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賦

南朝之梁豐兮,沙洲形勝之臨江。 江南名邑之化育兮,勾吳之有疆。 雙山之流雲兮,來賢之酹觴。

作品原文

江之長兮,江之長,萬里潮帶峨眉雪,雲波遙接金陵浪。迎扶桑之日出兮,送滄海之茫茫。共朝霞之遠飛兮,隨鴻雁之高翔,開我中華之風氣兮,舉鳳翎而騰龍驤。東濤銜海雲兮,一尾掃蒼莽。春秋之延陵兮,吳中魏晉之暨陽。南朝之梁豐兮,沙洲形勝之臨江。
領經濟之風騷兮,揮文明之雲裳。人居之典範兮,不遜於伊甸之麗朗。濱水之口岸兮,連中華之五湖三江。福地之祉和諧兮,春風萬縷吹醒一體之城鄉。縣域之域有限兮,戊子首開聯合國人居高獎。文化之綿延如水兮,張家之源遠流長。吳歌如天籟之破雲兮①,寶卷出於河陽。詩經如後生之晚出兮,讓尊千年鳳凰。太伯仲雍之風導兮,禮賢別卻中原之周王。江南名邑之化育兮,勾吳之有疆。陸器之筆凌雲兮②,一領吳中狀元之翹楚,錦冠博帶立馬長安廟堂。楊生之才絕世兮,榜眼眼察於黎民疾苦,濟盡天下隱於悠悠恬莊。名箏之飲露兮,還見太子昭明之彷徨。讀書之不厭兮,峻茂紅林石台覆雪藏。沙洲之才傑兮,志在四方。熱血一腔兮,以我中華為故鄉。
雲海之茫茫兮,波濤之碎浪,日出之國遠兮,鑒真之慈航。一出之不利兮,再濟復成殤。律宗掛席之東航兮,尊勝憩一夜而飛鳳凰。皓月千里兮照雲洋,晁卿舉杯兮酹扶桑。大唐之贈裘者還見兮,牽太白長安之蒼梧愁腸。浪如山兮,山如浪,奈良之遠兮在何方?歷萬難千險兮,終成於六航!鑒真之精誠兮,一葦渡滄海於目盲。
君不見飛浪遙下東吳起白煙兮,笑記今朝之歡暢。君不見晉代慶安一瞥若驚鴻兮,古今萬千之感慷!秋雲連潮兮,蒹葭茫茫。江之長兮,嘯滄海於滔滔桀浪。紫霞之出於東山兮,青峰幽隱良渚之晚唱。夫差之豢群鹿兮,醉伴雨晨之春芳。佳人之眠於懷兮,慨然傾國失城邦。郭璞之城南借筆兮,共江淹之賦江。追九天之青雲兮,濟蒼生之無量。拓鹽鐵之塘兮③,風雲共天虹而飛揚。東橫之逶迤兮,綿延入月夜之春江。崔生之南來兮,春霖澤北宋之梓桑。沙洲有至賢兮,如香雪梅花之有高堂④。文曲之子瞻兮,東坡之擎蒼。君不見妍春之呦鹿兮,西子之擷香。南國之名山兮,妙筆共桃花之澗長。待潮之觀雲濤兮,憶名館之峙江⑤。力挽南宋偏安之狂瀾兮,世忠韓雄一舉金觴。水滸之好漢何可見兮,傳施客凝思於舊庵河陽。士誠拔劍兮,豪氣割雲,覬覦江南秀色據為張家之港。金陵明皇兮,跋扈四方,兵臨城下巫子門前一決戟槍。戰殤刎血如霞兮,二雄今已折腰於大江。雙山之流雲兮,來賢之酹觴。晚明東林文膽之領袖兮,繆傑昌期劍氣飲江!故國之飄搖兮,群倭驟起於扶桑。海煙之明滅兮,許蓉霜刃之悲涼。物華天寶兮,叱吒九派之泱泱。眾蕙鑲岫兮,晨敷才傑之紫霜。追霞之客踏青山兮,越九州而獨引吭。飄萍柳葉兮,才貌傾絕兩朝,如是深情,映萬千紅豆山莊。鹿苑謙益兮⑥,詩開虞山一派,復朝無望,悄然入名山身藏。南沙之三傑兮⑦,成未名博雅之絕唱。昌照之深愁兮,悵京華遊子之望鄉。沙洲之江水兮,源遠流長!東海風色之遼闊兮,有我張家之滄浪。中華之復興偉業兮,獻我沙洲之力量。任重而道遠兮,山高之復水長。今朝之盛世兮,何須再回漢唐!
團結拼搏兮,昨日負重奮進。自加壓力兮,今朝敢於爭先。十六言振我中華之視聽,抒我盛世之華章。張家之豪情兮,撼天地而動三江。千萬之廣廈兮,萬千之衷腸⑧。眾志之成城兮,剡移五嶽於瀟湘。代有才人出兮,江山未老霞未央。大江不見絕兮,濯盡千年之滔浪。
沙鋼之偉業兮,壯闊春江,身躋世界之五百強。保稅之區興兮,熠熠生光,一力架四海之橋樑。君不見江南之水渺渺兮,瀚流入長河而暖雲洋。東渡之苑盛兮,精誠通古今而澤新港。南湖暨陽之煙波迷濛兮,千里揚子恰似一練漭漭。東閣文昌之沐晨暉兮,西塔聆風之染秋霜。梁豐生態之如茵兮,遠佩綽約之棣棠。水草豐美之盱衡兮,弄雨輕舟之微漾。首開步行之如龍兮,沙洲之悠悠商廊。華夏名村之翹楚兮,永聯之青雲激昂。
張家之豪情兮,一灑傾江,勢射青藏之雪巔兮,波涌吳越之溟滄。上有玉闕瑤池之浩渺,下有東海秋雲之湯湯。已存拔山之蓋世英氣,不失綿綿之柔骨情腸。長江頌兮頌長江,一別黃鶴兮唱鳳凰。雙山之砥江兮,閱盡世間萬千之暖涼。青天之明月兮,照徹昨日寂寞之沙上。如江之水,兼濟四方兮,張家港!比山之仁,修心為范兮,張家港!物質之文明兮,吳中天堂!精神之文明兮,海內故鄉!
噫吁?!江之長兮,江之長!不盡千里東流水,豪志如江張家港。今朝立我江南名城之偉業,明日共興中華百代之國邦!

