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19—1977)現代版畫家。原名張學廉,浙江上虞人。1943至1947年間,曾先後在英士大學藝術科和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西洋繪畫科肄業。1950年參加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報》工作。木刻組畫《西遊記》發表後,引起當時美術界重視。後調《北大荒畫報》任編輯,從而成為北大荒版畫的早期作者和“北大荒”畫派創始人之一。1962年調入美協黑龍江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作品以情感真摯、藝術個性化和鮮明的裝飾風格而醒人奪目。代表作有《早春》、《雨後》、《滿網》和《找縫插針》等,有《張路木刻集》行世。
人物生平
張路,原名張學廉。1919年生。浙江省上虞縣人。1937年中學畢業後曾在址虞縣中學任教,後又在浙江省警察學校任音樂教員。1945年畢業於國立英士大學藝術科,1947年又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西洋繪畫科。1948年先後在上海立北中學、浙江紹興中學任美術教員和小報編輯,這時期發表不少連環畫和剪紙作品。1949年,上海解放後,編寫《怎樣畫漫畫》和《怎樣刻剪紙》等書,為新中國美術知識普及與傳播做出了貢獻。1950年,調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任連環畫編輯室編輯,並在工作之餘從事木刻創作。1957年,木刻組畫《西遊記》發表後,引起美術界重視。組畫《西遊記》以其形象優美,構圖嚴謹別致,黑白對比巧妙而富於節奏變化,刀法流動嫻熟而富於韻律,整體渾然而裁汰有致,成為建國初期名冠一時之佳作。
1958年張路被錯劃為右派。1959年下放到黑龍江省牡丹江墾區勞動,後任《北大荒》雜誌和《北大荒畫報》編輯。北大荒生氣勃勃的創業生活,使他在藝術上有新的崛起,他同解放軍美術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木刻作品逐漸凝聚成“北大荒”畫派。張路是北大荒版畫的早期作者和創始人之一。其作品既有與其他作者相同之處,亦有另闢蹊徑、卓然而立之處,畫風秀麗質樸並追求裝飾趣味。這在當時視形式美的追求為異端的藝術氣氛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他的早期套色木刻《滿網》、《晨曦》、《小鴨》等14件作品參加了1960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牡丹江農墾局在北京舉辦的《北大荒美術作品展覽》。《早春》、《雨後》、《找縫插針》等12件作品,參加了1961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的,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牡丹江農墾局聯合主辦的《牡丹江墾區版畫畫展》。其中《早春》、《雨後》、《滿網》、《找縫插針》等6件作品由中國美術館收藏。《牡丹江墾區版畫展覽》還在越南河內(1962年)、朝鮮平壤(1963年)展出過。
1962年2月,張路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的北大荒版畫4人赴新疆寫生團旅行新疆,足跡踏遍天山南北。再次激發他的創作熱情,創作出一批具有西北風情的版畫作品:《頌歌》、《花帽市場》、《小羊》、《野水無橋馬帶渡》等,並參加了在哈爾濱和北京舉行的“晁楣、張禛麒、杜鴻年、張路旅行新疆版畫展覽”。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個畫展的專集:《黑龍江版畫——旅行新疆作品選》。
1962年11月,張路調入中國美術家協會黑龍江分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水從天上來》、《山莊》、《午休》等。作品曾參加“東北農墾總局美術作品展覽”(1963)、“黑龍江、四川、廣東版畫展”(1963)、“第五屆全國版畫展”(1963)、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美術作品展”(1964)、“中日版畫交流展”(1964)、“中國現代版畫展”(1964香港)等多項展覽。
“文化大革命”期間,痛遭劫難,致使藝術生命停止近10年,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摧殘。但這並沒能泯滅他的藝術創作激情,一如既往,默默地伏案操刀刻畫。1975年後,開始藝術道路上的最後衝刺,找來一堆堆小梨木板,夜以繼日地操刀,在梨板上鐫刻著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理想。僅1975—1977年兩年間,就創作約70幅黑白木刻,展示出藝術家的完善與成熟。“江青反革命集團”覆滅後,1977年7月,張路因病醫治無效,猝然長逝。終年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