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沱鹽業遺址

張家沱鹽業遺址

張家沱鹽業遺址位於自貢釜溪河南岸,富台山下,是自貢市區內還保留舊貌的民居建築群,同時因為一地同時修有三個祠廟而聞名。(傳奉祠/川主廟/火神廟)

基本信息

自貢火神廟簡介

張家沱鹽業遺址 張家沱鹽業遺址

火神廟簡介:又名炎帝宮,由自貢鹽場的燒鹽工人發起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修建。除拜神求佛外,還起到協調工人間糾紛和處理同行間事務方面的作用。其建築風格屬於兩層樓的抬梁式木結構建築,門樓和戲台融為一體,戲台兩側有抱樓環繞,在演戲時要男女分座,各占一半,穿過天井就是正殿,正殿中供奉著炎帝——神農皇帝和關聖人的神像,因此這裡也禁演三國戲,以免有嘻戲關公、對神不敬。這裡的神像也與眾不同,特別講究,別處的神像大都是泥塑或石雕而成,而這裡的神像卻是木雕的。而今正殿已毀,遺下片地菜地,後面靠山腳處,尚有雜樹野花,留下一點都市中難得的景致。

火神廟的性質

傳奉祠 傳奉祠

炎帝宮火神廟是燒鹽工人的幫會組織,他們曾在道光年間與自流井最有勢力的西秦灶主集團-陝幫八大號進行法律搏鬥,維護了燒鹽工人的切身利益。在近百年的風風雨雨中,炎帝宮裡里外外發生過許多事件,其多數是為幫會利益的鬥爭。光緒初年的掉換毛錢和灶戶打官司;民國初年為每鍋增工錢四百文與灶商會的罷工鬥爭;在抗日戰爭時1939年鹽工反抓壯丁的總罷工;1941年爭取被遣散工人的遣散費,攻打國民黨市黨部,鹽工們以生命和鮮血得來《各類鹽工遣散給資辦法》;1949年11月鹽工代表在炎帝宮舉行會議,動員鹽工們保衛鹽場,迎接解放。

自貢回龍場川主廟簡介

位置

回龍場位於大安區回龍鎮。該場山環水繞,迂迴曲折,形若游龍。據史料介紹,場上古建築不少,主要為四宮一廟一寺,即天后宮、南華宮、禹王宮、萬壽宮、川主廟和半邊寺。其中,川主廟首屈一指,堪為川南廟宇佼佼者。

自貢川主廟 自貢川主廟

風格獨特

陪同記者的友人介紹道:“川主廟建於道光十五年,坐北向南,占地二畝半,廟前雷打山,到春天時,桃紅柳綠,山花燦燦,與麗日爭妍,是一天然屏障,為川主廟的配製景點”。剛進入廟宇區域,就見一道高高的石梯坎橫在眼前。石梯保存還非常完好,只是滿布苔蘚,可見已經是很久無人問津了。

布局合理

眼前的川主廟,由於年代久遠,保護較差,已沒有昔日的壯觀與輝煌,但古典廟宇的氣勢還“風韻猶存”。舉目看去,眼前川主廟的主殿、戲台和耳房還在,房屋建築很有些氣勢,建築材料很講究。特別是廟宇周邊的圍牆,均由長約1尺,寬6寸的青磚砌成,很有特色,磚面燒印的“川主廟”三個字還清晰可見。廟宇建築所用立柱都是楠木,主殿黃色琉璃瓦,戲台是青灰色琉璃瓦,滴水瓦為“吞口像”圖案,殿堂戲台設計科學,布局合理,風格獨特,聚中國古建築之精華,盡顯民族特色,揚勞動人民無窮智慧與力量。

建築宏偉

川主廟 川主廟

據友人介紹,川主廟的大門,朝向雷打山,有門無路。意思是平時不常開,只有廟會才開啟,抬川主菩薩進出行香。“門前右側有一棵千年黃桷樹,莖大形怪,象徵著回龍場的繁盛。

“那時,殿堂外觀氣勢宏偉,含苞欲放的荷花形花蕾,寶頂金雞獨立,高聳入雲端,黃色琉璃瓦在陽光下泛著金光。四根粗長鐵練自寶頂向下前後左右檐上由四大金剛拽著,任憑風吹雨打,穩如泰山,固若金湯,二龍搶寶彩色磁石塑花壓脊,兩側山牆形似小生頭帽,別有風韻。牆上描龍繪鳳,人物戰場,題字題詞,絕妙無比,令人賞心悅目,縱觀整個建築,翹角飛檐,巧奪天工,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喲。”

優雅聖潔

來到正殿前,友人介紹說:“在正殿中央,是川主菩薩,身旁嘯天神犬,左右側分別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如來佛。各尊神像栩栩如生。殿堂前設大吊鐘、大銅鼓,虔誠的信徒,信佛的人們,為追求幸福,熱愛生活,前來焚香、卜卦、抽籤、問卜、訴求平安富貴及第高中等。這個時候,和尚擂鼓鳴鐘,施主紛至沓來,毫無喧聲,殿堂內顯得肅穆、幽雅、聖潔,只見香菸裊裊,燭光閃閃。

有待開發

時過景遷,歲月洗禮,眼前的川主廟已沒有當年的風采,廟宇冷清門可羅雀,石板地上苔蘚斑斑。除了幾家住戶在里居住,有些人氣外,已沒有遊人涉足。告別川主廟,回味那古韻尚存的廟宇,頗有感觸,若有關方面等招商引資,將川主廟予以修復用於旅遊,應該說是難得的一個好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