定、上杭兩個縣城都要淹沒。後來定為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大工程之一,縣城要搬遷,所以氣象站擬建湖雷。湖雷在全縣地理位置居中,交通方便,海拔適中。雷屋崗小山頭,視野開闊,坡度不大,易開便道,四周高山相距較遠,山腳周圍多是農田,還有糧食倉庫,不遠就是鄉政府,有圩場,生活方便,安裝電話也不難,站址很快確定在湖雷的雷屋崗。

1957年初開工,先開上山便道,“乾打壘”建了兩座平房,一為辦公兼業務值班室,一為職工宿舍,外加一個廚房,觀測場在東南邊,高於房子一米多,從西北邊角上開一個門進去。經費由省氣象局直撥,當時氣象部門實行“基建投資、人員經費、業務管理全部由省里負責,為當地服務”的管理體制,全國都一樣。

1957年9月1日,永定氣候站正式投入工作,當時,只有兩個人,由李坤德負責。設備極為簡陋,觀測場內有一個百葉箱(內有乾、濕球,最高、最低溫度表),兩支風向桿(輕重風儀各一),雲高測量桿、雨量器、小型蒸發皿各一,另有收音機、小鬧鐘各一個。業務也簡單,每天1、7、13、19點四次定時觀測。據經度計算,永定的“地方平均太陽時”與“北京時”相差13分鐘,每天19時用收音機對時。觀測分為目測與器測兩大類,兼觀察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業務明確:不做天氣預報,不對外服務,只是記錄、積累氣候資料,完全是蘇聯模式。同年12月增加烤菸及土壤濕度觀測,增至4人。全部經費就是人員工資加業務雜支,每月幾百元,由龍巖中心氣象站按單據報支,月周轉金只有50元。

站里雖有一個廚房及全套鍋、碗、盆、瓢,只是沒有炊事員編制。都到街上湖雷機關食堂里吃飯,鄉直屬單位的糧站、供銷社、稅務所、農技站等等不少人都在那裡用錢買餐票。碰到誰值班,特別是早晨8點觀測,就叫人買飯,帶回站里吃。人不多,只四次氣候觀測,夜間煮些點心什麼的,主要是每天煮開水及洗澡,輪流下山去挑水,以保證使用,誰沒空或者出差,後面就要頂上去。大家都剛從學校出來,年輕力壯的,熱情很高。

建站後沒有幾個月,就掀起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由高級社自願組合,建了上湖(包括增瑞)、下湖、蓮塘、堂堡、三堡五個公社,由湖雷工委領導,工委就設在湖雷機關食堂旁邊。後來才合併成湖雷、堂堡兩個公社。

成立了人民公社後,氣候站就由縣裡面領導了,縣人委又委託給農業科,那時縣裡都以科建制,農業科、工業科、教育科……。但站里連部腳踏車也沒有,不過到縣城很近,才15千米,而且永定到龍巖的班車每天都有,到永定只要3角錢,也算方便。上面要求氣象化,每個公社都要建氣象哨,為農業服務,當時永定沒有按公社建哨,而是按傳統上的地理分片,共建立了5個氣象哨:湯湖、合溪、菜地建立合溪哨,金砂、城關、西溪建一個哨,金豐片包括下洋、大溪、湖坑、南溪片一個哨,撫市、五湖、溪聯、田地、龍潭一個哨,洪山、峰市、仙師一個哨。由於一呼而上,沒有專職人員,都是兼職的,補貼很低,不久全部下馬了。

上面要求站里開始做“單站補充訂正預報”,由龍巖地區中心氣象站每天將預報意見用電話傳到站里,再由永定站根據觀測到的溫度、濕度、風向變化進行“訂正”,實際是“收聽加看天”。又用電話傳給縣裡廣播站,由廣播站每天向城關地區廣播,站里還在湖雷街上最熱鬧的橋頭掛了一個小黑板,每天傍晚寫出第二天的預報,為當地服務。大躍進的年代,新生事物很多,天氣預報是其中之一,預報準不準常常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1962-1963年兩年站里被評為縣、省農業生產先進單位,得省人委獎狀!

