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大湖

張家大湖

張家大湖位於湖北省天門市九真鎮,又名九真湖、聖水湖。張家大湖充滿原始野性,是天門市最大的原生態湖泊。

基本信息

概況

張家大湖位於漢北河北岸,九真鎮腹部地區,屬天門市水產局管理。湖的北面與柳河河、邱橋河相連,總承雨面積195.94平方公里(其中柳河河承雨面積116.3平方公里,邱橋河承雨面積30平方公里,平原湖區承雨面積49.64平方公里。)

該湖上緣有綠水堰、石堰口、裴沖三座中小型水庫,攔截柳河河邱橋河的承雨面積43.4平方公里。湖底最低高程在24米左右,湖內水位正常情況下控制在26.5米,相應面積為6.2平方公里(9300畝)內轄八一、九真、花台、石場、長壽、文墩6個行政片、總計27個村民委員會和一個張店漁場,258個村民小組46500人。張家大湖周圍海拔最低高度的村民小組是杜場1組,為28米,其次是杜場2組,海拔高度為28.5米,柳河河、邱橋河上游為山丘與崗地、匯流時程短、徑流集中。

氣候與降水

該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平均日照時數為1966.2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45%,年平均氣溫為17.2℃,極端最高氣溫38.5℃,極端最低氣溫-17.2℃,據氣象資料該地區年平均降水1101mm、夏季最高平均474mm、冬季最少平均100mm;平均年降雨少數為122天,年平均風速2.5m′/秒,3月份最大,月平均2.8m/秒,10月最小。月平均2.1m/秒。

水位落差

該湖在最高水位為96年7月水位高達29.91米,最低水位為2000年7月水位為25.5米,因張家大湖海拔24.1米,最深時達可達5.81米,最淺時為1米左右,年平均水深為2米左右。

環境與現狀

張家大湖周邊有張店、張廟、龍背、高壋、陸嶺、杜場、段場、同興、新河等九個村有道路5條,直通湖邊,即①九真-張店漁場,全長4公里(水泥通村路)②周柳公路③杜場-尹家咀,全長3公里④段場-同興西堤,全長5公里⑤龍背嶺-尹家三灣,全長2.5公里(水泥通村路)。這九個行政村除新河村主產棉花外,其餘主產稻穀兼營水產養殖及其它旱雜糧,該湖水面積使用權為市水產局、水則由九真鎮村民灌溉使用,現張家大湖水面由市水產局承包給杜場村尹春陽:主要養殖四大家魚,殖養性質為粗放經營對環境,水質基本無害,年平均養殖面積約9300畝。交水位時面積超過10000畝。

原生態湖泊

張家大湖承接北面柳河和邱橋河來水,現總承雨面積195.94平方公里。因為上游降雨116毫米,這日,湖水暴漲約70厘米。

一年四季,水系匯集的湖水,經沖擔溝入漢北河,再入漢江長江。因此這是個純天然養殖的湖泊,不用擔心養殖者投肥投藥,造成人為污染。在來水的北方沿線,基本無工業,也就基本無污染。當地環保部門的監測表明,這裡的湖水達到二類水質。

張家大湖極具生態野趣之美。這裡湖河相通,田湖相連,魚草相依,島汊相隨。曲折的湖岸,棋布的島汊,環繞的濕地,飄曳的水草,粼粼的波光,繽紛的野菱野荷,翔游的野魚野鴨……構成了張家大湖獨有的風骨與柔情,繪就了張家大湖水鄉澤國、野趣橫生的秀美畫卷。

春觀湖光綠野,夏賞繽紛菱荷,秋品肥魚美味,冬看蘆花紛飛。若至雨季,大雨傾盆,河水身形猛漲,漫過矮堤,滌盪鄉村,野性十足。

這種生態野趣之美以及水天相連、島湖疊嶂的景致之美,正是張家大湖的魅力所在。

站在1971年興建的排水閘口,見到水頭落差約20厘米,滿耳嘩嘩嘩的水流聲。排水閘是個風口,雖說入夏,近6級的北風,還是吹得人渾身打顫。

從這裡望著不遠處的正前方,也就是湖心方向,只見一排防逃漁網將湖面隔成兩半。一處隔網被浪打翻了,幾名工人正忙著將碗口粗的毛竹竿插到湖底,將網補好,防止投放的魚苗逃跑。

