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78~139)
正文
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17歲時遊學三輔,後來到京都洛陽,就教於太學,“通《五經》,貫六藝”。他淡於功名,屢次被公府徵召,都推辭不就。永元十二年(100),始任南陽主簿。後被征入朝,拜郎中,兩次任太史令,又作過侍中、河間相等官。張衡勤敏好學,博識多能,在述志之作《應閒》中曾以“約己博藝,無堅不鑽”自許。他在任太史令期間,悉心研究天文、歷算,著《靈憲》、《筭罔論》等科學著作,並先後發明和製作了舉世聞名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又曾上疏反對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寫有《請禁絕圖讖疏》。
張衡的文學作品主要是辭賦和詩。他的散體大賦以《西京賦》、《東京賦》最為有名。這兩篇賦合稱為《二京賦》,是他早年入京後有感於“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後漢書·張衡傳》)而作。題材體制均模擬班固《兩都賦》,但結構更為宏闊,思想藝術上也顯示出某些特色。賦的主旨是規諷統治階級,有些議論頗為深刻切直。如告戒統治者切莫“剿民以媮樂,忘民怨之為仇”,警告他們要知道“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危機的深刻憂慮和對人民力量的理解。《二京賦》中描述了以前的同類大賦從未記載的若干新事物,如它對都市商賈、俠士、辯士的活動以及雜技和角觝百戲的演出情況等都有所反映。有些片斷描寫生動,如《東京賦》中“濯龍芳林”以下一段,仿照《子虛賦》,按東、西、南、北方位鋪寫景物,語句清新,頗富文采。《西京賦》中寫平樂廣場觀“角觝之妙戲”一段,記述各種技藝的表演,宛如目睹,且是中國古代極珍貴的雜技藝術史料。
張衡的賦還有《思玄賦》和《歸田賦》。《思玄賦》主要抒寫政治上憂憤不滿的心情。《歸田賦》是一篇抒情小賦,是他感到不得志、欲歸隱田園時所寫。開頭寫他欲離京歸田的原因,中間構想他退隱田園後欣然自樂的生活;末尾則以老莊“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作結。這篇賦表現了作者在宦官外戚交相干政、朝政日非的情況下對現實的不滿和絕望,以及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語言清新,情味悠長,而且頗有駢偶成分,對魏晉抒情賦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張衡的詩今存數首,《同聲歌》一首為完整的五言詩,寫得情真詞麗,標誌著東漢時代早期文人五言詩的進步;其中又以《四愁詩》最為有名。詩中以比興的手法寫他自己“思以道術相報,貽於時君,而懼讒邪不得以通”(《四愁詩》序)的苦悶。詩分四章,寫他的“所思”在“太(泰)山”、“桂林”、“漢陽”、“雁門”等遠方,但均“路遠莫致”,令其不勝憂煩,作品以情詩的形式寄託政治懷抱和失意的憂傷,寫得意緒纏綿,興寄幽深,頗能動人。全詩通篇七言,雖然每首第一句尚有“兮”字,但已是文學史上較早的七言詩,對後世七言詩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