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張田勘簡介
張田勘,現為《百科知識》雜誌副主編,曾任職於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
碩士,國外博士課程學習一年,副高職稱,有文理背景。專業方向:科學與社會、經濟的關係、科學哲學。
已出版著
已出版著作八本,在國內外發表各類文章近2000篇。其中部分著作和文章獲各種獎勵,其中《科學的沼澤》一書獲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基因時代與基因經濟》一書獲21世紀自然醫學大會金牛獎、“基因與壽命”一文獲首屆北京市網路科普文章大獎賽金獎。
專家鑑定中毒者為“心因性疾病”,最大的原因可能在於專家組調查的時間與事故發生的時間有了很大的滯後。就已有的信息看,所有“不良反應”者都是“心因性疾病”,這個結論被質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作者:張田勘
從4月23日起,吉林化纖廠近千人出現頭暈噁心等“中毒”症狀,與該廠鄰近的生產苯胺的康乃爾化工廠被疑為禍因。但直到20天后,此事才被媒體披露。隨後,衛生部專家組意見認為是“心因性疾病”。不過,這一結論讓“中毒”者難以接受。(5月21日《新京報》)
結論受質疑因不合常理
為什麼“中毒者”懷疑專家的“心因性疾病”的結論呢?首先在於“中毒者”事前都曾聞到了一股怪味,並懷疑是隔壁的康乃爾化工廠排毒。康乃爾是今年4月初才投產的大型苯項目化工廠,生產苯胺,在生產苯胺的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會產生一氧化碳。正是一氧化碳被懷疑為肇事元兇。
作為事實根據的是吉林市環保局的監測。從4月27日開始,吉林市環保局對化纖廠每3小時監測一次空氣。只有4月27日18點30分出現過一次瞬時值一氧化碳24.5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達到12.5毫克/立方米可引起人慢性中毒),其餘時間均在國家允許範圍內。但是,吉林市環保局提供的另一組監測數據則讓人吃驚:5月1日21時54分至5月2日2時20分,一氧化碳小時均值分別為:13.5毫克/立方米、16.8毫克/立方米、17.9毫克/立方米、18.8毫克/立方米、8.4毫克/立方米,瞬時最高監測濃度為45.5毫克/立方米。
一氧化碳在12.5毫克/立方米時可引起人慢性中毒;在37.5毫克/立方米時人在4至6小時內中毒;125毫克/立方米時人立即頭痛、噁心;在150毫克/立方米時人在1小時內中毒;12500毫克/立方米時人立即死亡。可以看出,吉林市環保局提供的5月1日至2日的6個監測數據中,有5個超過了引起人慢性中毒的標準,還有一個可讓人在4至6小時內中毒(45.5毫克/立方米)。所以,中毒者聞到了怪味並非是心理反應,而是有實實在在的物質和生理基礎。
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職業病研究中心主任趙金垣稱,化纖廠職工“頭疼”、“噁心”等症狀,都屬一般性症狀,無法給診斷提供可靠線索。很多人說聞到味道,但每個人聞到的不一樣,有的說是淡淡香味,有的說是辣味,有的說是怪味。這讓專家組困惑。而且環境監測毒物濃度很低,而所有病人都是主訴症狀重,幾乎查不到問題。
問題核心在於調查滯後
但是,為何專家鑑定中毒者為“心因性疾病”(心理作用引發的心理疾病)呢?最大的原因可能在於專家組調查的時間與事故發生的時間有了很大的滯後。5月10日,衛生部專家與吉林省、吉林市專家組成專家組,到5月14日下午得出“心因性疾病”的意見。
4月23日,吉林化纖廠開始有人出現不良反應。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無力,甚至有人倒地抽搐,類似醫學上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狀。但是,專家組是於5月10日組建並進行調查的,即使以5月9日暈倒的一名患者李雯(化名)為例,檢測患者體內的物質也延後了一兩天,要查出體內的毒物也很困難了。
以一氧化碳中毒為例。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因為一氧化碳進入血液中與血紅蛋白結合,使得碳氧血紅蛋白增加,氧合血紅蛋白減少,造成低氧血症。但是,明確的診斷需要及時查出血中碳氧血紅蛋白的含量,以及環境中一氧化碳的排放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氧化碳是可以清除的。吸入新鮮空氣時一氧化碳由碳氧血紅蛋白中釋放出來需要4到5小時(一氧化碳的半排出期為128~409分鐘,平均為320分鐘),吸入純氧時可縮短至30到40分鐘,吸入3個大氣壓的純氧可縮短至20分鐘。這也是一氧化碳中毒用高壓氧搶救的理論根據。在延遲了較長時間並且對中毒者進行治療後再對其檢測,中毒者體內當然查不到毒物,如碳氧血紅蛋白、氰化物等。但此時的查不出毒物不等於中毒當時查不出毒物。
