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正[採煤專家]

張光正[採煤專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光正,採煤專家。為恢復受戰亂破壞的煤礦生產和改革落後的生產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把落垛式採煤方法改革為長壁採煤方法;在中厚煤層推廣分層採煤法,保證了礦井穩產高產。針對煤層地質特點發展物理探礦,為建設新礦區奠定了基礎;成立凍結施工隊,解決了含水層厚的井筒建設難題,為加快新礦區建設立了功。

人物簡歷

1913-1919年 在山東寧津縣國小學習。

1919-1923年 在河北滄縣中學學習。

1923-1929年 在天津北洋大學學習。

1929-1932年 在熱河北票煤礦公司任副工程師。

1932-1933年 在寧津縣老家養病。

1933-1935年 任河北省豐潤縣立中學教員。

1935-1937年 在開灤趙各莊煤礦任採煤工程師。

1937-1946年 在開灤唐山煤礦任採煤工程師。

1946-1949年 在淮南大通煤礦任礦長兼工程師。

1949-1950年 任淮南局計畫室主任。

1950-1952年 任山東礦務局計畫處處長。

1952-1956年 任山東煤管局副總工程師。

1956-1958年 任棗莊礦務局總工程師。

1958-1963年 任山東煤管局總工程師,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1964-1970年 任華東煤炭工業公司總工程師。

1970-1972年 在棗莊礦務局農場,新汶礦務局更新廠勞動。

1972-1975年 任新汶礦務局基建處工程師。

1975-1984年 任兗州煤炭建設指揮部顧問,兗州礦務局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1985年1月 離休。

1990年1月26日 病逝。

生平經歷

張光正,生於山東省寧津縣張縣莊。父親是個教私塾的先生。他從小受家庭影響要立志成才。中學畢業時立志為中國的煤炭事業出一把力,報考了天津北洋大學採礦科。1929年大學畢業後決心到煤礦第一線,去了北票煤礦。到煤礦後致力於煤炭技術的研究,積勞成疾,染上重病。1932年12月回老家寧津縣養病。1933年8月病逾,在他人引薦下到河北豐潤縣立中學當了教員。一年半的教學生涯,深感所學專業無用武之地,一心想回煤礦出力。1935年去了開灤局趙各莊和唐山礦,一乾就是11年。1946年5月,他應淮南煤礦局局長王德滋邀請,到淮南大通礦當礦長兼工程師,從日本侵略軍手中把遭到嚴重破壞的大通煤礦接過來,用了半年的時間,到年底日產量達到2000多噸,超過了原有生產水平。

1948年冬,淮海戰役正處在緊張階段,淮南處於動盪局面,局、礦多數幹部離礦出走,而張光正決定不離礦,組織員工成立了護礦隊,並積極與共產黨地下組織聯繫。護礦隊保護了礦場和職工住宅的安全,對解放大通煤礦起了很大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張光正調山東礦務局,先後任計畫處處長、煤管局副總工程師,此期間他一是抓恢復礦井生產,二是抓採煤方法改革,先後恢復了淄博的石谷,新汶的禹村、華豐,棗莊的東井,總生產能力100餘萬噸。改革山東煤礦採煤方法,把過去落後的落垛方法改為先進的長壁採煤法,完成了採煤方法的第一次改革。後期又重點抓了新汶局良莊礦等新礦井建設。

1956年,張光正調棗莊礦務局任總工程師,在陶莊礦中厚煤層推廣了分層採煤法,保證了礦井的穩產高產。1958年他調回山東煤炭工業管理局任總工程師,後任副局長兼總工程師。此間,全面負責山東省煤炭技術工作,為加快礦井建設速度作出了貢獻。一是針對山東省新煤田埋藏深,含水層多的特點,大力發展物理探礦新技術和水文地質工作,成立了物探大隊,加快了勘探進程;二是採用凍結法建井新技術,加快了新井建設,縮短了建井周期。

1964年,張光正調華東煤炭工業公司任總工程師。此間曾在柴里煤礦進行水文試驗,通過試驗確定了隔水係數,提出了該礦井與微山湖水無水力聯繫的論斷,為柴里煤礦擴大生產提供了理論根據。

“文化大革命”期間,張光正曾受到衝擊參加過勞動改造,後在新汶礦務局基建處任工程師。1975年調兗州煤炭建設指揮部,擔任技術顧問,此時他已年過古稀。兗州礦務局成立後,任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他著眼於煤炭事業的前景,致力於信息科學,積極建議並帶領舉辦電子計算機學習班,對工程技術人員學習新技術起了推動作用。