由於站里都是年輕人,每天把天氣預報用電話掛到縣廣播站,縣廣播站由一個值班的姑娘記錄,時間一長就由認識到熟悉,電話里誰的聲音都聽得出來了,有的人互相之間就有了好感,有時到縣裡有工作,也見見面,聊一聊。但當時很看重一個人的家庭出身、個人身份,縣直機關幹部結婚還需向組織報告,我們技術幹部雖然不要報告,若與家庭出身不好的人結了婚,就不能重用,或者要“控制使用”了,不少人都知道。而氣象站大多是外地人,家庭情況不大了解,關係就很難發展。

正因為從建站開始,人事、業務都由氣象系統領導,縣裡也不好插手管,加上站里都是年輕人,與周邊女孩子往來密切,但關係難以發展,難免引起一些思想問題;湖雷離縣城較遠,平時一些會議、政治學習都不能參加,縣裡領導就有些不太放心,特意安排當時湖雷病蟲測報站的謝俊卿同志住到氣象站去協助工作,同時要他對站里的工作“注意一點”,能幫的幫一幫,但又特別提醒:“站長還是李站長,對業務上的事不干涉”。謝俊卿是晉江農校畢業,學植物保護的,人才奇缺,全省分配,每縣一個,原在撫市公社,因湖雷農技站廖永貞調縣裡工作,謝俊卿1959年從撫市調到湖雷,補廖永貞的位置。湖雷在全縣地理位置居中,其病蟲測報對全縣有指導意義,病蟲測報又與氣象關係密切,站里缺乏農氣人員,還可以協助農業氣象觀測,所以站里也很歡迎。當時農業氣象觀測主要是土壤濕度、水稻的分櫱、拔節、孕穗等生育期,還要作產量分析,病蟲測報以水稻三化螟為主,冬季要去晚稻田裡剝留下的稻頭,計算三化螟幼蟲及化蛹數,算越冬蟲口密度,春季還要查幼蟲凍死率,掌握羽化進度,做出“病蟲害農業氣象預報”,大大提高了氣象為農業服務的水準,民眾很歡迎。但謝俊卿不參加氣象站的地面值班。這樣前後三年多,直至郭耀光來了,半年後,謝俊卿才完全回到病蟲測報站。

當時物價是很低的,農民在田裡養的水鴨子,每斤才4角錢,一隻鴨子只要1到2元就可以買到。但大躍進、公社化不久,進入困難時期,物資頓時貴了起來。開始在機關食堂吃飯只要拿錢就可以買餐票,後來發糧票了,行政人員每月27斤,技術幹部每月28斤,油3兩,糖半斤,就必須既要交糧票又要交錢才能買到餐票了,大家都不夠吃,肚子咕咕叫,就到街上買東西,如用豬油渣、白糖和麵粉做成的餅,每個要一元七角,而我們月工資一般才38元,太貴了。黑市上豬肉十多元一斤,大米3~4元一斤,有時機關食堂加餐,每人供應一碗糯米飯,七大兩,但要交兩張餐票,叫“八寶飯”。肚子熬不住了,有人就去買點高價糯米,準備好糖、蔥葉等香料,但是沒有油會粘鍋,怎么辦呢?有人提出,用點火的蠟燭,在鍋里刷一下,再放進蒸熟的糯米飯及配料,混合起來,就不會粘鍋了,於是做了幾回“八寶飯”,吃得津津有味。