就已有的信息看,所有“不良反應”者都是“心因性疾病”,這個結論被質疑是有一定道理的;期待相關專家組考慮到檢測時時空發生的變化,用科學的理論來解答民眾的質疑
全民免費醫療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大包大攬制度。它首先造成了公民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而任何事物只要失去了平衡則是一種危險的信號,正如汽車只有驅動的發動機,但沒有剎車一樣。應當讓所有的人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免費的午餐其實也不一定好吃。神木的全民免費醫療之路其實是一條死胡同。
全民看得起病比全民免費醫療更重要
在醞釀了一年之久後,《神木縣全民免費醫療實施辦法(試行)》如期推行。這項被媒體稱為“開國內先河”的醫療保障制度推行兩個多月以來,讓全體神木人民真正體會到了“看得起病”的前所未有的實惠,同時,也出現了令政府“頭痛”的事情:該縣的7所定點醫院病床全部爆滿;現在要想急著住院,就得找熟人說情;還有人為了看病,專門在醫院附近租房排隊住院。
神木的全民免費醫療是一份誘人的免費午餐,雖然讓患病者獲得了諸多實惠,但其遭遇尷尬情境也是一件意料中的事。原因在於,不僅在世界各國和中國不可能有這樣的免費醫療的雄厚財力,即使在國內一些經濟發展很好的地區,如綜合實力位居陝西省第一位、全國排第92位的神木縣也難以支付這一巨額的“免費午餐”。“全民免費醫療制度”推行後,神木縣財政一年需要補貼至少1.5億元資金,人均補貼400元左右,遠遠高於新醫改方案中到2010年人均補貼120元的標準。
神木縣的“全民免費醫療”,更大的誤區在於把本不可能實現的東西當作可實現的事情來做,才會陷自身於兩難的窘境之中。換句話說,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或責任的事情最終都不會長久,也難以真正實行。
當所有人都可以免費醫療之時就不可避免地讓一些人產生一種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想法,少數人即使是小病和沒病,也要裝病泡病,以獲取免費治療和休養的好處,因此這樣的全民免費醫療只能越吃越窮,難以為繼。
問題的本質是,我們需要的是全民看得起病的制度,而不一定是全民免費醫療的制度,這兩者有截然不同的區別。全民看得起病的首要保證是,所有公民如果患了重病和大病能夠獲得免費或大部分免費的治療,而全民免費看病則是頭痛腦熱的小病都要包下來,而且不花自己一分一文。全民看得起病需要規定什麼樣的病是大病、重病,是可以免費的,正如保險公司的大病保險一樣。例如,癌症、心腦血管病、嚴重傳染病、嚴重外傷等可以獲得免費治療,但必須要經過醫院的診斷證明以及主治醫生和專業管理人員的認可,才能拿到保費或免費治療。
而全民免費醫療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大包大攬制度。它首先造成了公民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全民看得起病需要公民個人也承擔一定的費用,這便是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因為,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是一種不平衡,而任何事物只要失去了平衡則是一種危險的信號,正如汽車只有驅動的發動機,但沒有剎車一樣。全民看得起病需要公民應盡的責任是,小傷小病應當自己付費,即使是大病也應當付一些基本的小額費用,當然特別貧窮的人可以全免,但這也需要調查核實後才能全免。如此,才能讓人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避免免費午餐的另一個原因是,所有人都應當知道,免費的午餐其實不一定好吃。如果醫院因為免費醫療而人滿為患,醫生給每位病人的診療時間只有幾分鐘,這樣的診療連病人也會不滿意,就是神醫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看準病症和病情,從而對症下藥。如此,醫療糾紛豈不是更多,事情也會越來越難辦。更何況在不吃白不吃的誘惑下,一些人長期占有醫療資源,也讓真正有病的人、大病者和病急者不能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所以,神木的全民免費醫療之路其實是一條死胡同。
解決之道還是要設計一種全民看得起病的制度,而不是全民免費醫療制度。因為,普天之下都沒有一種全民免費醫療制度,已開發國家實行的也不是全民免費醫療,而是全民看得起病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