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維[明朝進士,通政司觀政]

張天維[明朝進士,通政司觀政]

張天維(1593~1655年),原名飛夢、應夢,字中賁,號鵬海,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生於福建漳州府雲霄鎮莆美堡,祖父張問明(文明)任廣東孝豐縣令,父親張斐任南直隸廬州府舒城(今安徽)縣令,俱以學行稱於世。張天維拜黃道周為師,天啟元年(1621年)中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會試,以詩經中式第七十三名、廷試劉同升榜第二甲十五名登進士,初授通政司觀政,歷官山西澤州、河北滄州和贛州知府。

人物簡介

張天維(1593~1655年),原名飛夢、應夢,字中賁,號鵬海,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生於福建漳州府雲霄鎮莆美堡一個官宦世家,祖父張問明(文明)任廣東孝豐縣令,父親張斐任南直隸廬州府舒城(今安徽)縣令,俱以學行稱於世。張天維弱冠之年拜黃道周為師,研讀四經,天啟元年(1621年)中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會試,以詩經中式第七十三名、廷試劉同升榜第二甲十五名賜進士出身,初授通政司觀政,歷官山西澤州、河北滄州和贛州知府。

人物生平

崇禎十一年,張天維從通政司實習政事後就任山西澤州知府。任上居身端正,立政寬厚,選士擇優,屢有惠民德政;次年秋闈所選4人,有3人高中進士,其文章與德行也成為引領當時的楷模。

張天維[明朝進士,通政司觀政] 張天維[明朝進士,通政司觀政]

崇禎十三年冬,張天維調任河北知滄州。越春逢大旱蝗災,赤地數千里,百姓流離失所,許多人縊死於田間。時河間府戶吏前來提糧,責斥其緩收租稅,催科不力。張天維毫不屈服地說:“年荒若此,民間父子相食,卑職不惜一官以全萬民。”但持久的旱災使他捐出私有財物,並請富民鹽商籌立數家糶戶,從登萊等地載米前來自主貿易,以平抑米價,一州賴以全活。同時,他不勞民力,改土牆為磚石修城固池,將滄州建成巍然金湯的孔道雄鎮。數月後,河間有駙馬右廠衛人盤剝凌辱州民。他執法不聽,被附馬府羅織誣陷罪名,遭朝廷革去官職,攜帶家眷乘坐糧船抵浙空手而歸。棄官回籍後,他對黨朋亂綱的官場已喪失信心,從此看破世俗紅塵,而飄然就道。

崇禎十六年,張天維51歲,老師黃道周書贈一幅絹質楷書中堂為其賀壽,並在莆美南山寺題寫摩崖石刻“白雲古道”。

崇禎十七年,張天維被朝廷重新啟用,任江西贛州知府,但因明末闖王李自成之禍未能赴任。在江河日下之際,他報國思君心切,遂與南山寺住持心在和尚在大雄寶殿佛龕懸掛一方環飾雲龍圖案的木雕豎匾,上題金字“皇帝萬歲萬萬歲”,以君臣之禮祈祝大明帝業復興,江山萬年永固。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訊息傳至閩南,民眾一片譁然。八月初五,張天維長兄歲貢張君鰲(字載輝,號光雲)去世。他根據其遺囑,立墓碑“識我處”,以堅守先朝正朔的信念。九月二十一日,他再遇母親吳氏去世,依例在家守孝讀禮,而哀毀骨立。

崇禎帝死,大明江山殆亡,在家中守孝的張天維已然成前朝遺臣,但心繫桑梓之念卻依然固我。在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下,張天維為確保東南沿海閩粵咽喉雲霄鎮物流通暢,諭曉鄰近頒行保約,聯村防守雲霄、莆美犄角兩城,使數百里少受寇患盪洗,使相望三縣各寨保出入相友,賴以無虞,鄉紳庶士為他立石誦德;他還與庠生方家正、贈鎮江府通判吳山出資興建貓獅橋。此時,年屆60歲的黃道周仍廬墓於北山,漳浦諸弟子為他請構北山講舍明誠堂落成後,張天維、林翰沖等門人“共升斯堂仰受傳習”。

