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張志新,1930年12月5日生於天津一個大學音樂教師家庭;其父張玉藻曾參加過辛亥革命,有很高的音樂素養;其母郝玉芝畢業於山東濟南女子師範學校;她上有三個哥哥,下有三個妹妹。
1950年高中畢業後被保送到河北天津師範學院教育系學習。韓戰爆發,為回響黨和國家“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投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時部隊急需俄語翻譯,被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學習俄語。1952年張志新提前畢業,留校工作。那時,曾真任人大哲學系團委書記,他們相識後而戀愛,1955年國慶,結為連理。1955年12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57年,他們夫妻同時被調往瀋陽工作;1962年,張志新被調到遼寧省委宣傳部當幹事。
1969年8月間,張志新對毛澤東進行批評,對林彪進行揭露,為劉少奇及一些老帥喊冤叫曲,令四人幫一類人心悸。
1969年9月24日,張志新被捕入獄,先判處無期徒刑,後改判死刑。
1975年前清明節的前一天,一個叫張志新的女性在瀋陽被處以極刑。
1978年10月16日,營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布:張志新案撤銷原判,平反無罪。
1979年3月1日。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發文宣布,為張志新同志徹底平反昭雪,並追認為革命烈士,稱譽她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1979年3月31日遼寧省委召開了為張志新烈士平反昭雪大會。
評價
1979年3月9日,遼寧省委常委認真聽取了有關調查組的匯報。當時的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同志說:“張志新案件是奇冤大案。她的死是非常慘的。張志新同志是一個很好的黨員,她堅持真理,堅持黨性,堅持鬥爭,寧死不屈”,“要號召黨員、革命者向她學習。”1979年3月31日,中共遼寧省委為她公開平反昭雪,追認她為革命烈士。4月4日,是烈士殉難4周年的日子,省委宣傳部在瀋陽回龍崗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會場四周擺滿了花圈。烈士的母親在墓碑上題詞:“探求真理,貴在實踐,忠骨毀滅,浩氣長存”。
紀念
琴聲中的思念
“每年4月4日這一天,我都要在姐姐的遺像前,拉一首她生前最喜歡的小提琴曲——波隆貝斯庫的《敘事曲》……”張志新的二妹張志勤哽咽著對記者說,他們本打算在烈士去逝30周年之際,舉辦一場家庭音樂會,但因親屬中有人剛動完手術,只能推遲舉行。
張志新的大妹張志惠也接受了我們的採訪,但因聽力不太好,話語不多,凝重的神情寄託著對姐姐的欽佩和懷念。
據她們介紹,她們的父親張玉藻,早年參加過辛亥革命,有很高的音樂素養。母親郝玉芝曾就讀於濟南女子師範學校。張家兄弟姐妹7人,張志新上有3個哥哥,下有3個和她一樣聰明美麗的妹妹,分別是張志惠、張志勤和張志玲。
先天遺傳,加上後天薰陶,張家姐妹們從小就學會了彈奏樂器,曾被譽為天津音樂界的才女。解放後,張志惠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國小當音樂教師,張志勤則成為中央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國家一級演員。
張志勤告訴記者,現在,大哥、三哥都已去世,二哥80多歲,身體不太好。小妹張志玲在國外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張志勤說,她們姐妹幾個感情非常好。1968年2月,張志新送孩子到天津父母家的時候,曾來到北京,當晚就住在中國人民大學二姐志惠的家裡。“我們姐妹幾個擠在一張雙人床上,從晚上11點,一直聊到第二天早上5點。誰能想到,這竟是我們最後一次團聚……”張志勤再次哽咽。
