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采

張亮采1,(1870-1906.2.22),江蘇常州人,祖居常州城中西下壙“仁讓堂”。是一位飽學而失意的秀才,一生落拓,於1906年2月22日病逝於湖南醴陵,年僅37歲。張亮采2,(1916-1983),遼寧鞍山人。1930年畢業於遼陽縣沙河鎮高小,1933年先入北方中學,後考入國立中山中學高中班。1936年就讀於國立東北大學文學院史地系。1953年至1958年,先後擔任兩屆研究生導師,1980年晉升為教授職稱。1983年,因病逝世,終年67歲。

1、民俗學家張亮采
張亮采(1870-1906.2.22),江蘇常州人,祖居常州城中西下壙“仁讓堂”。由於兄弟眾多,成年後娶薛錦元之女,入贅薛家。張先生是一位飽學而失意的秀才,一生落拓,為生計故,曾懇請擔任江西萍鄉煤礦總內的堂兄張紹曾介紹,在安源煤礦洗煤台謀了一個文牘的職位,並帶領全家千里迢迢遷居萍鄉。而正是在這裡,張先生之子、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張太雷目睹了中國最底層礦工的命運,從而奠定了一生的事業方向。而張先生本人,最終於1906年2月22日病逝於湖南醴陵,年僅37歲。張先生生前著有《中國風俗史》,由商務印書館於1911年出版,是為中國社會史第一本專著。此書作為開拓之功,一直有其學術價值,不斷再版,最新版為團結出版社2005年版。
張先生是一位關注風俗傳統的學者。從他對於風俗史的清理評述看,他有著明顯的文化保守的意味。他站在傳統的立場上回應近代文化的挑戰,體現了當時相當一部分民族主義者的文化趣味。在《中國風俗史·序例》中他明確表示:“蓋視風俗之考察,為政治上必要之端矣。“張先生向有改良風俗之志,在現實中未得如願,於是以考察古俗為寄託。他認為要理解當時的習俗,不可不先述古俗。他將黃帝以前至明朝,分為渾樸、駁雜、浮靡、浮靡而趨敦樸四時代。通過總結傳統習俗,“正風俗以正人心,或亦保存國粹者之所許也。”在張氏看來,風俗的總體精神是符合倫理綱常,以敦厚樸實為標準。歷史上一向推崇的漢唐盛世,其風俗或駁雜或浮靡,宋明理學時代才是合乎忠義廉恥倫理綱常的風俗敦樸標準。在晚清動亂之世,風俗與人心的問題更顯突出,張先生以一個傳統文化人的自覺,著書明志,他以著述的形式為文化保存服務。
2、歷史學家張亮采
張亮采(1916-1983),遼寧鞍山人。1930年畢業於遼陽縣沙河鎮高小,1933年先入北方中學,後考入國立中山中學高中班。1936年就讀於國立東北大學文學院史地系。1940年入東北大學文學院文科研究所,專攻遼、宋、金史。1943年被聘為該院歷史系講師。1946年任東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務助理,1948年應東北長白師範學院之聘,任該院歷史系教授,同時任東北大學歷史系教授。1949年調任瀋陽東北博物館研究員。1951年春開始執教於東北師範大學。1955年起,任該院歷史系副教授兼中國古代及中世紀史教研室主任,1953年至1958年,先後擔任兩屆研究生導師,1980年晉升為教授職稱。張亮采著有《補遼史交聘表》、《天問天對譯註》等著作,撰寫《宋遼間的榷場貿易》、《宋金之爭衡》、《遼代漢人樞密院的研究》、《漢唐間樂舞所受異族之影響》等多篇論文。1983年,張亮采因病逝世,終年67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