但是,隨著建設事業的發展,很快發覺,氣候站建在湖雷有諸多不便。湖雷離縣城太遠,不利於縣委、人委領導,了解情況也不方便。去龍巖的班車一天只對開一班,賴祖雄縣長下鄉也只能騎腳踏車。之後便是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無從考慮。隨著“三自一包”政策的落實,情況有了好轉。之後是連城機場投入使用,要求永定拍發航空天氣電報(後又增加了福州、漳州機場的航空報),其時間要求異常嚴格,從觀測完畢到數據處理,編成電碼,傳送到郵局報房,只有五分鐘,如果在航空報拍發期間出現霧、CB雲、打雷等“危險天氣”,則從現象發生至觀測、編碼也僅5分鐘時間,就要把“危險報”發到報房,超過一分鐘就是“過時報”,要追查責任。而湖雷到縣城郵電局,電話線路太長,且常被坎市、高陂占用,這種電報一旦不能及時發出,就要出大問題,因而考慮遷至縣城。至於棉花灘水電站,1958年9月工程上馬,動員民工萬餘人,幹了一年多,1959年底,因國家控制基建規模等原因,被迫下馬。後來才知道中蘇關係惡化,前蘇聯撕毀協定,撤走了全部專家,電站建設擱淺,縣城被淹已不可能,於是醞釀遷站。

1963年底,省、地領導派員勘察,在縣城周邊跑了十多個小山頭,不是太高,無法通車和基建,就是太矮,能見度(航空報重要指標)目標物很不理想,日照也受影響。最後確定兩處,一是北門山頂,距縣人委90米,步行九分鐘,業務上完全符合,只是上不了汽車,基建開支大,且用水無法解決(縣城尚無自來水);二是南郊楓尾田野,距縣人委不到一千米路程,基建省錢,烤菸觀測方便,但地勢稍低,能見度目標不理想。材料報到縣人委,1964年1月,縣人委批示:“第一地點對大氣候觀測雖然好些,但地處北門山頂,這裡是風景區,要砍掉林木幾十株,徹底毀去北門城樓,對保護名勝古蹟不利,對水土保持也會產生不良影響;第二地點雖低些,對大氣候觀測不如第一點好,但利於小氣候觀察,對農業生產服務較有利,離黨政機關領導也近,對幹部學習、生活方面也較方便。我們意見以第二地點為好”。報到省局後,台站管理處批文:“該站按空軍數次要求,要增發航危報,因那裡是一個空白點,站址應以符合氣象條件為主,兼顧農業觀測,故同意建在第一地點上,林木障礙物應儘量清除,請局審批”;省局批示:“站址問題,還必須迅速與當地領導協商清楚,以便定點、基建,此站仍需全面服務出發,即農業、軍事上的航危報”。上下意見不一,讓地區氣象台很為難。只好反覆協商,跑上跑下,花去半年時間。最後定在南郊楓尾。

1964年下半年動工基建,先圍觀測場,再建站房,只幾個月便建好了,安裝儀器,1965年元月1日,新站起用,升格為氣象站,編制增至5人,增加氣壓觀測,加發航空危險天氣報告。

後記

這本記述個人經歷的小書,原先考慮只是《歲月留痕》——記錄自己的思想、攝生以及生活中的點滴體會、教訓,留給家族後輩參考的文字。當我把意向、資料向原永定縣政協主席簡鴻勤同志徵詢看法時,他認為素材不錯,尤其生平應該著重寫,並對行文、結構提了不少很好的建議。初稿草成後,又請縣方誌辦執行副總編鄭慕岳同志審閱,他見生平篇文字很簡略,也認為人生所經歷的事情是主要的、“原生態”的東西,詳細寫出來,方知作者的思想、看法是從哪裡來的,所以還應著重寫。反覆考慮,兩位長者所提建議頗為有理。不意那么一寫卻改變了原來的構想,成為反映我縣氣象事業變化、發展為主的內容了。但是我想,回憶自己走過的道路,記述國家這一段歷史,用事實來闡明一個道理,還是十分值得的。有鑒於此,個人的體驗、思考就變得不值一提了,於是一再壓縮,成了現在既非思想、又不完全是回憶錄的這種樣子了。

