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弗蘭切斯卡·達·里米尼(FRANCESCR·DA·RMINII),交響幻想曲名,俄羅斯著名音樂家柴科夫斯基創作,又名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
1876年,沙皇專制壓抑著俄羅斯大地,柴可夫斯基在令人窒息的世界裡閱讀了《神曲》,悲劇故事引起他的強烈共鳴,泉涌的樂思使作曲家很快寫出這部在音樂史上唯一以弗蘭切斯卡為題材的交響音樂作品。
在柴可夫斯基取材於愛情悲劇的音樂創作中,常賦予真摯情侶以光明的寓意,而向摧殘愛情的惡勢力發出憤激的控訴;為交響性的音樂發展提供出強烈的對比與衝突。
在這部交響幻想曲中,作曲家以但丁式的“無限哀憫”描繪了悲劇的情境,為但了詩篇作了形象化的音樂插圖;但是,寓情感和哲理於形象描摹之中,才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基本意圖。
作品賞析
一開始,銅管樂和弦聲中就升騰起一陣寒冷的霧雲,深重的氣氛把人們帶到陰森可怖的地獄門口,舉首望處,高懸銘文:“從我這裡走進苦惱之城,從我這裡步入罪惡之淵,從我這裡邁向幽靈隊里……你們走進來的,把一切的希望拋在後面罷”!
與它並置,低音弦樂和低音大管在一個下行裝飾音之後,急奏出一個微弱的長音。它驚惺地聆聽著銅管樂發出的地獄之聲,立即化為但丁在獄界中的悲哀嘆息;而後,木管樂與弦樂斷續奏出不協和的半音音列,構成一個三連音與切分交替的怪誕音型,散落在各個聲部;發出“痛苦的呻吟和絕望的哀號”。
接著,音樂移高八度重複地獄的慘景和詩人的哀怨。正如原詩所寫:“這裡,嘆息聲,抱怨聲,悲啼聲,在沒有星光的空氣裡面應和著。我一陣心酸,不覺淚下。空氣裡面騷擾不已,永無靜寂,好比風卷塵沙,遮天蔽日。”
在這段規模龐大的序奏中,柴可夫斯基用音畫筆法描繪了但丁走向幽冥之國的所見所感。
序奏之後,由三段作曲式構成交響幻想曲的主體。
第一部分:地獄的旋風。
柴可夫斯基在閱讀《神曲》時,看到了十九世紀法國版畫家居斯塔夫·多雷所作的版畫插圖《地獄旋風》。圖中裸露健美軀體的情人擁抱一起在旋風中騰飛,天上陰雲中隱現出無數幽靈,地下是峰巒谷澗。但丁踞於圖畫的右下角,在峰巔上驚但地望著這對痛苦的幽靈被旋風席捲而去,弗蘭切斯卡的胸膛上淌著滴滴血淚……這幅插圖引起作曲家廣闊的想像。
在弦樂輕微的震顫中,旋風驟起,飛掠到尖銳呼嘯的長笛聲部。這時,低音弦樂與大管重複一個咄咄逼人的動機,地獄主宰者引導擔了走入慘澹的獄界幽鄉:
旋風狂虐地席捲獄界。木管高音區遙遙傳來痛苦的呼號:“地獄的風波永不停止,把許多幽魂飄蕩著,播弄著,顛之倒之,有時掛在斷崖絕壁的上面,則呼號痛哭”。
當柴可夫斯基讀到但丁與美麗幽靈的對話時,比為這對真摯的情侶鋪開了播種愛情之花的綠野——
第二部分:弗蘭切斯卡的愛情之歌。
音樂轉為平靜的行板。木管樂和低音弦樂器用長音畫出一縷明媚清澄的色彩,仿佛從苦海無涯的黑暗地獄回到春花爛漫的人間。
這時,柔和的單簧管唱出里米尼小城少女的愛情之歌。這個主題蘊含了一對戀人對幸福往事的回想。但是,“在不幸之日,回憶歡樂之時,是一個不能再大的痛苦”。弗蘭切斯卡的語調中浸透著無限惆悵;而後,這個動人的主題又作了三次變奏,表達出弗蘭切斯卡和保羅的愛情,時而柔情脈脈,時而熱情奔放,正如少女所訴:“愛,一朝前起,就不容所受者離去”。
在弗蘭切斯卡的血淚泣訴中,柴可夫斯基用詩意的筆調刻畫了這對情人共讀朗塞羅愛情故事的動人圖景。
堅琴飛動的琶音,與弦樂、木管樂奇妙融出一派溫馨氣氛,勾畫出情侶的會的幸福意境和胞們激動的初戀心潮。接著,管弦樂隊爆發出熱情的愛之歡歌。但是,圓號不安的合奏又泛起層層陰雲,預示出不祥之兆!
