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蒼水墓

張蒼水墓

張蒼水墓在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與章太炎墓毗鄰。張蒼水,名煌言,著名抗清英雄。墓碑上刻有“故名鄞蒼水張公墓”,東西兩側分別為與他同時被捕殉難的楊冠玉和羅子木墓。墓左前方還有張蒼水祠。祠堂是一座白牆黑瓦的仿明建築,正廳有張蒼水先生像,高三米,四壁牆上掛有八幅壁畫,追述了張蒼水從少年到就義的悲壯一生。

位置

張蒼水墓在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與章太炎墓毗鄰。張蒼水,名煌言,著名抗清英雄。墓碑上刻有“故名鄞蒼水張公墓”,東西兩側分別為與他同時被捕殉難的楊冠玉和羅子木墓。墓左前方還有張蒼水祠。

簡介

祠堂是一座白牆黑瓦的仿明建築,正廳有張蒼水先生像,高三米,四壁牆上掛有八幅壁畫,追述了張蒼水從少年到就義的悲壯一生。
 張蒼水,名煌言,浙江鄞縣人。明末民族危亡之際,他曾在東南沿海及長江下游地區英勇抗擊清兵,終因勢孤兵敗,又遭叛徒出賣而落入敵手。 
面對高官厚祿的利誘,這位錚錚鐵漢寧死不降,康熙三年(一六六四)九月初七,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義。此前三天,他的夫人和兒子已為清廷殺害,家破人亡,眼看英雄身後竟要拋屍曠野。這時,有西湖白蓮洲留錫庵僧人超直,又稱為石和尚,與蒼水是鄞縣同鄉,欽佩張蒼水的高風亮節,冒著殺身之險挺身而出,治棺木收殮了英雄遺骨,暫厝寶石山僧舍。隨即,又在鄞縣紀五昌、萬斯大等同鄉和杭州義友張仲嘉等人資助下,在南屏山北麓覓地為張蒼水建墳安葬,請曾與張蒼水一起在浙東搞清的戰友、堅不仕清的大學者黃宗羲撰寫了《張公墓志銘》。 
張蒼水遺骨的安葬是在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建墳後,為避清廷耳目,稱之為“王先生葬處”。墓前僅草草立一碑石,石上題“王先生墓”。在此後清康熙、雍正兩朝的七十餘年中,墓名一直這樣稱呼。清官府固然不明底細,民間也僅有少數人知情。而且,墓的外觀也一直保持普通百姓墓葬的面貌,甚至常年埋沒蒿萊,荒僻難尋,以致若干年後,撰寫張蒼水墓志銘的黃宗羲前來憑弔忠魂,到了南屏山下尋尋覓覓好長時間,才找到張墓,一灑追思戰友的潸潸熱淚。事後,他在《尋張司馬墓》一詩中寫道:“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還來酹晚鴉。”“夜台”意即墳墓,“不敢留真姓”正是指張墓“姓”王的嚴酷境遇。
“王先生墓”恢復原姓,是清乾隆初年的事。那時,清朝統治已相當穩固,政治迫害代之以籠絡人心。大約至遲不晚於乾隆八年(一七四三),杭州一位叫吳乾陽的道士,籌資重修張蒼水墓,闢築墓道,豎立神道碑,碑上刻由乾隆元年(一七三六)進士、著名學者鄞縣人全祖望撰寫的《明故權兵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鄞張公神道碑銘》,詳述張蒼水一生經歷,譽之為“啼鵑帶血歸南屏”。“王先生墓”的真相,這才大白天下,人們知悉後不勝唏噓而又快慰,張蒼水可能含笑九泉了!清朝為籠絡人心,還給張先生追謚 “忠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