既然涉及氣象工作的變化、發展,我只好不揣淺陋,請福建省氣象局省及龍巖市氣象系統的領導審閱、提出意見了。

福建省氣象局周京星副局長、龍巖市氣象局童以長局長很重視,親自審閱並給予肯定,原國家氣象局駱繼賓副局長閱後,幫我轉給氣象出版社,並說:“台站同志寫本書,記述了基層台站不少情況,很不容易,請氣象出版社給予大力支持、幫助。”福建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原福建省氣象局黨組書記楊維生局長,龍巖市副市長、原中共永定縣委溫錫浩書記,在百忙中分別作序、題詞,為本書增添了光彩。福建省氣象局原助理巡視員高時彥、省局離退休幹部辦公室黃元祺主任為本書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龍巖市氣象局、福建省氣象局離退休幹部辦公室,為本書出版給予鼎力資助。所有這些都讓我受到極大鼓舞,使我極為感動!

本書在修改定稿過程中,得到了氣象出版社領導的大力幫助和精心指點,同時也得到了氣象出版社李太宇主任等同志的鼎力支持和協助;福建省氣象部門的老領導、老同事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

正是各級領導的鼓勵、關心與支持,才使本書得以和大家見面。在此,謹向關心、支持、幫助本書出版的領導、同志們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本書從寫作到出版歷時三年余,因不少事情已時過境遷、記憶模糊,可能有與事實不全相符或張冠李戴之處;由於水平所限,所持觀點難免存在錯誤,歡迎老同學、本系統同事、讀者批評指正,不勝感激之至。

作者

2009年11月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生平篇

一、長夜漫漫黎明之前

上祖

父母

童年

二、朝陽初露喜憂參半

少年時光

初涉社會

困難時期

三、滾滾風雲又遭動亂

海峽風雲

動亂歲月

下放之初

三改三化

“老鴉翼”與“半生熟”

“知青”小故事

“我是湯圓”

五聯大隊

幹部回城

四、霧散雲飄峰迴路轉

柳暗花明

在徵兵辦

初創雷屋崗

楓尾新站

航空報

氣象哨與學大寨

擴建風波

走後門之風

氣候普查

體制之變

五、改革征程晴雨相間

開放之風

服務當地

演講比賽

當地領導

核心與發展

團結之道

再次遷站

山夜奇遇

分房與搬家

有償服務

質量分析會

“安全保衛戰”

人工增雨

辦實事穩隊伍

“記者招待會”

疾病無情人有情

外國專家說OK

遭遇大暴雨

沉痛的反思

六、風雨過後沐浴藍天

三講與辭職

“退役聲明”

土樓觀測

觀象台與新機遇

香港印象

泰國風情

澳門行走

第二篇 思想篇

一、人民、歷史

頌揚與罵名

人才還是路線

歷史公正而無情

關注政治體制改革

領導與專家

民富才能國強

有感於總理吟句

“小人物”的作為

我的讀書選擇

二、人倫、處世

人有五倫

評新《民謠》

對目標咬住不放

說成熟

為人處世我的楷模

為人做事學點“藏”

三、遺產、傳統

給子孫留什麼“遺產”

奢是敗之源

為何“富不過三代”

不孝有“三”,是哪“三”?

四、思想方法

眼見不一定為實

內部管理怎么搞?

關於“成就一生的方略”

人生當如水(156)

一問三不知,指什麼?

五、科學、文化

鬼神之道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閩西有隻大灰狼

也說“風水”

預防雷電保全全

我的一個看法

再述“看法”

第三篇 攝生篇

一、概念

健康的概念

維護健康的新概念

說衰老

攝生的模式

二、預防

情緒與健康

壽命(寓言解讀)

危險的中年

養生防什麼?

