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新華街清真寺

張家口新華街清真寺

新華街清真寺是河北省張家口市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清同治二年。清真寺占地為3.5畝,有房57間。解放初,該市內總計11座清真寺(女寺4座,男寺7座),宣化區清真寺5座。1958年全市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後,張家口市只開放2座清真寺,即新華街寺和土爾溝清真寺。宣化區5座清真寺合併成1座,即後府街中寺。“文革”期間各寺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1980年政府認真落實了宗教政策。先後恢復了橋西區的新華寺,橋東區的土爾溝寺,和宣化區的後府街寺,本著因陋就簡,分期修復的精神,經過3年施工,共用款12.22萬元。截至目前,寺容和規模均已恢復原貌,滿足了回族民眾宗教活動的需要。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張家口新華街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張家口市新華街
郵編:075000

簡介

新華街清真寺;位於下堡(堡子里)新華街。寺建於清同治二年,高目為寧夏及由陝甘逃難而來的5O戶回民,他們多經營駱駝生意,家家養駝,進行長途運輸。清真寺占地為3.5畝,有房57間。該坊稱“寧夏坊上”,又稱“駝坊”。其“高目”多馬、王、丁、杜等姓。張家口市在解放前人口無精確統計,估計晚清時期張:宣兩地回族約為2O0戶左右(15O0人),解放前達4O0—500戶(5000人),分別聚居於幾個清真寺的周圍,職業為:外蒙經商及長途販運。康熙初年,張家口回族就開始有了旅蒙商人,清末發展到了頂峰。周民主要靠駱駝隊販運茶、糖、布匹、綢緞等生活日用品到蒙古,然後買回牛、羊、馬及畜產品。例如張市上堡梁姓由陝西渭南梁家坡逃難到張,由小生意發展到買駱駝,跑運輸,慢慢發展到擁有840多峰駱駝。以後又在新市賣牛羊肉,店鋪字號“廣聚金”;先後發展成八大戶。還有“馬行生意”,即開馬店,搞長途押運;將大批蒙古馬代客押運到漢口南京等地。解放後張市尚有押運隊的組織(主要是回民)。另外當時鐵路、公路未通,利用駱駝、牛馬車在內地、大西北,搞長途販運也是回族民眾拿手生意。據新華街一些老人回憶:當時張家口的駱駝隊的行程可西達蘭州、張掖、酒泉直至新疆古城子。牛羊肉行。
回民善營屠宰業,他們由口外(壩上)買來牛,經過餵養肥壯後再屠宰,資本較為雄厚的有丁、王、肖、玉、費等姓。回民從事糕點食品也是有名的。老字號有“玉隆厚”、“魁元公”,宣化有“萬順長”、“永盛元”,品種繁多,製作精細,美味可口。至今仍屬首屈一指,受到人民大眾的稱讚與歡迎。從事小食品商業。
解放前,回族人民受著歷代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經濟上貧困,文化落後,除經營以上較大宗商業外,更多的回民都推車、挑擔、上街擺攤設點,從事叫賣燒餅、棗糕、牛羊下水(雜碎)及包子、涼粉等小食品商業。新華街何家四兄弟夏天賣涼糕、涼粉,冬天賣煮大豆、豆面糕、愛窩窩。作工精細,味美、價廉,別具風格。皮革、鞍韂蒙靴、製革業。
張市回族有許多作坊製造蒙古民族常用的生活與生產用品,有馬具鞍韂,蒙靴,及車馬挽具,“香牛皮”,及各種皮革製品等。高超的技藝,精工的製品,遠銷蒙古各地。解放後,回族人民不僅獲得了政治上的平等,經濟、文化、教育也有了很大發展。生活有了顯著的提高。解放前靠經營小商小販維持生活的回族民眾的子孫後代,有些已成為機關、企業、廠礦、學校等各行各業的職工、教師。
現在張市回族人口較解放前大有發展,據1982年人口普查統計:全市回族人口為17764人,占全市人口的1.93%。其中市區(三個區)回族人口為1.2萬人,宣化區為0.5萬人,下花園區(工礦區)30O餘人,龐家堡區(工礦區)3O0餘人。解放初、市內總計11座清真寺(女寺4座,男寺7座),宣化區清真寺5座。1958年全市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後,張市,只開放2座清真寺,即新華街寺和土爾溝清真寺。宣化區5座清真寺合併成1座,即後府街中寺。“文革”期間各寺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198O年政府認真落實了宗教政策。先後恢復了橋西區的新華寺,橋東區的土爾溝寺,和宣化區的後府街寺,本著因陋就簡,分期修復的精神,經過3年施工,共用款12.22萬元。截至目前,寺容和規模均已恢復原貌,滿足了回族民眾宗教活動的需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