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色

張大色

張大色,藝術家,覺醒藝術生命體系創始人。1984年生於北京,2007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專業。之後成為個人畫家,從事當代藝術創作。“覺醒·藝術”理念的倡導者。

人物介紹

覺醒藝術課程 覺醒藝術課程
覺醒藝術課程 覺醒藝術課程

張大色,1984年生於北京,現為個人畫家,教師。主要從事當代藝術創作。國中時開始專業學習繪畫,後考入

張大色 張大色
張大色 張大色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於2014年創建《覺醒·藝術》公眾微信平台,成為《覺醒·藝術》理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

從藝經歷

覺醒藝術 覺醒藝術

張大色從小就對畫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國中時開始了較為專業的學習。到了高中,不滿足於現有的寫生環境,開始赴藏採風,在14年間,共赴藏採風30餘 次。藏地特有的人文風貌和宗教傳統慢慢為他接通了藝術靈感的脈搏, 仿佛第一次從夢中醒來,14年後,再次拿起畫筆,融化出的是他多年身心之旅中對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生命的內在聯繫的體悟,在覺知到自己在藝術創作中主體的真正價值後。提出“覺醒·藝術”觀念,並將其運用於自身的作品實踐之中,構建出“覺醒·藝術”的創作理念。

展覽經歷

《無境之境》── 張大色當代藝術作品展 2015年 澳門教科文中心

《大圓滿——生活中的覺醒藝術》2015年 ON畫廊

覺醒·藝術

語錄

誤讀,從我們每天睜眼開始

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和這個世界共處,卻很難見到世界本來的樣子。因為我們見到的世界是被錯覺處理過的,如同戴上有色眼鏡看世界,有色眼鏡戴得久了,就會更加確定這個錯覺是真實的,從此衍生更多的判斷。

回到本來的世界

愛與恨,是與非,拒絕與追隨,期待與恐懼,失望與希望,喜歡的與排斥的,對你有利的和對你有害的。當我們給世界貼上種種經驗的標籤,種種的煩惱也由此而生,於是我們陷入二元對立的分裂狀態,離世界本來的樣子越來越遠。

我於是閉上眼,在這個抽離於眼睛和世界二元對立的瞬間,寫生當下所見到的圖像。也許在外境和內心之間,在念頭和念頭之間,就隱藏著世界的真相。

藝術特色

張大色:大色無色

張大色原來的工作室位於藝術家聚集的北皋村,2014年10月因為拆遷,他在北京郊區的孫河找到了一個空間。2015年初去見他,計程車司機與他通了好幾個電話,我們才在順黃高速出口處的一個院子裡找到了工作室的位置。知道藝術家張大色仙風道骨,見到本人,還是眼前一亮:長發有髯,混著屋裡檀香的瀰漫,宜人氛圍油然而生。

並不能將張大色歸類為傳統意義的職業藝術家,藝術只是他通達心中宏大價值的一個通道。他說:“就像,茶就是茶,如果過分放大它,就成了一種障礙。去掉標籤,回到它本來的樣子。”

粗略地瀏覽張大色的作品,灰濛濛的一片一片,看不出樣子,像極了2014年藝術市場受到追捧的抽象藝術板塊的作品。畫面上細密地重複著點、點、點、點,稀薄的顏料透出底層的顏色。細看這些瑣碎的筆觸,其走向、其間距、其力道,細緻工整且平和安寧,整體的灰調子中又透露出無限的層次,引發人的遐想。畫面中時不時隱約浮現的光斑似乎在訴說著什麼,但是那種渾厚甚至是混沌的“隱約”當中蘊含了太多,無法澄清,又似曾相識。似乎是記憶中的某一個盲點試圖掙脫遺忘的牢籠,卻又受制於太多的牽絆。一種根植於心靈深處的自由向外掙扎,呼之欲出,卻又無可名狀。

