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沿革
1928年,張治中故居始建。2013年,修復被日軍燒毀張治中故居。
建築格局
從黃麓師範後門拾階而下,過清水塘,就可到達張將軍的故居。該故居是“巢湖三將軍”故居中最“原汁原味”的建築。張治中故居故居坐西向東,背山面水,磚木結構,小瓦屋面。正門旁懸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張治中故居”花崗岩匾額。
文物保護
1989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被確定為巢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物遺存
張治中故居大廳水泥地面是水磨石地板。地板中央依稀可見一幅圖案——五隻蝙蝠捧著一個變體的“壽”字,周圍點綴著祥雲。“這叫‘五福(蝠)捧壽’,寓意‘福壽吉祥’。它是採用中國元素,利用德國技術做成的。”客廳里陳列著介紹張治中將軍生平的圖片資料,每幅照片都記錄著一段故事。位於大廳左側的臥室按當年的樣子擺設,再現將軍在此生活的情景。在故居的院子裡,還有棵將軍親手栽植的梓樹,枝繁葉茂,有兩人合抱那么粗。人物生平
張治中(1890.10.27~1969.4.6),原名本堯,字文白。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安徽省巢縣人,著名愛國將領,黃埔系骨幹將領,原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領導人之一。1969年4月6日,因病逝世。
張治中生於1890年10月27日(清光緒十六年九月十四),其祖父是農民,父親是手工業者。張治中六歲入塾,讀書十年。因少年時家境貧寒,此後的6年中四處奔波流浪,曾在安徽豐樂河鎮(今舒城縣)一位叫呂為才的老闆經營的“呂德勝號”商鋪里做過學徒,從那時開始接觸並閱讀報紙,喜歡寫字算賬,在他的自傳中,有意將此作為人生漂泊的起點。其後先後在揚州的鹽務緝私營充過備補兵,在安慶巡警局當過備補警察,後入揚州巡警教練所受訓,3個月後畢業,成為正式警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張治中在揚州參加反清起義,1912年進入陸軍第二預備學堂,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廣東參加護法運動,歷任駐粵滇軍連長、營長、駐粵桂軍總部參謀、師參謀長和桂軍軍校參謀長等職,1924年初,對孫中山確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擁護,6月任黃埔軍校學生總隊長、軍團團長,同時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師參謀長,廣州衛戍區司令部參謀長等職,與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惲代英密切合作,結成深厚友誼。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副官處處長、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教育長等職。後曾一度到歐美進行考察。1928年7月後歷任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主任、教育長,同時兼任教導第二師師長,參加蔣介石對馮玉祥、閻錫山等的戰爭。1932年1月兼任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軍以沉重打擊。1933年12月任國民黨第四軍總指揮,率軍入閩,參與圍攻福建人民政府,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時,他主張和平解決。
1937年抗戰爆發後,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兼左翼軍總司令,參加上海“八·一三”抗戰(淞滬會戰),取代何鍵擔任湖南省主席。從這年11月20日至1939年2月,在任一年零兩個月,與中共湖南省委合作,推動湖南抗日救亡運動迅猛發展,為正面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思想、組織和民眾基礎,被當時中共湖南省委負責人稱為湖南國共合作的“黃金時代”。1940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1941年皖南事變後向蔣介石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1945年5月在國民黨六大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張治中受周恩來委託,到新疆成功的解救了被盛世才監禁多年的100多名共產黨幹部,使他們安全地回到延安,為共產黨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骨幹力量。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黨政府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曾營救過被盛世才囚禁於新疆的一批共產黨員回延安。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是唯一一位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將領,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他曾多次代表國民黨去延安同共產黨談判。1946年1月代表國民黨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問題。1949年4月任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國共產黨代表談判,雙方議定了《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此協定遭國民黨政府拒絕後,接受了周恩來的懇勸留在北平,並發表《對時局的聲明》。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開國大典,並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對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張治中回憶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