腎虛是百病之源

兩性生活應有度

對酒的認識

三、實錄

60歲後的攝生要點

一號警報

再次摔傷的反思

李子核小,教訓大

養生現狀、問題與新規

我的健康隱患

四、個例

田豐之死

表弟的安樂

張日然突逝釋

秀鳳之悲

老呂的教訓

第四篇 經濟篇

一、理念

個人理財

居家理財訣竅

非分之財足以敗身

國人到底有多富?

家庭理財的新理念

彩票問題

二、紀實

歷史的回顧

1994年家庭預算

新時期的“經濟對策”

“保險”必須考慮

面對“新訊息”

錢財往來需留據

我為什麼沒有建房?

附錄:永定縣歷史上的自然災害及其他

一、歷史上的自然災害及其變化

二、20年來的環境災害

閩西近五十年氣候變化與未來趨勢

後記

序言

“中軍帳里伊人焦,斜觀天際五大洲,洪澇旱霧蒼生累,雨驟風狂系民憂。星眨眼,月如鉤,依稀記得太多愁。說準人間冷暖事,碎屍萬段也風流。”

想以預報員手中畫禿了的“鉛筆頭”為題,填一首《鷓鴣天》,隱喻氣象工作者的奉獻精神,始終沒湊好,但卻是我寫這個回憶錄的初衷與願望之一。

1939年抗戰烽火中,我來到世上;1949年新中國成立,助我成長;1959年中專畢業,接觸氣象;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插隊下放;1979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家國興旺;1989年早已遷沙崗上,站長改局長;1999年按規定退休,但沒閒逛。一晃八年,我關注的,仍然還是天上。

新中國近60年間的大事,很多都是我親眼所見,或能感受到變化,有些還參與其中。一個山村農民的兒子,經歷並不複雜,開始在福州、閩南、閩北到處跑,“文化大革命”中也曾“高呼口號,不辨方向”;下放回原籍後,一直都在基層,日子過得也很平淡,40年過去,就成了老頭子。這些經歷卻像一面鏡子,映照了社會的變化,民眾的生活,小幹部的日子,新中國的發展。

氣象這個行業,從業者人數很少,是個小群體。我一輩子與天氣、氣候打交道,尤其對永定縣氣象事業的變化、發展,是個親歷者,其問有些曲折過程,趣聞軼事,天長日久,大多忘記了。每個人雖然天天經歷陰、晴、雨、雪和冷暖,但對氣象工作並不十分了解,更難得有人把它寫下來,退休無事,我又不愛打麻將,就做了些回憶,並把它記了下來,作為這個行業和新中國很多事業的一個側面,使人們對“天氣預報”這個工作有點了解,或者能引發大家也對自己從事的工作做些回顧。

我平生喜愛讀書,勤于思考,每見奇文佳作,或偶爾思有所得,皆記錄於案頭,次日再行欣賞或續寫完備,也作日後考查。祖上貧窮,家父是放牛娃出身,及待解放,雖曾任村里農會主任、鄉農協主席,奈沒有讀過書,字認得一些,但寫不出來,加上歷史的原因,沒有取得其同幫子人相應的祿位,也無留下什麼遺產。不過我從他身上倒傳承了某些特性,如稟性耿直,不逢迎拍馬,做事比較公道,也從他身上吸取教訓,取得某些“免疫力”如不沾嫖賭等等,就算是父親給我的精神遺產吧!

家中三代以來,家族中我算是粗識文字者,常思當以何傳後?我無積蓄,唯有四十年來“混跡”單位,人生歷程中略有某些心得和教訓,我稱之為“讀書筆記”、“保健檔案”、“經濟實錄”的,歸納整理過程中,也拜讀了不少人的傳記、回憶錄、人生思考文章,發現人的一生,由於家庭、環境、職業、閱歷的不同,其生活狀況及最後結果,往往大相逕庭。但若認真理論起來,除去社會的大背景,個人無能為力之外,最基本的不外乎要有正確的思想、一個健康的身體、一點經濟基礎這三個方面,而且缺一不可。若同時具備了這“人生的三個支柱”,人的一生就可以基本順達,無需擔憂。即使一時錯了、失敗了,也能得到糾正,盡可以“瀟灑走一回”。

