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修林[當代文學理論家]

張修林[當代文學理論家]
張修林[當代文學理論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修林,當代著名詩人、文學理論家、評論家、文化學者,研究涉及文學、文化、哲學、歷史等領域。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69年5月生,四川瀘州古藺縣人。國小和國中分別在古藺縣東風國小、新華國小、復陶國小、東新中學就讀,1986年國中畢業後考入成都水力發電學校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1990年7月畢業。

1989年與非非主義主要理論家、詩人藍馬、楊黎、尚仲敏等詩人交往,開始詩歌創作與研究,並發表詩歌、理論評論、雜文等作品。在九十年代初期就被譽為“有作為的中國先鋒詩人、評論家之一”(教授,著名評論家鄒建軍語)。九十年代重要的先鋒詩人、理論評論家。九十年代先鋒詩歌運動最早的倡導者、參與者和見證者之一,對其起過較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1989年至1994年,創立中國中專生詩人協會,創辦或參與創辦《新詩人報》、《捷運》、《詩研究》、《詩歌創作與研究》等多種在中國先鋒詩界有影響的民間報刊。

張修林於1991年在《詩歌:自由的還原和穿越》中率先提出並倡導詩歌評論的“文化學批評”方法,並先後寫下了《指向文化本身》、《作為文化的詩歌》、《文化前提與袁勇“天子”的題材》等詩歌文化屬性相關的理論和評論文本,自1995年起,張修林的理論評論文章著重強調詩歌深刻反應社會現實、人性提升和人的主體解放(尤其是個體)等方面的問題。

1989年至1999年,張修林主要致力於先鋒詩歌創作、先鋒詩歌理論研究和評論,之後中斷寫作,直到2005年起,開始文化、哲學等領域的創作和研究。

主要論著

有自選詩合集《上升》出版(1992年)。

張修林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哲學著作《現實、存在和價值》,詩歌《零度的夏天》、《畫技》、《花鳥》、《最初的玫瑰》、《流落民間的藝術》、《革命和基因》、《狂風發作的季節》、《來自我們的道路》、《在天之鷹》等系列,長篇詩歌理論評論《第四代詩歌:語言就是現實》、《詩歌的語言理論及其方法》、《指向文化本身》、《90年代詩歌的歷史見證和思考》、《1990年,藝術、死亡與現實》、《詩歌:自由的還原和穿越》等,思想性作品《人類的主體覺醒和解放的寫作》、《國家與愛國》、《現實寫作的哲學基礎》、《在繼承“雙傳統”中改造中國文化》、《歷史和歷史學》、《接受和發現》、《權力與價值》、《中國與中庸》、《“莫須有”帝國》、《觀歷史長河論統治》 、《道德及其變異》、《論國家和個人權利》 、《去唐朝做客》等系列。

張修林的作品被選入多種選本。成就及個人傳略被選入《世界名人錄》、《中華百年》(人物篇)、《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跨世紀中華文藝人才大典》、《中國文學藝術家及文房四寶專家大典》等多種大型辭典。現為中國學術論壇等純學術網站學者、《非非評論》副主編,多家大型知名網站專欄作家 、論壇版主。

新聞報導

新聞報導方面,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作家報》、《詩歌報》、《當代詩歌》月刊、《語文報》、《四川文化報》、《四川青年報》、《中專學生報》、《四川工人日報》、《涼山日報》等數十種報刊就曾對張修林的詩歌活動、詩歌創作和出版情況進行過報導。

文藝主張

作為一個文學寫作者,必須要為自己的寫作選擇一個方向,也就是為自己所堅持的思想找到適合於自己思想表達的支點,並由此完成文學前進方向的引領。這種自我表達將不斷的引起關乎文學發展的爭論,並推動文學的進步。在即將過去的二十一世紀前十年里,關於文學的紛爭從未間斷,更為直接和凸顯悲壯色彩的是,文學的紛爭已指涉著對文學存亡的認知。事實上,在這種情態下,對於文學的堅守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經脫離了文學的基本概念的衍化,文學方向差異的論爭,更重要的是在於體現尋找現實真理的態度,也就是說將以文學中的真理訴求來直接地表現社會現時態的存在和發展。文學將更為積極地完成“文以載道”的現實關懷和理想追求化表達,僅此,就注定了要在文學思想中注入社會意識的辨析和確立,也由此將產生一大批立志於此的文學理論家和先言者,無疑,張修林就是一位這樣先言者的文學理論家。

強調文學的“歷史本質”,注重“歷史性”和“當代性”結合, 從而實現歷史感的歸位構成了張修林文學思想書寫的方式和方向,雖然張修林一再地強調了書寫的現寫性,但其理論文本在書寫的導行中強調“文學”對於歷史的完全尊重,“原因其實很簡單。除了受到對於文學而言無從抗拒的各種歷史事件、各種政治因素遏阻外,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文化已經落後得太多,我們的幾代文學英才,補課補得太急促,補得太輕浮。文學,固然應當適當超前,但絕不能不食人間煙火,不能高蹈得過分凌空,它總歸得面向大地和人群,總歸得面向社會發展的實際態勢。不顧及社會的處境,不考慮社會的發展階段,跟在已開發國家屁股後面亦步亦趨,這樣的文學,怎么能持續發展,怎么能深入人心,怎么能融入時代成為促進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文學呢?(《中華民族的文藝復興何時到來?》)”,用理想回補來完成時代的現實性闡釋。