文章注釋

①吳歌:指河陽山歌。河陽山歌保存了最古老的吳地歌謠《斫竹歌》,擁有最長的吳歌《趙聖關還魂》,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②陸器:唐朝開成五年狀元,張家港鳳凰人,為古代蘇州第一位狀元。
③鹽鐵之塘:漢高祖劉邦之侄劉濞曾在張家港境內開鑿一條便於吳國商業流通的人工河,煉鐵曬鹽,使江南殷實富足。
④梅花:指香山梅花堂。蘇軾在杭州湖州等地為官時,多次路過、登臨香山,曾在梅花堂小憩賞景,並留下“梅花堂”三字之傳世墨寶。
⑤名館:指待潮館,為宋代進士陸綰所建。登此館可憑江臨風,滔滔長江盡收眼底。
⑥鹿苑謙益: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明末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今張家港鹿苑人。
⑦三傑:劉天華(1895―1932)原名壽椿。中國優秀的民族樂器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劉半農(1891―1934)原名壽彭,改名復,字半農,號曲庵。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劉北茂(1903―1981)原名壽慈,半農三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三人皆為張家港南沙人。
⑧萬千之衷腸:張家港市委號召公務人員要有“四千四萬”的公僕精神――為百姓與企業謀福祉,要不惜千辛萬苦,不惜千言萬語,不惜千方百計,不惜千山萬水,是為一心為民之衷腸。

作者簡介

宋浩浩,1981年11月生,張家港人。青年作家,現為中國李白研究會會員,江蘇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