人生首先要有正確的思想。包括:愛國愛民之心;孝心,善心,同情心,樂於助人,知道感恩;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誠實的品質,不做違法的事;實事求是的態度;科學思想與科學精神;善於反思,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等等。

其次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懂得人是一個整體,每個器官皆有其作用,而且相互關聯,會互相影響,都應愛惜;從而形成人身安全的觀念,知道“醫食同源”的道理;一日三餐科學飲食、懂得休息;正確的性愛觀;懂得“天道酬勤”的道理,不懶惰;喜愛勞作與運動;防病的知識,治病的常識等等。

第三要有一點經濟基礎。主要是:應該有一個正當的職業;組成一個合法的家庭;能妥善處理家庭關係;正確的金錢觀,很窮或很富裕時,都有一個好心態;有一定的理財能力,有風險意識等等。

那么,這三者又是什麼關係呢?我認為,思想正確是第一位的,只有正確的思想,才能有正確的行動,才可能有健康的體魄。你若不懂愛惜自己,不善於保護自己,整天沉迷於酒色,或處理不好周邊關係,或為掙錢不擇手段,甚至違法犯罪,或者為某件事和一時困難而整天愁眉苦臉、長期鬱鬱寡歡,可能早衰,得癌病,早天或被抓判刑,甚至被人謀殺。既有正確的思想,又有健康的身體,才可能去工作和掙錢,所以經濟是第三位的。

或者有人會認為,經濟是第二位的,先於健康的身體,甚至是第一位的,“我有很多錢,什麼事做不到?”不對!繼承了大筆金錢的,大有人在,通過自己努力,成為億萬富翁的,也不乏其人。可是最後呢?有的揮霍無度,成了窮光蛋,有的濫賭輸光,甚至欠債被迫出逃,流離失所。有的嫖娼吸毒,搞得妻離子散,進了監獄。反之,只要有了正確的思想,即使很窮,也會走正道,去工作,日子會過得不錯。哪怕身體殘疾,照樣可以做很多事,找到真正的事業和愛情,一生過得很快樂,如張海迪等。

正確的思想從哪裡來?一是學習。不論你學歷如何,一生都要不斷讀書,接受前人的經驗教訓,人生短暫,不可能什麼都去試驗,而書本正是前人成敗得失的總結。二是實踐。大膽地去做,只有自己膝蓋跌出的血,才是血,別人講破了嘴,也只是唾沫,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欲得真知要實行”。三是要學會反思、總結。養成習慣,把事想幾遍,成功中有哪些不足?失敗了原因在哪?仍有哪些是對的?不能重複失誤,至少要做到“事不過三”。

在撰寫過程中,我常常掩卷沉思,深感這幾十年來,我們所走過的一些彎路,經歷的好多曲折,有些恐怕是很難避免的,國家這么大,人口那么多,百餘年間積貧積弱,所做又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前人完全沒有試驗過的大事,怎么能想像可以不經過一些起落和波折呢?所幸在鄧小平同志帶領下,認識到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總結,我們很快找到了改革開放之路,今天已沐浴在藍天彩雲之下,氣象事業、人生之旅也莫不如此:風雨之後,才見彩虹。這一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卻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於是有了這個書名。

我的很多看法,可能於當今潮流不合。然反覆思考,當今社會乃轉型時期,存在一些不良風氣,如缺乏誠信、假冒偽劣、遊走關係等等,經過相當時日,終究要回歸正道的,否則,真正的市場經濟秩序就建立不起來。作為個人,活在世上,做人、做事的總原則,各人肯定都是有的,且各不相同。孰優孰劣?是成是敗?就只有各人的實踐與感悟去檢驗了。我的這些體會難免掛一漏萬,有些或許是錯誤的、過時的,若其中能有一些可以啟發、警示於人,造益社會,則於願足矣。

作者

2009年5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