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洛

張有洛

張有洛,出生於1926年,山西省交城縣西汾陽村人。

民間奇人張有洛

張有洛曾任縣文化館館長(當館長23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曲藝家協會理事、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山西省民眾文化協會會員等,被稱為呂梁人民藝術家。從藝幾十年來老人培養和帶出了不少徒弟,有許多成為山西曲藝界甚至中國曲藝界的名人。
退休在家20年,張有洛一直在研究和編寫各種新的曲藝作品,他告訴前來採訪的記者無師自通的奧妙:4個字——時代需要。是時代需要新的曲藝,加上自己的愛好、努力,他才成為人民民眾喜愛的曲藝家。

張有洛的五奇

一奇:不收學費還付費,五旬保姆夜半學藝
張有洛嫌兒女照顧麻煩,沒有共同語言,就請了一個保姆照顧生活。保姆蘭蘭今年58歲,目前是張有洛的最後一個“徒弟”,按照張有洛老人的幽默:其他人學藝,要交學費;你學藝,不僅不交學費,我還給你錢。蘭蘭沒多少文化,但學藝一年半,歌唱、小品、順口溜、快板、魔術樣樣都會。記者來到時,張有洛老人正在考查徒弟的功課。
漢:日子過得挺逍融。婆:就是心裡不安寧。漢:要問出了什麼事?合: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漢:家醜不該往外說。婆:憋得肚裡更難活。漢:天長日久要憋成病。婆:死了人家更高興……“老漢”是張有洛頂的,“老婆”是保姆蘭蘭頂的,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幾百句長的小品《報應》(講述農村兒媳婦不孝敬老人遭報應的故事)聲情並茂地就說完了。土話土語道出一個大問題!
接下來考查的第二課是快板《全家愛說子》(宣傳只生一個孩子好的國家政策),由蘭蘭一個人獨立完成,也是好幾百句,有表情、有動作!
課程考查完成,張有洛老人給出了今天的考評:語氣、表演差不多,但要繼續練!
蘭蘭說,她在人前表演的次數少,看見人就心慌。“年紀大了,記性不好,學會的東西過一段時間就忘了。”蘭蘭沒多少文化,但學習非常用功,常常半夜裡起來背小品、順口溜。
張有洛解釋:我教她的都是說唱類曲藝,由於沒有基礎,彈拉類的她也難以學會,這叫因材施教。
談到自己的徒弟們,張有洛說出了一串串名字,張學成、彭化高、閻守文、張發堯、米金剛、韓貴海……他們中有的是一般人,但能以技為生;他們中更有曲藝界甚至文藝界名人,原呂梁地區文聯主席彭化高、原呂梁地區曲協主席張學成都是其比較著名的弟子;他們中,許多人已經成為全國曲藝界骨幹……
二奇:《仙人摘豆》有秘密,奇技不傳外國人
“我表演一段魔術吧,這是中國獨有的,外國沒有的。”張有洛隨手從自己身上拿出一個小盒子,盒子裡拿出5顆小圓球,一個碗裡放了一顆後,嘴裡竟說起了流利的日語,記者半句也聽不懂,幸虧是他說一句,保姆蘭蘭馬上翻譯一句。大概意思是這樣的: 我來介紹一下吧,這是我們中國的古典戲法,名叫《仙人摘豆》。也就是說,神仙取豆的意思,從很早以前就傳下來了,現在我給大家表演一下,演得不好請大家原諒。這5個圓球都得聽我指揮,比如說讓它走,馬上就走了;讓它回來,馬上就回來了。變成變不成我也不知道,那么咱們試一試看。請大家注意,現在開始!“去。”張有洛用筷子劃了一條看不見的路,再把兩個碗都打開,左邊的碗裡變成了空的,右邊碗裡卻變成了兩顆! 突然,他又慢騰騰地從眼睛裡摳出一顆、嘴裡吐出一顆、從記者的衣服上拽出一顆…… 瞪著眼看,記者也沒看出什麼不對勁的地方,不由來了一句:“太奇怪了。” “奇怪吧。”張有洛說,“日本人都驚得站起來了。”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民間藝術團來呂梁訪問,張有洛表演的就是這個戲法。演完後,許多日本人豎起了大拇指,有幾個非要學。 “這個戲法究竟是怎么樣的?是秘密(魔術界有保密的原則),不能跟大家說,實在對不起。”演出前,張有洛就害怕日本人要學,就預先準備了這幾句日語堵他們的口。 可有幾個並不死心,張有洛就採取了裝糊塗的辦法,用日語搪塞:“我年齡大了,什麼也搞不成了,日語我也想學,實在記不住了……” “說得實在不賴。”日本人的注意力竟被老人轉移到了語言上,並再次豎起了大拇指。 “我只認得50個日語字母,是舊社會日本人強行推廣日語時學的。改革開放後,國家發展中日友好,我就用漢語寫了一段,讓一位教日語的老師翻譯過來的。”張有洛老人說,“實際上,我並不會多少日語。”
在張有洛家裡,有一張稿紙,上面用英文寫著《仙人摘豆》戲法的開場白,是保姆蘭蘭上高中的孫子寫的。老人已經學了半年,卻沒有學會。對此,他很遺憾:“要是懂英語,咱可以把中國魔術推廣到全世界。” “實際上,魔術是物理學和心理學結合的東西,很難!心理學叫移眼法,把觀眾的眼睛移走;物理學就難了,主要是手上的功夫,一般人練一段時間就沒信心了。”
到目前,向張有洛學習魔術的人已經有好幾百人了,但多數半途而廢。但學會的人,多數受益;其中的一個農民徒弟叫米金剛,會耍魔術、會說順口溜,被縣裡某單位領導看上,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
三奇: 自創奇技“丁丁倉”,引得眾徒前來拜
更奇的還在後頭,張有洛自創的樂器“丁丁倉”可是山西一絕,全國有名。
上世紀70年代初,烏魯木齊宣傳隊到太原演出,用了很少的人就辦了大事,演出非常成功。此事對張有洛啟發很大,他想到了要製作一個把二胡、鑼、鼓等七八種樂器合為一體的樂器,一人能頂七人用。這就是“丁丁倉”。 雖然受烏魯木齊宣傳隊的啟發,但創造“丁丁倉”,張有洛主要是考慮到了農村和山區的實際需要。呂梁山重嶺疊嶂,到這些地方演出,每個表演團都發愁;而且,去的人多了,費用也高。有了“丁丁倉”不一樣了,張有洛一個人背著它上山下山,為農村的宣傳工作辦了許多大事。在交城、文水、汾陽,只要提到張有洛,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就是那個什麼都會的民間藝人啊。”
呂梁轟動、山西轟動,用詞一點不誇張。1973年,省城曲藝調演,張有洛第一次帶著“丁丁倉”來到太原,山西劇院、湖濱會堂、長風劇院……20多場演出場場爆滿,當之無愧被評為全省第一,並被選拔參加了華北調演,在首都展示了山西絕技“丁丁倉”……
張有洛一下子出名了,臨汾某空軍部隊的指戰員找來了、霍縣文化館的人找來了、壽陽的找來了……當時張有洛就收了二三十個徒弟。 文水農民孟有為當年已經50多歲了,還要學。“你這么大年齡了還學?”“我有基礎,會拉二胡、會唱。”張有洛說,這還行。 前幾年,某著名電視劇拍攝時需要一個街頭賣藝的藝人,找到了張有洛,張有洛就把徒弟孟有為推薦了過去。孟有為在寧夏拍了一個月,雖然錢賺得不多,但村里人說起來上了電視,自己覺得很高興。
四奇: 發展山西順口溜,奇技養活盲藝人

