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蘭[著名女書法家]

張幼蘭[著名女書法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幼蘭,女,1923年她出生於四川省眉山市,1945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教育系,後長期客居江蘇盱眙從事教育工作。現為世界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省分會會員、淮陰市書法家協會名譽顧問、四川眉山華夏書畫藝術研究院顧問、眉山東坡文化藝術研究會顧問。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小揩收入《盱眙縣誌》,楷書詩軸被淮陰市博物館收藏。90年代參加北京中國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獲金鼎獎。是頗受人們敬重的老一輩著名女書法家。她自幼喜愛書法藝術,諸體皆擅,尤精楷書,其作品端莊秀美,堅勁活潑,多次在各類大型書畫展覽中入選獲獎,並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出版《張幼蘭書三蘇文選》小楷作品集。傳略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由書法家王之庭、周德成共同出資並擔任主編,眉山華夏書畫藝術研究院編輯的《張幼蘭書三蘇文選》小楷作品集,日前與廣大讀者正式見面。

張幼蘭現為世界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省分會會員、四川眉山華夏書畫藝術研究院顧問、眉山東坡文化藝術研究會顧問,是頗受人們敬重的老一輩著名女書法家。

作品曾被北京大學、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內外眾多機構和友人收藏,出版有《革命烈士詩抄》、《華夏愛國詩詞選》等多部書法作品集。

83歲回歸故里後,她仍堅持臨池揮毫,潛心鑽研詩詞和書法藝術,並以北宋大文豪蘇洵、蘇軾、蘇轍的詩詞文賦為主要內容,創作了大量精美的小楷書法作品,深受社會各界讚譽。(李永宏 呂宗易)

社會評說

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一幅清秀雅致的小楷書法作品,使我眼前一亮。一問,竟是故里82歲的張幼蘭女士所作,再看有關介紹,才知道張老系我家鄉太和人,旅居江蘇,近年才返故里。當得知張老一生從事教育,研習詩文,工於書法,已是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世界書畫家協會理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便預約採訪了這位故里人尚不熟知的老書法家。

採訪中得知,張幼蘭1923年出生於眉山太和,入學後就讀於眉山女中(現眉一中)、省眉中(現蘇祠中學),後人川大教育系。談及中學時代生活,精神矍鑠的張老自豪地說:“那時只有十幾歲的我們,正是渴學求知的年齡,時值國難,我們走上街頭,參加遊行,演講抗日,募捐支前。我們崇拜的是愛國者、民族英雄。”

1945年大學畢業後,張老和許多熱血青年一樣篤信教育救國,教育興國。她先後在成都、綿陽執教中學語文、音樂至解放。1957年至1987年在江蘇盱眙縣又從事教育整整30年,64歲的她才獲準放下教鞭。

談到緣何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耄耋之年,筆力大進時,張老平靜地介紹說,自幼喜好,教書時又寫得一手好板書,便順而求進。重慶書法家徐文彬在為張幼蘭書法集子作序時寫道,“國中時即雅有書名,常為鄉鄰書寫匝額楹聯,高中時執著小楷,研習晉唐楷書範本《靈飛經》,大學時直驅晉魏而上涉獵各家,遂大進。”但其真正潛心研習,以致成名成家,還是自1982年始。其時張幼蘭已屆退休,臨帖寫詩,筆耕不輟。

1982年,張幼蘭首次回到闊別多年的眉山,便應三蘇祠負責人之邀,以整張宣紙為三蘇祠抄寫蘇軾的《行述》,連續8天,躬身而行,無償賜墨,深得好評。返回江蘇,途經成都,認識時任《四川日報》總編、省書協主席李半黎,李對張幼蘭的小楷讚賞有加,意欲請其回川在省書法家協會工作,張幼蘭以鍾情教育,婉言謝絕。

在談到所取得的成就時,張幼蘭感慨地說,全仗大師點化。她回憶說,1988年,在去北京大學看望謝斯駿教授時,有幸拜見與謝為鄰的啟功大師。啟功閱罷張幼蘭的書法作品,擊節叫好:很有功夫!很有功夫!並拿出自己早年用行書書寫的《書法理論》共賞。

1993年,全國“金鵝獎”書法大賽拉開帷幕,張老抱著檢閱自己技藝的心情參加,結果獲得大賽銅獎。自此,張幼蘭在江蘇乃至全國及世界書法界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隨後,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她又應邀,用小楷書寫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後為該校收藏,在中央美術館展出後人集,精美裝幀,贈與來賓。去年,《人民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一書,又收錄了她的《唐詩》行書作品一幅。

此時,張老爽快地拿出了她1996年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白公館·渣滓洞革命烈士詩抄》和1997年出版的《華夏愛國詩詞選》。書法大家評論說,其書作直率、含蓄,妍美靈秀,不作安排,不事雕琢,筆法自然而富有生趣,姿態瀟灑,個性跳越,閱之如飲峨眉秀色,酣汲青城之幽色。

張幼蘭有兩子,分居江蘇盱眙和四川眉山,可謂兒孫繞膝。更為難得的是,其子陳幼平,得傳於母親書法之功,專攻行書,在東坡故里也小有名氣。此次旅居眉山,張老很是高興,她說,眉山氣候宜人,鄉音繞耳,最宜頤養。更令她高興的是重逢校友伍中一,結識了西南的書畫名家李道熙、李耀奎、夏應良、李有鈞等,交往甚多,切磋技藝,情趣盎然。

辭別張老,她那謙遜、和藹、清癯的形象清晰地映人腦海。身居鬧市一隅的她,猶如空谷幽蘭,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