他這裡所體現出的疑問指向被書寫完成和普通闡釋的歷史課本和歷史事件。他所強調歸納的歷史在於還原歷史的真實,在歷史和真實與闡釋之間選擇一種價值需求的顯現。也就是說表達出一種歷史感受,從歷史反芻中顯現出“現實的深度”,並將現實再度的抽取和還原為歷史,反映人類活動在歷史中的精神本質,從這一個角度而言,張修林的文學理論的表達旨在於通過對文學的存在現實的部分呈現,完成對現實表象的本質深入。要求通過文學的精神概括力達到表象與現實的統一,形成社會化存在的概括。實際上也就是將文學的歷史感視做一種方向和行為來指導和恢復對現實的認識,這種文學思想的形成表現了張修林在文學思想哲學化方向上的前進的努力,使文學的思想融入到歷史感的歸位中與社會現實間形成 “隔膜消除”,在歷史感中強化現實的可靠性和藝術性,選擇純客觀的對於現實的還原。

現實涉入不僅體現了一種價值性的文學化批判方式,更體現了一種審美選擇。張修林通過文學理論瓦解了文學的宗教色彩,保證在文學的主題性上完全擯棄虛化式想像和自我逃避,強調更為複雜的現實涉入性。以文學形成對現實的批判和指認,構建價值化的批判方式,這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一種文學實用論和方法論,是一種完全的文化批判性的文本。在張修林來看,這種文本的解讀產生於一種個體自己的審美選擇的大眾化普及,以此在的理性化體現文學的價值意義,從而形成語言對於現實的合法性滲入。他希望文學能給人們提供一個實在的被認知的社會存在和社會現實,讓人們通過文學來更深入的了解社會和現實的發展脈絡。反過來又以這種深入的認識來改造社會,從而對應於現實/社會存在選擇一種合適的架構來改造和確立現實存在,而不是僅僅地局限於在某種想像和象徵中馳騁,在虛指中滿足於阿Q式的自慰和意淫。

張修林在傳統文化的認知判定上強調了兩個傳統的並行式繼承,即指向中華民族自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文化和五四以後形成的汲西文化傳統的並舉和去糟來完成文化的復興。強調在兩個文化傳統中的擇優選取互動豐富文化的內涵,以推動文學的進步和與時俱進。這種理論的提出使中國文化的特殊傳統性和斑駁性得到了確認,使我們在紛爭中能夠清醒的認識到文化所具有中國特色的複雜性。這事實上一方面給予我們一個“西方接受史”的證明,另一方面也使我們進入到對歷史的複製中,對應兩個文化傳統間揉合的創造性價值,而並非一味的“循古”和“媚西”,形成符合於時代發展和全球社會化的內外兼修、內外雜交的文化傳統。見成在一個文化審美層次上形成新的“百花齊放”的獨立的契機和動力的闡釋,以使文學適應現代文明延續發展的需要。

儘管我們可以一再的認為甚至斷言文學的意識形態價值將完全的被取消,但是我們無法否認文學思想的存在必須藉助於其所適應的社會環境和指向所要確立的意識形態,也可以說文學思想必將尋找適合自己的社會環境,形成對社會環境的覆蓋和擬像,以文學的賦值與社會現實形成交換關係,以取得價值的分界和理想社會的定義。張修林的文學理論在這種思想的導引下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後現代主義立場語義場內以文學符號交換社會符號,然後確立可指的境界,他所指向的思想形態賦予社會存在更為豐富和寬廣的精神意義,意在重新召回被隱態化了的社會/政治主題,刺激人們的社會參與意識。這種社會性文學∕文學形態下的社會解讀最終形成的是對社會批評文本有效的呼喚,以文學思想的倡導形成社會的有效性表達和批評,從關注語言本身向更為複雜的社會分析,形成世界認識,這將使張修林以文學思想為理論視野媒介,形成哲學符號的社會化大批評和未來社會價值確立。

作品評價

作品評論方面,1989年,第三代詩歌的最早發起人、代表詩人和評論家尚仲敏撰文評論張修林,說:“我很少看到張修林這種詩人,不經過反覆訓練就能達到語言的高度自由和自覺”、“張修林使用語言就像使用手中的鉛筆刀,熟練而遊刃有餘”;1990年,詩人鄒赴曉在文學雙月刊《中國校園文學》上發表介紹和評論張修林的專題文章《火紅的生命鳥》;1993年,教授、著名評論家鄒建軍在《中國詩人報》稱張修林為“有作為的中國先鋒詩人、評論家之一”,評論家野馬在頗具影響的著名民刊《鋒刃》稱張修林的詩歌是“不愧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詩篇”;1994年至2005年,“地域詩歌”發起人、《獨立》創辦者、頗具影響民間詩歌研究者、詩人發星2001年在有關文章中稱張修林為“在全國有影響的優秀詩人”和“是中國九十年代為數不多的極具才華的民間詩歌理論評論作者之一”,此外,著名詩學理論家、評論家周倫佑,自由思想家、著名評論家楊春光,著名評論家、詩人潘友強和錢剛等很多大家、名家的評論文章都對張修林的作品高度評價;2006年,著名思想家、文化史家、評論家林賢治在其影響廣泛、深遠的長篇評論文章《新詩:喧鬧而空寂的九十年代》(“中國新詩30年成就梳理”系列文章之一,刊載於文學雜誌《西湖》)中,稱張修林是為數不多的出色的詩人之一,是“給我們帶來了安慰,並使現代詩歌的自由精神在後世可能得到賡續”的幾個詩人之一;2007年初,評論家馮楚在《2006年度中國詩歌點評》中說:“(1997年)張修林的九十年代詩歌理論概貌,以及(2006年)進行的整理與重新論述,構造了中國非主流詩歌的存在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