湖堤並沒有通公路,還有幾分泥濘,滿是野草。我們棄車而行。入堤處,一塊標記為2011年的宣傳牌吸引眼球。原來,是農業部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野蓮保護與持續利用推廣點,面積達500畝。據介紹,這是我省幾個野蓮保護點之一。

我們沿湖岸線步行,只見風浪將野菱角層層地堆在岸邊,湖水消落的痕跡分明。沿途,我們看到了幾處新生的野菱,卻沒有找到野蓮,留下幾分遺憾。以前負責在湖裡養魚的張店國營漁場張國運介紹,承包者尹春陽草魚放多了,草魚嗜好水草,野蓮恐也被殃及。不過到了下一年,還會自然生長出來。

1966年,張家大湖由張店漁場開始養殖,次年產鮮魚10萬公斤。1972年大旱,張家大湖水面只有1平方公里。

野生的紅蓮、菱角,天然生長的四大家魚,讓張家大湖飲譽天門。在當地,只要說是張家大湖的魚,市民們樂得每斤多出個塊兒八毛,一定要嘗嘗自然的味道,追憶逝去的年華。

湖邊居民

除了李家汊、淤家汊等幾個小汊子外,68歲的尹春陽承包了張家大湖的大部分面積。

張家大湖的產權所有者天門市水產局,派人持GPS定位儀沿湖岸走了一圈,從早8點一直走到晚7點,實測老尹承包的湖面實有8363畝。而老尹與張店漁場租賃的契約面積僅為4300畝,承包費20萬元,承包費平均每畝不足50元。

天門市水產局相關人士表示,這預示著,2015年元旦,新一輪承包期到來時,一場激烈的競標將要發生。

也許有人會覺得,老尹占了便宜。知道內情的人說,對在湖上討了一輩子生活的老尹來說,這是應得的,或許是上天的一種回報。

在柳河中學校長張紅蓮帶領下,我們來到湖邊的張廟村,聽86歲的張金柱回憶張尹兩姓充滿了仇殺暴戾的往事。在上世紀30年代,張金柱耳聞目睹張尹兩姓為爭奪捕撈權互相械鬥,死人是常事,死人的一方拖血衣劃界,大湖時而姓張,時而姓尹。那時,野性的張家大湖似乎也讓湖區的人們野性十足。

那時,張家廟還在,仿佛戰鬥時的橋頭堡,可以監視湖面的一舉一動。往事隨風而逝,張家廟早已被拆,在他地做了學校,如今占地約兩畝的台基上長滿雜樹。

廟的台基前,是剛剛插完秧的稻田,秧苗青青。張金柱回憶,小時候,這裡碧波蕩漾,長滿蘆葦,被稱為柴山。如今車水馬龍的天門至武荊高速的連線線,也是湖水。據此推算,數十年來,湖腳已後退三四公里。

死了人,打官司,花錢息事寧人,錢則攤派到各家各戶。因為攤派太重,一些農戶不堪負擔,或將家業挑了、或搖起小舟,遷往石河等地。前年,張家修族譜,天門市石河鎮、乾驛鎮等地均有張姓人前來續譜,祭拜共同的祖先。

張金柱說,尹春陽是個苦命人,父母從漢川沿汈汊湖來張家大湖討業事(即以捕撈為生),才出生幾個月,尹春陽遭遇父親病死。母親帶著他和長他7歲的姐姐尹望生落戶尹家咀。稍長,尹春陽就隨母親和姐姐在湖裡討業事。捕魚、販魚中,尹望生結識了在九真鎮開漁行的張家。

新中國成立後,在政府宣感測化下,尹望生率先回響婚姻自由號召,第一個從尹家咀嫁入張家,用愛情抹平仇恨。在她的帶動下,尹張世仇,從此開始通婚。

跨越世仇成姻親。尹望生的兒子、如今張廟村的黨支部書記張克義和其舅尹春陽,對此均津津樂道,頗有幾分自豪。

從小由母親帶著下湖討業事,成年後,尹春陽帶著五兒一女下湖,長年與張店漁場管理員玩“警察抓小偷”的遊戲。後來,尹春陽成了漁場員工,到1993年,尹春陽帶領長成排的五個兒子,“出高價”承包了年年虧損的張店漁場。如今,尹春陽不時獨自搖船下湖,名為巡湖,實為追懷。

