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發展中泰兩國友好關係和為大陸與台灣民間信息往來做出積極貢獻。1976年,中泰建交,他第一個回國觀光省親。1978年、1980年、1981年,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鄧穎超、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訪問泰國,他均代表華僑團體前往會見和設宴歡迎,並多次聯合僑團公宴中國駐泰使節。還先後接待過赴泰訪問的福建省地質考察隊、機械工業廳訪問團、科委飼料工業、亞熱帶作物、水產養殖、茶葉等考察團、組,福州市訪泰團以及赴泰參加泰國“公主杯”女排錦標賽的福建女子排球隊等。他多次在泰國倡導組團回國觀光旅遊,訪親會友,還將其在泰國的7個子女送到北京和國內其他學校讀書,進修中文。1981年主持編纂出版《泰國福建會館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畫刊》並作序,為增強僑胞的愛國愛鄉觀念起到積極作用。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他利用回國和往來台灣的機會,為海峽兩岸聯繫親人情況出力,並傳遞了大量信件。
他熱心華僑教育事業。1975~1980年蟬聯3屆耶拉平民—培民教育慈善機構董事長期間,先後籌集泰幣550萬銖興建培民國小新校舍、平民學校大禮堂和創辦平民幼稚園。1978年至1983年蟬聯3屆泰國福建會館理事長,每年從會館教育基金中給泰南每所華僑學校增撥5000銖經費。他每月主持召開一次校董會,即使1984年到曼谷擔任泰國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理和泰國中華總商會顧問時,也仍然堅持每月的例會。僑胞讚揚他對教育事業出錢出力最多,貢獻最大。為此在平民—培民教育慈善機構第二十四屆年會上,被一致推舉為永遠名譽會長。到曼谷任職期間,還與其他僑胞聯合創辦華僑醫院,並贊助泰國孤兒院經費。1983~1985年又蟬聯2屆耶拉平民—培民教育慈善機構董事長,於1983年創辦培民商業學校,並發起成立教育基金會,親自5次奔走泰中、泰南20多個省、府,發展基金會員,募款300多萬銖,使平民—培民學校形成從幼稚園到國小、中學、商校較完整的體系。該校有教師104人,學生2093人,並有較堅實的經濟基礎。
他在回國觀光探親過程中,曾先後捐資助建雲霄縣示範幼稚園和修復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雲山書院,捐助廈門集美中學改善環境衛生設施和贈送禮物給泉州華僑大學。
1986年12月4日,張在泰國逝世,中國駐泰使節前往弔唁,福建省政協、僑聯,雲霄縣政府、政協、僑辦、僑聯等發唁電誌哀,耶拉萬人空巷參加送殯,中共雲霄縣委為其召開追悼會。張子女多人,居國內的長女淑卿任縣政協副主席,長子清俊任縣政協常委,繼配及其餘子女居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