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1968年,畢業於上海商業攝影專科學校,開始從事攝影工作;
1985年,創建上海三維套用攝影技術研究所;
1996年,使用並倡導數碼拍攝;
1999-2001年,連續三屆獲全國十佳廣告攝影師稱號;
2000年,獲全國廣告攝影大賽全場最佳攝影獎,獲金像獎提名;
2004年,獲全國廣告攝影大賽金像獎;
2002年,任全國廣告攝影大賽委員會評審;
2003年,任上海第十屆廣告節評審;
2004年,任上海第十一屆廣告節評審;
2005年,任上海第十二屆廣告節評審,出任愛普生形象大使。
人物事跡
自1990年與上海大眾合作後,張善夫對上海大眾的產品,從桑塔納、桑塔納2000、帕薩特、波羅(Polo)、高爾(GOL),都非常熟悉,從整車到部件,從南海之濱到北國雪原,他拍的各種條件下上海大眾汽車的照片超過10萬張,成為中國拍攝上海大眾汽車最具聲望的攝影家。有時候,“聲望”可以帶來某些優勢,但更多時候意味著挑戰。出於市場策略的考慮,上海大眾不是單一地和某家國際4A廣告公司合作,而是每過幾年就更換一次廣告公司,新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常常會有自己用慣的攝影師,上海大眾的解決辦法是組織攝影師“比稿”。從1990年後,張善夫已經比了16年,台灣、香港的同行來過,荷蘭、澳大利亞等國的攝影師也來過,日本攝影師來得最多。
1992年,上海大眾需要一幅汽車儀錶板的照片。負責廣告的德方主管首先選擇了一位外國攝影師。該攝影師在拍攝時要求:必須把車頂鋸掉,才能拍攝儀錶板。經過請示,樣品車的車頂被忍痛鋸掉,但拍出來的照片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張善夫被請到拍攝現場。他發現難度不在於選擇機位,而在於車內空間狹小,布光非常困難:固定的影室燈沒法布置,閃光燈的效果又太硬,張善夫想到了手工布光,這是他在國營照相館裡練出來的功夫。他在車頂加了反光板,側面用了弱光,拍攝的主光源就是一個手電筒。拍攝時,張善夫讓助手來按快門,他自己拿著手電筒在儀錶板上來回地掃,曝光時間3分鐘。拍完後馬上沖洗,光的效果很理想,但照片卻有點虛。想來想去,他明白了:所用的大三角架沒問題,原因在於拍攝現場外面就是街道,車來車往引起了震動,所以照片有點虛。最後張善夫決定在夜深車少時重拍,還是手工布光,他安排助手在外邊看著車輛,在沒有車輛經過的時候按下快門,結果一次成功。該幅用手電筒掃出來的照片讓負責廣告的德方主管大為驚奇。不過這次拍攝經歷也給張老師此後的工作帶來了難度:再拍車的內飾或部件時,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德國人都不肯再把車頂鋸掉。碰到最困難的情況時,張善夫領著助手一段段地拍,然後用數字手段拼接起來。
2002年2秋天,上海大眾急需一組帕薩特轎車在風雨中行駛的照片。德方廣告主管高度重視這組作品,專門從澳大利亞請來了一位拍汽車的名家。為了拿到這個大單子,這位名家又帶來了自己的美國老師。雖然這位名家對將要拍攝的帕薩特就像他對上海這座城市一樣所知極少,但卻牛氣沖天,一直在向德國人誇耀自己的技術水平多高,名氣多大,器材又多么先進。那位名家手裡揮動著的是一台富士數位相機。拍攝場面更是被那位名家弄得十分複雜:場地被整個圍起來,發電車伺候,灑水車準備,40多名工作人員被呼來喝去。張善夫發現這位名家在猛搭台面的同時,卻犯了一個近乎常識性的錯誤:在帕薩特的後面布置了一塊白布做背景,而灑水車噴出的雨點也是白色的,風雨的效果出不來。作為參謀,張善夫及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德方主管對這位名家十分迷信,堅持讓他試試。拍攝開始了,兩台灑水車噴水,40多人伺候,幹了3個小時,照片拍了一張又一張,德方主管的臉色卻越來越難看。光線最好的黃昏早已過去,時間接近晚上10點,看著這位招數和脾氣同時見底的澳大利亞名家,德方主管把目光投向張善夫。張善夫並不是意氣用事的人,但這位名家對中國人的態度,使張善夫決定給他一個教訓。張善夫果斷地撤掉用作帕薩特背景的白布,調整燈位,命令灑水車做好準備,還故意讓那位名家看到自己的數位相機,1600萬像素的飛思H20。15分鐘過去,照片出來了:昏黃的風雨中,帕薩特顯得溫馨而堅強。被那位澳大利亞名家折磨了一晚上的德方主管興奮地叫了一聲“OK ” ,但張善夫自己卻還不滿意,他略微調整了燈位重新拍攝。後來的拍攝完全是戲劇性的。在張善夫面前,那位名家變得像學徒一樣謙虛,自己親自搬設備,而張善夫明白,這位名家拍“風雨中的帕薩特”已經砸了鍋,如果後面再拍不好,將拿不到一分錢,這趟中國之行就算是賠定了。外國同行也不容易,所以,在他丟了牛脾氣之後,張善夫對他的拍攝細心指點。
一次,又是拍帕薩特,德方廣告主管專門從日本請了一位著名燈光師,來協助張善夫布光。但面對帕薩特,日本燈光師弄得一頭大汗也沒能搗鼓出理想的光效。德方主管不由得對他的能力打了問號。但張善夫看出來了,其布光確有獨到之處,問題是上海大眾的5款車中,帕薩特最難拍:整個車體圓乎乎的,起伏非常小,布光略高或略低一點點,燈位偏一點點,影調和立體感就沒了。作為攝影師且對燈光素有研究的張善夫已經看出了解決辦法,但單純的燈光師看不出來。張善夫首先要求助手全部退出,只留下日本燈光師和德方主管,然後他自己動手把燈光調低了一點點,照片一拉出來,正是想要的效果。看起來是只動了“一點點”,但這時確如金庸筆下的高手過招,都施展了生平絕藝。而這“一點點”,也絕不僅僅是對光圈快門的理解,其中體現了張善夫從事攝影30餘年所養成的藝術感覺。
中國攝影師(八)
攝影師是使用照相機、感光片、光源和造型技藝在室內外拍攝人像、風景、產品及生產或生活圖像信息的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