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 (78~139)

張衡 (78~139)

正文

中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生於後漢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卒於順帝永和四年(公元139)。自幼勤奮好學,多才多藝。曾擔任過郎中、尚書侍郎、太史令、公車司馬令、侍中、河間相、尚書等職。
張衡在科學、機械製造、文學、藝術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留傳下來的科學和文學著作共有30餘篇。他的主要科學著作有《靈憲》和《算罔論》。通過觀測實踐,他明確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穹”(《經典集林·張衡靈憲》),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他並指出“月光生於日之所照,……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已認識到月光是日光的反照,並闡述了月蝕的原因。在製造工藝上,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可測地震方位的儀器──候風地動儀。他創製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並寫下了《渾天儀圖注》。他還製作過三輪自動車和能飛數里的木鳥。
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和他具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是分不開的。他曾對迷信的讖緯神學進行過堅決的鬥爭。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有人提出用讖緯神學來改定當時的曆法,張衡指出“天之歷數,不可任疑從虛,以非易是”(《後漢書·律曆志》)。
為紀念偉大的科學家張衡,1955年中國發行了紀念郵票,1956年河南省南陽縣重修了他的墳墓(見彩圖),並在墓前立碑,郭沫若在碑上題詞:“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 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