尹春陽投下四大家魚魚苗30萬斤,張家大湖首次迎來人工增殖放流。

榮譽記錄

•我省保持原始生態最好的湖泊之一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農業部野蓮保護地

開發湖泊

湖風吹過,夾雜著幾分現代氣息。

張家大湖位於天門北,離天門市區8公里,僅需10分鐘車程,武荊高速天門段出口距此5公里,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一方淨土,久處深閨,自然吸引謀劃開發,社會各方開始重新打量張家大湖。

尹春陽、張國運、張克義三人合夥,投資130萬元,在沖擔溝外的堤腳邊,建起一座農家樂,邁出民間開發的腳步。

在市水產局等部門關心下,沖擔溝上架起一座投資100萬元的橋,連線張店漁場。一條水泥路,可從九真鎮直達張店漁場。

九真鎮水管站站長石會平,提供了一份1998年上報市政府的關於治理張家大湖的請示。他介紹,1998年,張家大湖水域受災農田2.4萬畝,全鎮乾群強烈要求興修水利。終於得到首筆項目資金,達2000萬元。

“該輪到開發張家大湖了。”從小在湖邊外婆家長大的程遠斌,對張家大湖的故事爛熟於心,暗暗發願要弘揚天門文化。工作後,他單位不斷變換,但一直堅定不移地收集整理天門文化。退休後,更是念茲在茲。

程遠斌在九真鎮工作多年,曾任天門市委副書記和省作協領導,深知張家大湖的價值。5月31日,在武漢的私宅,湖北陶瓷博物館內,他介紹,張家大湖文化積澱豐富,極具開發價值。如何開發,保護其原生態形態,需要進一步考量。在他的牽線搭橋下,天門市政府委託實際管轄者九真鎮政府,組織編寫旅遊開發規劃。2013年5月8日,由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鄧輝牽頭編寫的旅遊規劃,通過初步評審。

這一規劃出台後,萬畝大湖,8億餘元投資,引來眾多投資者前來考察。

規劃的前景令人十分振奮,也讓湖邊的居民平添了幾分擔憂。張紅蓮說,開發大湖,會污染湖水嗎?會破壞湖景嗎?會讓湖面進一步縮小嗎?百姓的疑惑,希望在實踐中得到滿意的答案。

29日的大風,將下湖的漁船打翻了。雖說湖水很淺,但還是讓與湖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尹春陽對湖充滿敬畏。這天,他沒有捕魚。

不排斥開發,但願開發者對大自然充滿敬畏,更願張家大湖的原生態美景,能長存於世。

歷史鉤沉

九真廟

相傳唐玄宗年間,大洪山地區連月普降暴雨,古雲夢澤頓成汪洋一片。有九兄弟順漢水而下,至竟陵地界水勢變緩,見張家大湖水域遼闊,沿湖平崗跌宕,便棄筏登岸,擇高地而居。及水退,各擇沿岸高地耕作,數載櫛風沐雨,家境漸為殷實,便廣施鄉鄰,接濟窮人,且因祖傳醫術,醫治窮困潦倒病人無數。眾鄉鄰皆推兄弟之德,為銘恩典,遂在現鎮區東北角建一寺廟,名“九真廟”,以昭後人司兄弟行善積德之舉。廟宇香火鼎盛,信徒無數,後因戰亂屢毀屢建,至民國毀損。

聖水寺

位於張家大湖東面石家咀湖邊。相傳此寺建於唐朝,何人興建,無從考證。此寺最大特點——隨水而升,隨水而跌,湖水無論如何暴漲,皆無法將其淹沒。因神奇,世人皆奉為神址,倘有天災人禍,流年不順,每日子時便前往禮拜。每逢廟會,善男信女壅塞其道,歷數世不衰。現附近村民自發在遺址上搭一臨時處所,仍香火不斷,訪者眾多。

張家場戰鬥遺址

為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賀龍率部與國民黨軍浴血奮戰七天七夜的戰鬥場所,指揮部設於張家場一家老油坊,系文墩場戰役組成部分。此役勝利後,賀龍率部經沙市、荊州,轉至洪湖創立湘鄂贛蘇區。原址建有烈士紀念碑及六角碑亭,因道路建設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遷往劉廟村集體墓地,現有紀念文物為複製品,被列為天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軍史對此役有翔實描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