張光正除歷任上述職務外,1954~1959年為山東省政協委員;1956年山東省人大代表;1959年山東省人大委員;1959年山東省科協常委。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人物成就

組織護礦大隊

1948年冬,舜耕山南股土匪、國民黨散兵游勇、當地土頑等不斷騷擾淮南煤礦,煤礦職工民不聊生。淮南局局礦負責人有的逃往南京、上海,大通礦幹部、職員處於混亂局面,有的想出走,有的想回老家。面對這種情況張光正憂心忡忡,是留下還是出走?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終於決定留下來,決心保護煤礦不受損害,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胡師童副局長和李棲鳳副礦長。他們都贊同。在他的支持下,成立了大通礦職工護礦隊。通過對淮南路礦警察總所駐大通礦隊長劉少江做工作,警察隊發給了一些槍枝,這樣,由幹部、礦警隊、工人千餘人組成的護礦隊成立了,張光正任隊長。護礦隊多次抵抗了土匪、國民黨散兵、當地土頑的威脅,對保護礦場和職工住宅安全起了很大作用。當時他考慮,必須找到共產黨的領導,一則讓黨了解護礦情況,二則及時向黨請示報告,以得到共產黨的支持和幫助。1949年1月8日,他特派本礦副礦長路景才(工程師)去淮北與共產黨組織聯繫,匯報他們的想法及護礦活動。取得聯繫後,蚌埠地委副書記劉崇光派六分區情報總站站長王釗隨路景才到了大通礦,在大通礦招待所住了7天。王釗同志到礦後,一面宣傳共產黨的政策,一面說服留礦的職員,保護礦場迎接解放。1949年1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分區二團解放大通礦,通過護礦隊的內應配合,大通煤礦完好無損地回到人民手中。

改革生產技術

20世紀50和60年代,是張光正為煤炭事業作出貢獻的年代。50年代,由於多數煤礦受到戰爭年代不同程度的破壞,恢復生產是當務之急。當時煤礦生產技術落後,國家急需煤炭,改革生產技術,提高生產能力是當時的關鍵問題。50年代,他致力於煤礦的生產建設與技術改革:一是在煤炭部蘇聯專家組的幫助下,建立了山東省煤炭生產建設計畫的編制、審查方法和體系。二是對山東煤礦開採方法進行改革,把落垛式採煤方法改革為長壁採煤法。三是革新設備恢復生產。當時在技術上較大的困難是國家不能供應大型吊泵,只能組裝各種型號的臥泵在吊盤上排水,他在棗莊東大井進行試驗,並推廣全省。四是在新汶良莊礦試驗注水泥漿過石門的方法,解放了含水石灰岩限制的可采儲量,擴大了可采儲量。五是在陶莊煤礦中厚煤層推廣了分層採煤法,保證了礦井的穩產高產。

60年代,他為山東新礦區的勘探和新礦井的建設付出了心血。為了加快礦井建設速度,加快和提高煤田地質勘探工作的科學技術水平,針對山東省新煤田埋藏深、含水層多的特點,大力發展物理探礦新技術和水文地質工作,成立了物探大隊,組成了水文地質大隊,對新發現的肥城、兗州、滕縣三大煤田進行物探,提出了地質報告和水文專題報告。採用建井新技術,在國家沒有專款、沒有設備供應的情況下,自力更生成立凍結施工隊,採用凍結新技術完成了井筒建設任務,解決了在含水層厚,難以施工條件下的建井問題。擴大了建設規模,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山東省新建及恢復礦井生產能力增加500萬t/a,開闢了肥城、官橋、萊蕪、滕縣四個新區,完成了新汶協莊年產120萬t大型礦井的建設,山東最大煤炭基地——兗州礦區開始開發建設。

忍辱負重報國

張光正出身地主家庭,又是一個國民黨統治時期工作多年的舊知識分子,“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很大衝擊,發配到棗莊農場、新汶更新廠等地勞動改造,他在勞動改造期間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技術工作,積極向有關部門提技術改進意見。

“文化大革命”後,雖年事已高,但他不計“文化大革命”中的個人榮辱,仍熱情飽滿地服從組織安排來到兗州礦務局參加煤炭生產建設,無怨無悔地工作,為兗州礦區建設提供了技術,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