管弦樂隊用快板速度奏出暴烈的全奏和弦,醜陋的暴君馬拉卻斯特突然闖來——匯成緊張的旋流。在定音技強勁一擊中,管弦祖暴地奏出一個強音,暴君刀下,倒下了一對美麗的戀人!大號一聲長長嘆息引來悲哀的和聲,輕微地消逝在死亡的靜寂之中……
弗蘭切斯卡和保羅的美麗靈魂向詩人泣訴之後,又被旋風捲走。人們又回到那個“沒有光的地方,那裡好比海上,狂風。正在吹著”。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份“地獄的旋風”的再現,但在結構上更為緊湊簡潔,象是作曲家目睹愛情悲劇後,不忍過久逗留於瞑暗的獄界。
管弦樂隊以全奏的宏大音響將幽靈的痛哭呼號與但丁哀憫的嘆息交融,以層層向上昂進的語調,發出強勁的控訴:
柴可夫斯基音樂上的“地獄篇”的結尾與但了不同,他沒有昏暈在地,而是以有力的和弦替一對怨魂猛擊地獄大門,要給他們以幸福與自由。全曲在強烈的抗爭聲中結束。
音樂故事
一部疾書而就的管弦樂總譜:密集的音符象是有趣的音樂文字,不知要向人們講述怎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總譜封面寫著——交響幻想曲《弗蘭切斯卡·達·里米尼》,柴可夫斯基,1876年。
翻開總譜,楓是出來的音符,而是一篇由作曲家手錄的長文:“但了由維吉爾的陰魂伴隨;降臨地獄深淵的第二層。這裡充滿痛苦的呻吟和絕望的哀號。在墳墓般的黑暗中,暴風雨在奔騰、咆哮。地獄的旋風在狂暴馳騁。那些在世上陷理性於淫慾之中的人們正受到懲罰,被席捲到風雨旋渦之中,在無數飛旋的靈魂中,兩個擁抱著的靈魂引起但丁的特別注意。這就是美麗的幽靈弗蘭切斯卡與保羅。但丁為這一對情人的痛苦表情所震驚。他把年輕的幽靈喚住,請他們講一講犯下何種罪孽,要受如此可怕的懲罰。弗蘭切斯卡的幽靈淚如雨下,敘述了他們悲慘的身世。弗蘭切斯卡說:‘沒有比在苦難中回憶幸福更加痛苦的了。’她說,我愛上了保羅。但又不得不遵從父母之命違心迫嫁給自己情人的哥哥——里米尼世族的一個駝背、獨眼、生性妒嫉的暴君馬拉卻斯特。強制的婚姻桎梏不前奪去弗蘭切斯卡對保羅的愛情。一次,他們相聚一起,共讀關於朗塞羅的小說。弗蘭切斯卡說:‘我們兩人一起毫無顧忌地讀著小說。有幾次我們困惑的目光相遇,面色蒼白。但讓我們毀滅的卻是一瞬間。當我們讀到幸福的朗塞羅獲得最初的愛情一吻時,從此再不會和我分離的保羅,把嘴唇貼在我的顫抖的唇上,而那本為我們揭示愛情奧秘的書,也從我們手中跌落……’這時,弗蘭切斯卡的丈夫闖了進來,用匕首刺死了這一對情人。一個幽靈訴說著,一個幽靈哭泣著。然後,弗蘭切斯卡在保羅的懷抱中又被狂暴野蠻的旋風捲去。但丁心中充滿無限哀憫。他感到全身乏力,失去知覺,象死去一樣倒在地上……”
這是一段在中世紀廣為流傳的哀婉動人的悲劇故事。十四世紀以來,弗蘭切斯卡的悲劇,就成為詩歌、戲劇、繪畫、雕塑等各門類藝術形式中廣泛反映的一個題材。在音樂領域,就有歌劇、舞劇、大合唱、交響音樂等多部作品以弗蘭切斯卡為主人公。
義大利偉大詩人但丁(1265—1321),在他的不朽名著《神曲》中,也將這個愛情故事寫入“地獄篇”的第五篇。詩人在這部廣闊反映中世紀後期義大利現實生活的“中世紀史詩”中,熱情地歌頌了弗蘭切斯卡與保羅的純真愛。恃,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和教會的暴政與罪惡。這是《神曲》一萬四千行巨大建築中的一個獨具特色、淒切感人的篇章。
作品評價
交響幻想曲《弗蘭切斯卡·達·里米尼》以豐富的交響手法,將愛情與死亡,光明與黑暗,善良與邪惡作了尖銳的對比與刻畫,表達出獄界般殘酷的社會勢力同理想中的愛情的激烈衝突與對立;深刻地結論——愛情悲劇的實質是人權喪失自由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
作者簡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Ilyich·Tchaikovsky)又譯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他的音樂是俄羅斯文化在藝術領域內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者;主要音樂作品有六部交響曲、三部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劇《天鵝湖》 、《胡桃夾子》、《睡美人》等;1893年秋,柴可夫斯基完成第六“悲愴”交響曲,10月28日在彼得堡親自指揮首演,11月6日便悄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