就在這種情緒糾結之際,張大色把我叫到身旁,指著探燈的方向說:“我給你點提示,看這裡。”看,“然後閉上眼睛。”於是眼裡就有了光。

這時,隨著眼睛的放鬆,瞳孔不再忙於調節大小,眼球的用力似乎集中到了後方。而眼前呈現的,正是張大色作品的樣子——他描繪的就是這閉眼瞬間的幻象。

看到張大色作品時的感受,那種光斑的涌動似乎在迫切地掙扎,卻又混沌難辨。這正是這個時代下的癥結所在。繁複的日常已然迷惑了我們的心靈,在不斷追求高清、大屏的同時,對生命本身的訴求卻越來越模糊。似光斑的涌動,仍有留存的惻隱之心,還在以最後的能量呼喚著人類的覺醒。

越是困擾,就越要表達,越是表達,才越有個性。張大色不說教,他要的不是禪宗的棒喝而明,以致醍醐灌頂。那種溫潤謙和,徐徐道來,才是他通過作品來告知觀眾的方式。張大色借用了一句時髦的話:“我不想做愉悅視網膜的作品,而是以某種日常的當下體驗,提供給觀者一種覺醒的可能。”

寫生

也許無法將張大色的作品定義為傳統的抽象藝術,因為在他的創作當中,觀念的表達更為嚴肅。有批評家指出,張大色的繪畫是一種“閉眼的真實”。那么這種閉眼的真實當中,便呈現了一個非常複雜的邏輯悖論。

首先,藝術發展史是一部圖像史。當人們在圍繞著“所見”而創造、而感受、而抒發和表達的時候,作品以或主觀或客觀的圖像呈現。所以在19世紀中葉攝影術發明以後,繪畫是否終結的問題成為一個學術話題。繪畫從描繪客觀轉向至主觀表達。而哲學領域的符號學轉向,同樣可以解釋視覺藝術中的一切客觀存在,進而進入精神層面的分析。張大色的作品就有趣在它騎駕在主觀和客觀二元之間,似乎是另一個維度。這種中間的狀態似乎無法完全歸類為主觀或者客觀,於是這些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失效的。

“閉眼”的“寫生”,是寫物,還是寫心?

張大色突出觀念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將繪畫技巧放到最低。細看他的作品,這裡沒有揮灑的筆觸,沒有炫技的表演,只有耐心精緻的重複,猶如一種修行,尋找打通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通道。

何以至此?

談及從藝經歷,張大色打開了話匣子。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油畫系的他,有著與其他藝術家不太相同的經歷。

“給一個人影響最深的,不一定是大學老師。對我來說,國中有一個老師給我的影響最大。”他說,這個人就是今天重要的當代藝術實踐者宋冬。今天的張大色仍然記得國中的美術課上,宋老師走進教室的場景:“同學們,把書合上,我們開始上課了。”國中時候的張大色正因為宋冬的影響,在那個年紀就看到了大師作品,看到了國外當代藝術的發展,他幼小的心靈里便種下了要從事藝術創作的種子。

大學的張大色讀的是油畫系,用裝置來表達自己,成了他大學創作的主要方式,而隨著閱歷的增加和對世界認知的不斷更新,張大色逐漸廓清了藝術在自己心目中的輪廓。他開始安靜地坐下來,一筆一筆安靜地重複,在重複中重新感受這個世界。

2011年,他開始創作《無境之境》系列作品。對光的余相,其實是每個人的經驗,但是這種圖像卻少有人用繪畫重現。用最基本的表現手法重現這種介於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圖像,像是向人們展示一個新次元的世界,這種真實並非可以重複演算,它虛幻,卻也確確實實地根植於你我的身體之中。於是他安靜地坐下來,不間斷地點點,用以向人們告知這樣一個世界。

 

閉眼·陽光-2011 閉眼·陽光-2011
《閉眼寫真》-2011 《閉眼寫真》-2011
《無境之境》-2014 《無境之境》-2014
《閉眼寫真》-2012 《閉眼寫真》-201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