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運(?-716年),唐玄宗時期的守邊大將,早年在涼州都督裴行儉帳下為裨將,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為抵禦吐蕃、突厥外族入侵,唐朝在靈州設立朔方軍(朔方節度使前身),郭元振為朔方軍大總管,時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兼檢校單于大都護鎮守大使、上柱國、長平郡開國公的張知運充任朔方道後軍副大總管[1]。
開元二年(714年)二月,突厥默啜可汗遣其子同俄特勤率眾入寇北庭都護府,玄宗命兵部尚書兼紫微令姚崇等北伐,右領軍衛大將軍兼檢校單于大都護鎮守軍使張知運為中軍副大總管,先持節赴軍,統領邊州軍兵馬等事[2]。但右驍衛將軍郭虔瓘斬殺同俄於城下,突厥退軍,北伐軍停。
開元三年(715年),突厥諸部及契丹不堪忍受默啜可汗的征役,紛紛叛逃歸降唐朝,降戶阿悉爛、夾跌思泰等南下投唐,至單于都護府(治所在雲中故城,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時,左衛大將軍、單于副都護張知運將其武器甲冑沒收後,才下令他們渡過黃河南下,蕃人怨怒。御史中丞姜晦為巡邊使,蕃人投訴說沒有弓矢。不能射獵,姜晦將武器全部還給他們。
開元四年(716年)正月,玄宗以親王遙領各大都護府,郯王李嗣直遙領安北大都護事[3],右衛大將軍兼安北大都護上柱國長平郡開國公張知運為安北副大都護,仍兼郯王府長史及安撫諸蕃副大使。同年玄宗命朔方道大總管薛訥、安北副大都護張知運、涼州都督楊敬述等各領馬兵二萬人與回紇九姓部落共伐突厥默啜[4]。六月,默啜擊敗九姓部落,在班師回去途中因大意不設防備,被九姓拔曳固部潰卒頡質略襲殺。七月突厥毗伽可汗成為突厥大汗,被唐朝安置在河曲的突厥降戶夾跌思泰、阿悉爛等聽到毗伽可汗即位的訊息,於當年冬天十月紛紛叛歸後突厥。有了武器的突厥降戶在青剛嶺〔在慶州方渠縣(即今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北,靈州之南。〕攻擊不設防備的張知運,唐軍戰敗,張知運在赤柳澗[5]被臨陣生擒,帶往突厥。朔方大總管薛訥率兵追擊,突厥降戶逃至大斌縣(在今陝西榆林市子洲縣周家鹼鎮雙廟灣村),又被將軍郭知運擊潰。突厥軍大潰散,張知運被釋放,思泰等人從黑山呼延谷(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溝,自古是三條穿越陰山南北山澗谷道之一)逃回突厥汗庭,玄宗以張知運喪師辱國,將他斬首示眾。
相關詞條
-
郭知運
郭知運,唐將領。字逢時,瓜州晉昌(今甘肅安西縣東)人。猿臂虎口,以格鬥之功累補秦州三度府果毅。從郭虔瓘破突厥有功,加右驍衛將軍,封介休縣公。
人物簡介 歷史記載 -
命張知運持節赴軍敕
《命張知運持節赴軍敕》是唐代李隆基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作者簡介 -
張[漢字]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
漢字:張 張字成語 姓氏起源 聚集地 歷史名人 -
張氏百忍堂
百忍堂張姓堂號,唐代時,據史書記載,當時的鄆州有人曰張公藝,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無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問其故,張公取出一張紙寫下了一百個忍字,唐高...
百忍堂 來歷 家譜 -
張
張[漢字] - 漢字:張,讀音zhāng,zhàng;釋義;張(張)zhāng;⒈將弦安在弓上。〈引〉拉開弓:~弓;
漢字:張 張字成語 姓氏起源 聚集地 歷史名人 -
張運[宋代官員]
張運,字南仲,信之貴溪人,唐宰相文瓘之後。父貫,右通直郎,累贈太中大夫。
-
張運昭
張運昭(生卒年月不詳),原名應昭,字卓雲,貴州省息烽縣青山打鐵沖人,前清舉人。
基本簡介 -
李知寶
李知寶,字及卜,號半壁齋主,瑤族,生於湖南江華,1976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01年結業於文化部重彩畫高級研究班。現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法...
人物介紹 擔任職務 藝術年表 參加展覽 主要榮譽 -
馬知遙
原名馬明春,湖北沔陽人。1964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寧夏文聯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另有山東馬知遙,本名馬永生,1971年生於新疆阿克蘇。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