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曾侯乙 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長20.1厘米,寬12.5厘米,高16.5厘米,
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內容簡介
據文獻記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虞夏時代,我國就已開始出現漆器。從考古發現來看,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出現了油漆技術的萌芽。至商代,我國已能製造精美的漆器。人們開始認識到漆膜的防腐保護作用。油漆的用途大大擴展了,除了食器和祭器以外,車輛、樂器、棺槨和一些日用品也開始用油漆來塗飾。除了木胎漆器之外,皮胎和夾胎(即用麻布作胎)的漆器也出現了。
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不少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其中有一件彩繪樂舞圖鴛鴦漆盒非常有特色,形如一鴛鴦,頸下有一圓形榫頭,嵌入器身頸部的卯孔內,使頭可以自由旋轉。器身肥碩,由兩半膠合而成,內部挖空,背上有一長方形孔,承一長方形浮雕夔龍蓋。翅膀微上翹,尾部平伸,足作蜷曲狀。全身以黑漆為地,施以艷麗的鱗紋、鋸齒紋、菱格紋等。器腹右側繪擊鼓圖,以獸為鼓座,上立建鼓,一旁繪一獸拿兩個鼓槌正擊鼓,另一旁繪一高大佩劍武士,正隨著鼓聲翩翩起舞。器腹左側繪撞鐘圖,以兩鳥為立柱,立柱分上下兩層,上掛兩鍾,下懸二磬,旁有一似人似鳥的樂師,拿著撞鐘棒正在撞鐘。此圖為研究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形象的資料。這件鴛鴦漆盒距今已有2400多年,它圖案精美、造型別致、頗富情趣,堪稱戰國漆器的代表作。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此圖為研究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形象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