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乾

張作乾

張作乾,浙江省溫嶺市(原溫嶺縣)石粘六份村人。組織學、比較解剖學、胚胎學和神經解剖學家與醫學教育家、教授。我國現代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技術的開拓、普及和奠基人之一。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組織學、胚胎學、神經解剖學和組織化學的科研教學人才,為發展和提高祖國的基礎醫學水平做出了卓越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作乾少年離鄉求學,赴寧波考入斐迪學校讀書。五卅慘案後,與同學發起反帝救國運動,組織上街遊行。同年秋考入上海復旦大學生物系。1927年春節回鄉,正值北伐軍入浙,毅然休學留鄉,參加創辦中山中學。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中山中學被迫停辦,1932年考入燕京大學生物系畢業後留校當助教。曾任山東齊魯大學生物系講師,北京協和醫學院講師,1947年赴美國,1949年獲康乃狄克大學博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回國,歷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實驗形態學系教授,中國醫科大學組織學教研組主任、教授,中國解剖學會第二、第三屆常務理事、《解剖學報》主編等職務。為九三學社社員。畢生從事組織學、胚胎學及神經解剖學的教學工作。對小白鼠胚胎髮育及安康羊、矮腳羊和侏儒羊骨的發生有較深研究,並取得成果。對發展我國組織化學,促進新技術套用,作出貢獻。寫有學術論文多種,專著有《各種因素對於骨骼結構及發育的影響並論及畸形的成因》,合編有《組織學》、《細胞學進展》還翻譯巴斯著的《胚胎學》。

人物生平

張作乾教授,1907年3月14日出生於浙江省溫嶺縣麻車橋鄉六份村。1927年7月~1929年6月就讀於上海復旦大學生物系。1929年7月~1935年12月畢業於燕京大學生物學系,後留任該校助教;1936~1939年間受聘于山東齊魯大學生物學系及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系任講師;於1940~1946年先後出任貴陽醫學院解剖學系副教授和主任教授,1947~1949年在美國康乃蒂(Connecticat)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在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的時候,放棄高薪優厚待遇和先進工作條件,毅然於1949年9月回國,任私立協和醫學院解剖學系教授。1957~1969年出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實驗形態學系教授、研究員與系副主任,併兼任中國醫科大學組織學教研室主任與教授;還曾任中國解剖學會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常務理事,《解剖學報》的主編等職務。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中下放勞動,不幸於1969年3月17日因腦溢血在北京去世,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時年62歲。

張作乾教授全面系統地掌握了生物醫學專業的基礎理論。精通組織學、比較解剖學、神經解剖學、胚胎學和組織化學及生物化學等學科理論,具備廣泛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在科學研究中做出了顯著的成績。

初步摸清了我國東南地區兩棲類動物資源的情況,為安康羊骨骼的發生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1933~1940年期間,張作乾教授對我國東南地區、安徽及廣西兩棲類動物種屬及分類進行了調查研究,初步摸清了我國這類動物資源的情況。

1947~1949年間對安康羊(Ancon sheep)骨骼形態及骨骼發生、矮腳羊和侏儒羊骨骼的異常發生及其因素進行了科學分析,為其骨骼的發生提供了可靠的科學資料,著有《各種因素對於骨骼結構及發育的影響兼論畸形的成因》一書。

成就

張作乾教授的科研方向是胚胎髮生的機制,長遠規劃是利用組織化學方法及電鏡,觀察小白鼠胚胎髮生過程中各器官組織的組織化學及超微結構變化。1951年開始建立實驗方法:舉凡動物飼養繁殖,陰道塗片檢查動情周期,用陰栓計算胎齡,沖洗子宮輸卵管收集受精卵,製作各期胚胎連續切片等一系列工作,無一不是在他精心設計,嚴格把關和指導下進行。常常是從清晨到深夜定時殺鼠取卵,並親自照相,從而建立了一系列成套小白鼠胚胎髮生切片系列標本與顯微鏡照相資料以及詳細的實驗方法,為後來培養研究生、進修生,完成科研計畫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評價

治學嚴謹

治學嚴謹,誨人不倦,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組織學、胚胎學和神經解剖學的科研和教學骨幹或帶頭人。張作乾精通組織學、胚胎學、細胞學、神經解剖學和生物化學。他同時擔任組織學、胚胎學和神經解剖學三門教學課程和培養研究生、進修生的任務。他講授胚胎學課時,每次都是在黑板上迅速而又準確的畫出胚胎連續發生髮展過程,使初學者易懂而且建立了立體的動態的概念。組織學課側重實習,觀察切片要求當堂畫出一張簡圖,藉以檢驗學生的理解程度。張作乾教授講課力求結合實際,他把神經解剖與生理機能緊密聯繫起來,講授中變枯燥為生動有趣,使學生印象深刻,便於記憶。他出的思考題與討論題非常靈活,一般單靠背書是回答不出的。

