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安徽省宣州宣筆廠董事長,民間工藝大師,確定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張蘇是宣城人用長在宣城的野兔毛從江都換來的。”說的就是張蘇結緣宣筆,有一個與“五羖大夫”百里奚相似的故事。張蘇本不是安徽宣城人,而是江蘇江都人氏。當時江蘇江都縣制筆工藝發達但缺乏原材料;而宣城原材料多,而制筆工藝水平卻不高,於是雙方達成協定,江都制筆廠派張蘇等人支援宣筆廠的技術,宣城則支援江都廠所需的野兔毛等原材料。“當時我們(江都制筆廠)材料緊張,他們(宣城)答應供應黃鼠狼尾和山兔皮,來交換兩個人。這樣我就來到安徽涇縣,那是1973年的事。”
相關信息
在涇縣期間,張蘇先後任安吳毛筆廠和涇縣宣筆廠車間主任。當時是搞大集體,受體制束縛,張蘇始終未能放開手腳;恰逢此時,宣州溪口有一鄉辦毛筆廠瀕於倒閉,急欲聘請張蘇來指導生產。於是雙方一拍即合,1980年,張蘇義無反顧舉家來到了溪口。此時,改革的春風已吹遍神州大地,國家有政策允許私人辦企業,張蘇覺得施展身手的時機終於到了。於是1981年,張蘇又從鄉辦企業出來,另起爐灶,自己創辦了一個宣筆廠(張蘇筆莊的前身)。其實張蘇原名不叫張蘇,而叫張祥聖,說起“張蘇”的得名,還有一段“佳話”。有一次,著名畫家陳大羽先生來廠參觀,得知張蘇自己辦廠之後非常高興,就對他說:“你早就應該這樣了。張祥聖宣筆廠這個名字不好記,我給你改一改,你姓張,又是江蘇人,就叫張蘇吧。”於是張蘇和他的宣筆廠從此在中國書法界、美術界流傳開了。
張蘇十餘歲即隨清末制筆名家朱炳生學藝,制筆半個多世紀,沒有一刻離開過毛筆。他既得先人真傳,又潛心鑽研,如今雖已年逾花甲,仍堅持每天制筆不綴。張蘇制筆正與他本人的性格一樣一絲不苟,工藝要求極為嚴謹,有“千萬毛中選一毫”之說。小小一支毛筆,從選毫到成品要經過上百道工藝。在“張蘇筆莊”,記者有幸親眼目睹了張蘇手工制筆的全過程,秉承了千餘年來一以貫之的師徒間口傳心授,且要悟性和長期實踐的體會,非言語和文字能表達。
張蘇不僅制筆嚴謹,還不斷探索創新。豬鬃是毛筆最主要的配料,過去都是直接添加到毛筆中,但豬鬃上的油脂,影響筆的使用。如何除去油脂,張蘇發明了高溫去油法,將豬鬃綑紮後進行高溫蒸煮24小時,這樣不僅可以除去油脂,還能增加豬鬃的硬度,使製作出的筆既易著力,又便掌握,剛柔並濟。張蘇說:“羊毛是寫字的,就像人的肉一樣,豬鬃就好比人的骨頭一樣,它有撐勁,沒有豬鬃,這個筆彈不起來。如果豬鬃不經過高溫煮,那么它和羊毛是配不起來的,寫字的時候往外跑,筆就開叉。”
獨特的工藝,加上制筆嚴謹,張蘇的宣筆很快在市場上獨占鰲頭。日前,張蘇筆莊選送的“極品兼毫”榮獲安徽省第二屆民間工藝精品展金獎;5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八屆國際書法交流大會上,中國書法家協會特意定製了“張蘇制宣筆”作為禮品贈送與會的各國友人。目前,張蘇宣筆已發展到二百多種品種,年產量五十餘萬支,其中,“宣州紫毫”、“黃山煙霧”、“烏溪清泉”、“長頸鹿”、“鶴頸”等品種,除供應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等著名書畫店之外,每年還有大宗出口,遠銷日本、東南亞和歐美等地。劉海粟、亞明、陳大羽、啟功、武中奇、歐陽中石等許多書畫界名家專程來到宣城,訂做宣筆。康有為的女弟子、著名書畫家蕭嫻先生,九十高齡,用了張蘇的筆後,當場寫下了“萬豪齊力,四德俱全”的評語。所謂“四德”,即“尖、齊、圓、健”。 所制、所用的筆擁有“四德”,一直是所有制筆者、書畫家的最高追求。而張蘇,正是用50多年的不懈努力,贏得了“四德俱全”這句制筆行業中的最高評價。
張蘇先生於2009年6月22日不幸辭世,享年68歲。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生,副主任醫師,1980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從事眼科臨床工作28年,擅長眼科疾病的診斷、治療及手術。尤其擅長眼科斜視、弱視、眼屈光學專業疾病的診治及斜視手術治療。撰寫論文多篇發表於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