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奎良集——沉思·求索

張奎良集——沉思·求索

《張奎良集——沉思·求索》是現代張奎良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內容簡介

該書為哲學論文集。共收入論文三十篇。書中探討馬克思主義早期哲學的評價問題,馬克思社會形態學說的形成問題,社會機制的自我調節功能問題,存在概念及其認識論意義問題,學術評價的政治意識和政治心理問題,以及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等一系列問題。

作為作者在求索中沉思的結晶,該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作者認為,哲學應該成為人的學說,成為關於人作為主體自身的學說,關於人的理想、地位、價值、尊嚴、幸福和發展以及人的認識和實踐規律的科學。作者指出,馬克思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人的學說的理論化、系統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具有特色並有決定意義的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上就是以人的解放和發展為核心的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人的學說既包含於他早期著作中,也體現於中期著作對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的解剖上。所以,研究人和社會發展是該書的重點和主題。

(二)、作者指出,民族振興要伴之以哲學振興,哲學振興的出路則是進行哲學改革。哲學應該為改革吶喊,成為改革強大的理論工具。因為改革關係到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命運,個人的進取,而且哲學也只有在與改革的聯繫中才能獲得發展,顯示出自己強大的功用和效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刻總結了國際國內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幾十年探索、付出了巨大代價換來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遇到新問題的科學回答,也為哲學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天地。。 ’

(三)、著重探討論述了人的價值尺度、人性及其與人的本質的區別。作者指出,人的價值尺度是一個歷史範疇,在階級社會中,不存在適合一切階級的統一尺度。歷史上任何一種價值尺度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差別,反映了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講,只有勞動才能成為人的價值尺度。關於人性,作者認為,可以把它定義為人的自我肯定。人性結構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人的天性,由遺傳因素得來,是人的自然屬性;二是勞動和社會性,是人自我肯定的根據,是人與動物根本區別的特徵;三是人的心理方面和意識方面一系列優秀品格和高尚情操。關於人性和人的本質的區別,作者指出,人的本質是不變的,具有某種絕對性。人性的概念則是在本質確定的前提下,表明人的思想、欲望,感情和意志等方面的特性。它為社會生活所決定又隨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而發展,因而不具有絕對的性質。

(四>、近十幾年來,我國哲學的發展也經歷了一段矛盾、曲折和坎坷以至於蓬勃發展的過程。該書中的論文均成於這個時期,它從一個側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段歷程。它啟示人們:開拓哲學發展的新局面,既要紮根實踐,又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出版信息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32.3萬字,責任編輯:張文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