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1843年,德國詩人。1770年3月20日生於內卡河畔的勞芬,1843年6月7日卒於圖賓根。早年在登肯多夫、毛爾布隆修道院學校學習。1788~1793年在圖賓根神學院學神學。1793年起先後在瓦爾特斯豪森、法蘭克福、瑞士的豪普特維爾和法國的波爾多等地當家庭教師。1798年後,因情場失意,身心交瘁,處於精神分裂狀態,1802年徒步回到故鄉。1804年在霍姆堡當圖書館館員。1807年起精神完全錯亂,生活不能自理。
概況
在蒂賓根神學院學習期間開始創作詩歌,早期作品受克洛普施托克和席勒的影響,洋溢著革命熱情,多以古典頌歌體的形式謳歌自由、和諧、友誼和大自然。後來的詩歌中,把人道主義思想和對祖國的愛交織在一起,逐漸轉向古希臘的詩歌和自由韻律的形式,藝術上臻於完美。代表作有《自由頌》、《人類頌》、《為祖國而死》、《日落》、《梅農為狄奧提瑪而哀嘆》、《漫遊者》、《返回家鄉》、《愛琴海群島》以及《給大地母親》、《萊茵河》、《懷念》等。他唯一的書信體小說《許佩里昂》是他的成名作。主人公許佩里昂是一位18世紀的希臘青年,他熱愛生活、渴望自由,參加了1770年反抗土耳其的鬥爭。在腐朽的社會現實中理想成了泡影,心愛的狄奧提瑪又不幸死去,於是感到悲觀和孤獨。小說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語言十分優美。寫於1796~1800年的悲劇《恩培多克勒之死》(未完成)寫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跳進埃特納火山口的故事,喻示新事物的產生必須徹底毀掉舊事物。
荷爾德林的作品表達了自己使祖國擺脫專制主義的理想,他對古希臘的不倦的追求是對德國現狀的批評。他主張對一代新人進行教育,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全面而和諧的發展。他的作品多帶有烏托邦色彩的古典主義的內涵,同時又注重主觀感情的抒發,流露出憂鬱、孤獨的情緒,反映出理想和現實之間的不可調和,具有浪漫主義的特色。荷爾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架設了一座溝通的橋樑。詩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紀未被重視,到20世紀初被重新發現,他作品的價值重新被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