張作乾教授無論是教書育人,或者是在科學實驗中,均非常嚴謹,對學生和下屬均極為強調和關心專業基本功的訓練。我們大家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凡分配到系裡的年青同志,在踏進實驗室時,先得苦練專業的基本功。組織學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就是需要磨好切片刀。記得一踏進實驗室的門,張作乾教授便交給我們一把很鈍的組織切片刀叫你去磨,一磨就是一兩個月,直至把刀磨到能切出3~5μm厚度的切片,達到刀鋒能用一根頭髮橫過刀口就斷。用顯微鏡檢查,不許存在任何微小缺口,才算過了磨刀關。在20世紀50年代的日子裡,別說沒有一次性切片刀片,就是連磨刀機的設備也沒有。闖過磨刀這一關,是從事組織形態學、組織胚胎學研究與教學的員工必須具備和掌握的基本功。這在以後的有關形態學研究工作中體會是很深的,受益匪淺。張作乾教授強調搞科學研究一定要親自動手。必須親自製作過組織切片後,才能具體了解切片上出現的某些異常現象,是材料的病理或藥理反應還是製作過程中出現的假象;作為組織、胚胎、神經解剖科研教學人員,必須熟練地掌握一系列的技術室的操作過程,即取材、磨刀、切片、染色等;對清洗器皿也不可掉以輕心,任何一點偷懶馬虎,都可能導致失敗的實驗,前功盡棄,既浪費錢更浪費時間,時間是無價之寶,失去了是找不回來的。所以凡是到張作乾教授實驗室來的年青工作人員,首先要到技術室學習一段時間的具體操作,然後經他親自考核,才能讓其正式投入工作。對年青的講師、助教原則是通過工作進行培養。對研究生、進修生採取因材施教的辦法:對外語及業務水平比較好的學員多給指定參考文獻,要求限期閱讀並寫出綜述;對外語程度及業務水平較差的則具體幫助閱讀文獻資料。因此,凡出自張作乾教授研究室或教研室的人員基本上都具備了獨立從事及領導科研與教學工作的能力。幾十年來他為我國培養了數百名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和組織化學與神經解剖學方面的科研和教學人才,堪稱桃李滿天下。

實事求是

學識淵博,既謙虛又實事求是,勇于堅持真理,熱愛祖國和人民張作乾教授雖然學識非常淵博,但是對學術問題的爭論,從不主觀武斷地下結論或迴避問題。如對前蘇聯盛傳的“活質”學說,他雖持懷疑態度,但仍用雞的胚胎進行實驗研究,最後才說出“活質”是實驗操作中出現的假象的結論。當朝鮮報紙介紹“鳳漢小體”是經絡的組織基礎時,張作乾教授根據實驗結果判斷,指出“也是染色的假象”,“鳳漢管”則似為皮肌。這與國內有關單位重複實驗的結果不謀而合。現在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人類的生老病死都是由基因(DNA)決定的或與基因密切相關。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社會上掀起對孟德爾、摩爾根學說大批判的年代時,張作乾教授仍能勇於提出異議,認為“以哲學結論來批判自然科學事實不令人心服。孟德爾、摩爾根學說是有事實根據的”。

張作乾教授於1949年9月返回剛剛解放的祖國,投身於教育事業,出自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對共產黨的熱愛。於1951年抗美援朝一開始,他就和張鋆主任共同帶領解剖學系全體工作人員一起動手製作了一百套(每套100張)的組織切片,將籌款捐獻給國家購買飛機抗美援朝。60年代中期,他還為國家下達的計畫生育口服避孕藥研究貢獻了力量,做出了成績(註:成果屬國家機密未公開發表)。

張作乾教授曾是《解剖學報》第一任及第三任主編,在這個崗位上辛勤勞動了12年,他既嚴格把關稿件質量,又耐心幫助作者指出工作的不足。他是繁榮我國解剖科學的學術交流、創辦《學報》、辦好《學報》的先驅。張作乾教授永垂不朽!我們永遠懷念他。

主要論著

1.各種因素對於骨骼結構及發育的影響,兼論及畸形的成因.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2.早期小白鼠胚胎的鹼性及酸性磷酸酶.解剖學報,1953,1(1):45~60

3.甲綠-哌啷嚀法對於核蛋白分化染色的改變.解剖學報,1954,1(2):247~264

4.大鼠和小鼠個體發育上一些工作方向.中國解剖學會年會論文,1955

5.小白鼠的胚胎的早期發育.中國解剖學會年會論文,1955

6.小白鼠胚胎肢芽,特別是尖端增厚表皮的磷酸酶、糖原和核糖核酸.中國解剖學會年會論文,1956

7.對小鼠肢芽特別是尖端增厚外胚層的一些組織化學觀察.解剖學報,1957,2(2)

8.對於小鼠胚胎肢芽的上組織化學觀察.解剖學報1957,2(3):259~270

9.多糖及其組織切片染色法——介紹“過碘酸雪夫染色法”.臨床檢驗雜誌,1957,4:32~37

10.肝癌誘發過程中組織化學變化的觀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