1644年,魯王朱由崧被擁立於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權,以馬士英為首輔,推黃道周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並冊封福建總兵官、署都督同知鄭芝龍為南安伯、福建總鎮,負責抗清軍務。

張天維[明朝進士,通政司觀政] 張天維[明朝進士,通政司觀政]

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清軍攻克南京,弘光政權覆滅。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奉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號隆武,封南安侯鄭芝龍負責軍務,封黃道周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部尚書等。黃道周毅然受命於危難,不顧一切地扛起積弊深重的南明,但因兵權落入鄭芝龍手中,只得利用門人自請募兵籌糧。當時丁憂在家的張天維積極協助黃道周募兵,募的家鄉莆美張氏子弟八十八人隨黃道周北上抗清,張天維則因丁憂並籌措父母合葬事宜,未隨黃道周帶兵出征。

順治二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黃道周率眾出仙霞關抗擊清兵三路皆敗;十二月初六,率隊進發婺源,被徽州守將張天祿俘獲。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初五,在江寧東華門就義。恩師黃道周就義的訊息傳至雲霄,張天維朝北長跪,痛哭數日。

順治七年(1650年)四月七日,張天維偕鄴山弟子崇祀黃道周於漳州鄴山講堂三近堂。在他的發起下,黃道周長子麑與其門客趙之璧北上迎回乃父魂骸,歸葬於漳浦北山。同年十一月,南明鄭成功攻陷莆美城,清參將包泰興自縊身亡。明朝滅亡,親人離世,恩師就義等等使張天維對世事心灰意冷,決定“晚歲歸田,放懷詩酒,心在高僧,結空門友”。

順治九年(1652年)初,張天維以雲霄鎮寇擾舉家遷居漳州。初寓漳州城,就遇鄭成功圍城之厄。他典衣鬻產,餉撫將士固守城池長達七個月。直到十月,清將金礪率師於古縣大破鄭軍,才得以解圍,直至清將金礪率師解圍,海澄、南靖、漳浦諸縣悉定,已然心力交瘁。順治十一年,張天維與原寧波知府、河南副使張士良一同赴詔安官陂,為萬五道宗慶賀長林寺開光。

順治十二年(1655年),張天維勞累成疾,病中喚來諸子侄受戒並立下遺囑:“吾安吾素不足恤也,傳家唯一經耳。惟德惟禮,可以持身,可以涉亂,爾曹勉之!”希望他們持戒念經、德禮持身,旋跏趺而逝,享年63歲,謚曰默。葬於今雲陵開發區馬山村,穴名“姑鮐出穴”。

張天維的仕宦政聲,有其裔侄孫、清末貢生張存誠為其故居廳堂《壽像》配題楹聯,作出了中肯評語。他贊道:“惠澤政聲追龔渤海,烏紗紫綬是魯靈光”,生動而貼切!

張天維故宅

張天維宅始建於明代中後期,重修於清代末期。這座古宅具有鮮明的明代閩南古建築風格,主體建築保存較完整,而且規模宏大,在雲霄乃至周邊地區並不多見。

張天維古宅坐落在莆美古城堡內,占地超過1000平方米,由大小10多間厝組成,屬於雲霄縣新發現的明代古宅。古宅坐西向東,屬於庭院式建築,由廳堂、二側室、天井、耳室等組成,呈傳統閩南民居“一廳二房三伸手”格局。古宅主體建築梁架採用穿斗抬梁式,其屋頂由硬山燕脊頂構成,牆體主要由三合土夯築或青磚砌成,建築面積約240平方米,是典型的閩南古建築。古宅主堂屬於面闊三間的明堂式,進深三間;明間的廳堂與次間的側室均以木屏為牆,廳堂設木屏案桌龕台供祖宗牌位,作祖廳使用;廳堂與側室均開設三扇門,連通前廊,公共廊道鋪設青磚,屋檐由木柱支撐;走廊兩側耳門連線莆美古堡巷道,廳堂大門前的台階由巨型條石鋪砌,拾階直通天井條石御道。庭院兩側為兩耳室,耳室的牆體半土半木,耳室的門與廊道相通,廳堂對面為一三山式向內單坡頂門樓。古宅大門前均建有照壁和旗牌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