從1969年9月24日被捕入獄,到1975年4月4日被槍殺,張志新與家人、親屬完全隔絕。這期間,三哥曾去瀋陽監獄探望,卻被拒之門外,最終無功而返。
直到1976年6月的一天,家人正商量著再次去瀋陽探監,遼寧來人找到張志勤,說張志新在1975年就被處決了,要找她母親處理遺物。
張志勤告訴記者,姐姐平反時,母親年近80,不能親自參加平反大會,她給女兒做了一束花,讓我們帶給姐姐。
烈士去世時,女兒曾林林18歲,兒子彤彤10歲。1979年,林林被中國人民大學破格錄取,在母親的母校哲學系學習。1983年,兒子彤彤考上清華大學,學的是化學專業。如今,姐弟二人生活在美國,都已結婚,他們感謝社會各界的關心,但不想被打擾。
2005年2月份,林林從美國回到北京,專程到瀋陽為母親掃墓,併到瀋陽青年公園裡母親的塑像前照相留念。彤彤前年也回來探望親人。
紀念儀式
把帶血的頭顱,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讓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重量。
2004年的4月3日,一位網友將韓瀚這首為悼念張志新烈士所寫的詩歌《重量》貼在天涯社區網站上,引來網友陣陣感嘆。
一位署名長沙人的網友在論壇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只用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的義務敢堅持真理的共和國英雄!如果她不是共和國第一英雄,那么誰有資格?又一個清明時節,在張志新網上紀念館裡,點燭獻花的人很多,留言版上記下了他們對烈士的追思:“我給你獻上的是葵花,因為她永遠向著太陽,就像你只信仰真理!”“等我的孩子長大了,我要告訴他,中國有您這樣的傑出人物!我們永遠懷念您。”“我們只能向這位已經被現代人遺忘的女烈士致敬,她用自己不屈的意志,超人的直覺,向我們闡述了什麼是思考。”
與此同時,烈士的昔日同窗和同事也在懷念著她。
從1951年投筆從戎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旋即被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俄語系讀書,到1952年提前畢業留校工作,中國人民大學這個美麗校園,留下了烈士悠揚的琴聲、剛健的舞姿和蓬勃向上的生活熱情。
“母親在世時,姐姐過去的老同學經常來探望。最近,姐姐同班的十幾個同學,還要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舉行一個紀念活動。”“他們沒有忘記她,對此,我們全家都很感動,也很欣慰……”張志勤又一次哽咽。
應該讓後代知道她
“中國不應該忘記她,她的精神一定要讓後代知道。”得知記者的採訪意圖,當年采寫報導過張志新事跡的原《光明日報》記者陳禹山先生很激動。
“她是一個英雄,她很高尚,非常好的一個人。”採訪過程中,他不斷強調。
1979年5月,在《光明日報》記者部工作的陳禹山,從一位在共產黨員雜誌社工作的朋友處,得知張志新被平反的線索,立即向部主任匯報,得到批准後,連夜動身前往瀋陽採訪。
中央媒體記者的身份,使他有機會看到了包括卷宗、檔案幾乎所有和張志新有關的材料,為了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資料,他還到羈押張志新的監獄,觀察烈士住過的牢房和受迫害現場。
連續4天4夜,不停地採訪記錄,“都是用手抄,用筆記,確實很累,但這是很重要的歷史,必須留下來。”他說。隨後,陳禹山連夜揮筆一氣呵成長篇通訊《一份血寫的報告》,經有關部門核實後,第五天即買了一張站票,登上了返京的火車。
這期間,他睡不著,吃不好,採訪完烈士家屬,更是一路走,一路掉淚。“就是一種激情,沒有辦法睡覺。”“古今中外,沒有任何一個悲劇,思想高度有這么高。”陳禹山說。
退休以後,陳禹山致力於張志新烈士的材料研究,不僅如此,同樣是從事新聞工作的兒子也受到他的影響,參與到和張志新有關的文章的撰寫和書籍的創作中來。
正是因為採訪張志新案件的關係,使得陳禹山和烈士的家屬有了更多的接觸,後者也對這位富有正義感的記者深懷感念之情。“他確實為公開姐姐的事跡立下了功勞。”張志勤給他這樣的評價。
歷史人物分類導航
張姓名人盤點(一)
盤點張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