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衡生平
張保衡,號任庵,又號某龕,安徽全椒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進士,授奉天知縣。
後丁憂離任, 寓居山西。 同治元年(1862)年,陝西爆發匪亂。“陝省匪蹤竄至渭南藍田,與晉省僅一河之隔”。同年四月,為抵禦匪亂,祁寯藻“以山西辦防需才,疏薦前大理寺少卿田雨公、大仆寺少卿徐繼畲、江蘇巡撫趙德撤、榆次縣知縣俞世銓、繹縣直隸州知州李廷樟、奉天知縣 張保衡六員"(《清史列傳》46卷)。
同治皇帝諭:“該省絳州直隸州牧李廷璋、榆次縣令俞世銓,均循聲卓著,甚得民心;又現在丁憂,寄寓山西之曾作知縣 張保衡,性情樸質,勇於任事。均著(山西巡撫)英桂留意,酌量任使”。(《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十六)
同治二年(1863),因內外臣工保薦,同治皇帝諭前奉天知縣、安徽進士 張保衡等十四員均發江蘇,以知縣用。 (《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八十六)
據《蘇州地方志》,同治六年(1867), 張保衡知吳縣事(今蘇州)。
清人竇鎮輯《師竹廬聯話》卷九《佳話》記:
安徽張任庵,名保衡,以道光己酉舉於鄉,庚戌成進士。其嗣君瀚堂中翰名德霈,以同治癸酉舉於鄉,甲戌成進士。俞編修(俞樾)撰偶語贈之云:“北山梓,南山喬,聯步到桂宮杏苑;酉年科,戌年第,成名占後甲先庚。”父子以酉戌聯捷科名,佳話也。
張德霈
張德霈,字叔涵,號瀚堂,又號菡潭,安徽全椒人,道光進士張保衡之子。同治進士,授內閣中書,官雲南雲龍州知州,改鳳陽府教授。纂修《雲龍州志》、《全椒縣誌》等。
《光緒實錄》載:鳳陽府教授張德霈嗜好太深,把持學務。
張保衡詩選
摘自《 薛時雨 鴛水踐行冊》踐行詩四首
鹹豐五年,鹹豐進士薛時雨因大旱後抵制徵收秋稅,被知府罷免嘉興知縣職。同為安徽全椒人,張保衡以楷書為薛時雨題贈踐行詩四首,憤慨庸碌當權,民不聊生。
斗筲何足算,當世居大半。古稱慈惠師,翻置秩閒散。
世路多荊榛,民生忍塗炭。坐言者遲行,夫豈難匡替。
相習已成風,大局誰更換。致使困一官,輒令奈何喚。
不作趨有司,徒然仰屋嘆。豈其莫以告,抽薪難執爨。
儒生越俎謀,一重考公案,悲憤屬空譚,興言聊扼腕。
天災降夏秋,旱魃早為厲。勘災我公勤,都鄙常親詣。
步禱大府隨,誠心期格帝。自謂官職卑,實為民生系。
地限一隅偏,命惜萬民斃。關心憫夏畦,斂手征秋稅。
驪駒在門唱,祖踐河之乾。競欲循吏頌,還作故人看。
悠悠泛泛口,嘖嘖讀書官。讀書豈不貴?把酒放心寬。
樗櫟故多枝,棲難穩鳳鸞。識破此中意,與公當盡歡。
斯民猶三代,直道洵不刊。天道有如此,神武昔掛冠。
用是當吐氣,何須為摧肝!醉鄉尋真樂,晨雞報更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