張有洛最絕的不是“丁丁倉”,而是山西順口溜,山西因此多了一種曲藝!以前山西的順口溜都是方言的,一個地方一種說法,不利於傳播;可張有洛把國語和土話結合起來,用了土話的音,國語的字。這下子,最高興的就是盲藝人了,他們演出的範圍擴大到了全山西,流傳在社會上的有上百首。目前,我省盲人傳唱的順口溜80%都是張有洛創作的,而且,很多陝西盲人也在傳唱他的作品。按張有洛的說法,“他們指這個吃飯,既宣傳國家政策、減少了算命打卦,還給民眾帶來了娛樂。”
奴子今年二十七/生下了五個小孩子/頂小的還沒有過生日/肚裡的按見動彈呢……這首順口溜叫《二奴子避孕》,是國家剛剛實施計畫生育時農村傳唱最廣的。傳播者就是盲人們,作者是張有洛。
聯合國的地址設在美國/在過去美帝操縱了這個組織/一直把蔣介石扶植/假裝代表中國/由於世界形勢發展所迫/它不得不承認我國/在二十六屆表決的時刻……這首順口溜叫《中國進入聯合國》,有100多句,是1972年中國進入聯合國時張有洛心有感想而寫。當時,全國曲藝界寫這個題材的人很少,由於盲人們的傳播,幾乎家喻戶曉。“當年,盲人宣傳隊是一個自負盈虧的組織,但老百姓覺得他們有技術,有殘疾的女孩都願意嫁給他們,這些人現在大多兒孫滿堂了……”提起這些,張有洛笑呵呵的。 汾陽一個小名叫狗兒的盲人會唱十多首張有洛的順口溜,還會二胡、山西梆子、鼓書、快板,由於才藝出眾竟娶了一個漂亮的媳婦。媳婦的大人不同意,可媳婦就看上了狗兒。前年,張有洛到汾陽,狗兒夫妻硬是要請老張吃飯……
五奇: 無師自通更神奇,徒兒勝出要創新
實際上,張有洛會的絕活還不止以上幾種,快板、山東快書、三弦書、表演唱、鼓詞、書帽等等(在省級、國家級刊物上發表曲藝作品200多篇)無所不能,每一種都讓人拍案稱奇!更奇的是,這種種曲藝在於張有洛幾乎都是無師自通!
張有洛1926年出生在交城縣西汾陽村,上了4年學,期間看見玩伴吹笛子,就學會了;由於家境貧寒,16歲開始闖關東,在吉林省扶餘縣一個醋坊里當起了夥計,見有人拉二胡,也學會了;見有人吹嗩吶,也學會了;還有東北二人轉、三弦……還娶了東北老婆。
1949年,家鄉解放,理解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帶著妻兒、背著三弦、回到家鄉,23歲的張有洛開始了自己曲藝生涯的創造時期。回家後他自製樂器,將村裡的秧歌劇團改革成了交城縣的第一個新型歌劇團,幾場演出就全縣轟動;1951年(25歲),縣文化館(一呆38年,當館長23年)發現了他的才能,業餘變專業、上山下鄉、普及文藝、宣傳政策……成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曲藝家協會理事、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山西省民眾文化協會會員、呂梁人民藝術家……
每年春節,徒弟們到張有洛家拜年的時候,他對徒弟們取得的成就非常高興。但他依然會語重心長地告誡自己的弟子們4個字——與人施樂:必須懂得時代的需要,只有民眾喜愛你的作品,你才有土壤和激情創造更高級別的曲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