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勛

張士勛

張士勛,男,漢族,上海人,1936年4月出生,民盟成員,大學畢業。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廣州市政協常委。改革開放時期,任華南工學院機械系副教授,原廣州大學校長、教授,民盟廣州市委副主委,民盟廣東省委常委,第七屆、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張士勛 張士勛

曾任華南理工大學教研室主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廣州市委員會副主委廣州市科協常委,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顧問。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主要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數學與科研工程,先後發表論文20多篇,獲多項優秀教學成果獎和數學改革成果獎。任廣州大學校長後,積極開展教育改革,揮索建立具有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體系,積極開展地合作與交流,引進和實施多項志意利、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合作與交流項目,對促進廣州大學的發展與建設做出了積願望的貢獻著有《滴注式可控氣象滲碳》、《熱處理化學》、《以實踐性懷教學改革為中心建立職業大學的教學體系》獲1989年國家教委頒發的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NB對液態激冷Fe7018mo2Bqsi合金組織及性能的影響》、《地方高校並展對升合作辦學的相關問題及其對等》等著作。

人物事跡

張士勛 張士勛

張士勛從原蘇聯學成歸來後,分配到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任教,先後擔任機械二系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教研組副主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室研究員(兼職)。1980年6月至1982年12月,被教育部選派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金屬材料與科學系當訪問學者。回國歸校後,他在華工大力呼籲實行“學分制”,並帶頭進行研究,為學分制的試行做了大量工作。1983年,他在所在的機械二系首次採用外語原版教材進行專業課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獲得了學院教學優秀成果獎。與此同時,他積極進行材料科學及金屬防腐方面的科研攻關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他主持的“滴注式可控氣氛滲碳”項目科研成果,被國家機械工業部定為推廣使用項目,並獲得顯著效益,該成果還獲得了廣東省科學大會獎。1985年,他被評為華南工學院優秀教師。為了把這所學校辦好,為廣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多培養人才。1985年,廣州市委、市政府大膽進行人事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社會公開選拔原廣州大學校長,具有豐富高等教育經驗和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張士勛脫穎而出,成為了首位經民主推薦、考核測評、破格聘任的原廣州大學校長。

張士勛兼任原廣州大學校長一職後,銳意改革,積極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1987年,他率先在原廣州大學實施以“學分制”為基礎的學籍管理制度(先試行後正式實施),開了全省高校這方面改革的先河,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以實踐性教學改革為中心,建立職業大學教學體系”項目,也是他對原廣州大學實施教育改革進行總結後取得的成果,1989年該項目獲得了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國家一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在推進學校教育和管理改革的同時,張士勛從經濟、教育、人才必須與國際接軌的高度,積極推進原廣州大學的國際合作,促成和組織實施了多項重要國際合作項目。其中,與義大利院校合作協會的合作,由意方出資400萬美元,由原廣州大學負責組織人力實施,成功地創辦了當時全國高等院校第一個“維修工程學部”和“維修工程學”學科,為國家培養出了首批維修工程學科的人才。此外,他還促成了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合作,開辦了“國際會計”碩士課程,獲得了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學位委員會的批准,是國家教委制訂國際合作學位課程審批制度後第一個被正式批准的項目,填補了廣州地區高校的空白,被省外辦譽為“教育國際合作項目”的範例。

張士勛離開原廣州大學校長崗位退休後,於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受聘擔任廣東培正學院(民辦私立)的院長。期間,他團結在校全體員工,在董事會的領導下,努力加強院內各項硬體建設,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使學院於2004年12月順利通過了國家教育部委派的院校設定委員會專家組的評審,被授予可以開展本科教育的資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