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萊徹級驅逐艦

弗萊徹級驅逐艦

弗萊徹級驅逐艦誕生在“需要速度”的年代。總共175艘的“弗萊徹”級在短短兩年間趕造出來,它能和新生代的戰艦以及二戰時期的新銳航空母艦保持一定的速度,弗萊徹級驅逐艦因此成為美軍在戰爭後期南太平洋戰區的主力戰艦。美國驅逐艦的設計從“弗萊徹”級開始又回到了平甲板型的路子上來。二戰後,倖存的“弗萊徹”級進行了改裝,部分艦隻重新定級為DDE和DDR,70年代全部退役。有一部分移交其他國家海軍。

基本信息

艦史介紹

弗萊徹級驅逐艦 弗萊徹級驅逐艦

“弗萊徹”級是美國二戰中最著名的驅逐艦,它組成了二戰中後期美國海軍驅逐艦隊的主力。總共175艘的“弗萊徹”級在短短兩年間趕造出來,並參加了戰爭中後期的各次重要海上戰役。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驅逐艦的設計從“弗萊徹”級開始又回到了平甲板船型的路子上來。二戰後,倖存的“弗萊徹”級進行了改裝,部分艦隻重新定級為DDE和DDR,70年代全部退役。有一部分移交其他國家或地區海軍。

建造概況

在1940年1月“弗萊徹”級以1941型驅逐艦的名義定型並開始詳細工程設計的同時,一項龐大的驅逐艦建造計畫也漸漸浮出水面。1940年6月28日,美國海軍開出首批7艘“弗萊徹”級的建造訂單,接著又在7月1日追加了另外17艘。同年9月9日,軍方再次向全國造船企業拋出一個大蛋糕,一舉訂購了多達96艘“弗萊徹”級驅逐艦,雖然在同年12月16日取消了其中7艘的建造計畫,但同時又增加了6艘新艦,使得“弗萊徹級的建造數量達到119艘,所需資金全部由1941財年的預算撥付。在1941年12月日軍奇襲珍珠港後,美國海軍立即決定增建56艘同級艦,由1942財年的預算提供資金支持,這樣“弗萊徹”級的總建造數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75艘!

“弗萊徹”級的建造計畫極大刺激了美國造船業的擴張和由民船建造向軍船建造的轉型。由於建造數量龐大,需要更多的船廠參與其中,一些民間船廠藉此東風得到政府的資助,完成升級改造,承建新型驅逐艦,比如加利福尼亞州聖佩德羅的伯利恆船廠(Bethlehem,San Pedro)最初只是一座修船廠,在承接海軍訂貨後升級為造船廠,最終建造了10艘“弗萊徹”級驅逐艦,一些老牌造船企業也藉機開闢新的生產線,擴大產能,帶來了不少就業機會。最終有11家造船企業瓜分了175艘驅逐艦的訂單,其中包括8家民間船廠和3家海軍船廠,以緬因州的巴斯鋼鐵公司(Bath Iron Works)建造數量最多,達到31艘!最先開工的“弗萊徹”級驅逐艦是1941年3月3日在巴斯鋼鐵公司鋪下龍骨的“尼古拉斯”(Nicholas,DD-449)和“奧班農”號(O’Bannon,DD-450),其中“尼古拉斯”號於1942年2月19日下水,1942年6月4日竣工,成為第一艘服役的“弗萊徹”級驅逐艦,到1942年底時已經有22艘同級艦建成。進入1943年,“弗萊徹”級開始大批量服役,一年之內有121艘同級艦從美國本土開赴太平洋前線,特別是在同年5月至9月間,每個月都有10-12艘艦服役,五個月中先後共有56艘艦加入現役行列。隨著美國船廠開始建造更大的“艾倫·M·薩姆納”級(Allen M. Sumner class)和“基林”級(Gearing class),“弗萊徹”級的產量遂在1944年大幅回落,但全年仍有30艘服役。1945年初,最後兩艘同級艦建成,她們是由普吉特灣海軍船廠(PugetSound Navy Yard)承 建的“希爾茲”(Shields,DD-596)和“威利”號(Wiley,DD-597),其中後者在1945年3月14日成為最後一艘入役的“弗萊徹”級驅逐艦,她們的工程因為船廠承擔繁重的修船任務而被拖延。

船體配置

船體結構

“弗萊徹”級的艦體為混合骨架結構,雙層船底,採用焊接方式建造。從龍骨兩側至主甲板由低到高排列了32根縱向骨架,每舷有16根,沿著整個艦體由艦首延伸至艦尾,此外還有15根縱向骨架布置於主甲板平面上,作為甲板支撐結構。“弗萊徹”級的橫向骨架數量為210根,其中包含14道水密隔壁和7道油密隔壁,橫向骨架的間隔為0.53米。14道水密隔壁將艦體劃分為15個水密區劃,所有水密艙門都開設在第1平台甲板以上,以確保水線下艦體各區劃間的水密性,其中位於72號和157號肋骨的兩道水密隔壁分別構成動力艙室的前壁和後壁,沒有開設任何艙門,只能由主甲板上的開口進入鍋爐艙和輪機艙,使得整個動力艙成為一個獨立的大水密區劃,加強艦體進水時動力系統的安全性。此外用於分隔燃料艙的油密隔壁也能提供額外的水密防護。

動力系統

出眾的機動性、高速性和持久的續航力一直是驅逐艦追求的目標,“弗萊徹”級在設計時就著眼於配合新型主力艦和快速航空母艦作戰的需要,將航速指標定在38節的高度上。在噸位尺度比先代驅逐艦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弗萊徹”級需要一顆更加強勁、活力充沛的心臟,其動力系統延續了“本森”級的基本配置,由兩座高性能蒸汽輪機和四台燃油鍋爐構成,採用雙軸雙槳推進,但其主機輸出功率增加,以獲得更高的航速。“弗萊徹”級的主機是兩座由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生產的減速齒輪蒸汽輪機,布置在前後兩個獨立的輪機艙內,每座主機均由高壓輪機、巡航輪機及低壓輪機組成(後期型增加了倒車輪機),機組通過齒輪減速裝置與推進軸相連,其中前輪機艙的主機驅動左側推進軸,後輪機艙的主機負責驅動右側推進軸,進而帶動兩具直徑3.66米的三葉青銅螺鏇槳。推動主機運行的蒸汽來自四台由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公司(Babcock& Wilcox)生產的M型單煙道燃油鍋爐,其性能堪稱是當時世界各國艦用重油鍋爐中的佼佼者,蒸汽壓力為43.3公斤/平方厘米,最高蒸汽溫度為454℃。四台鍋爐兩台一組分別布置在兩個獨立的鍋爐艙內,呈縱向排列,分別通過前後煙囪排出煙氣,前後鍋爐艙均有獨立的燃油泵向鍋爐提供燃料。在動力艙布局上,“弗萊徹”級沿用了四代驅逐艦的鍋爐艙—輪機艙交錯布置的模式,使動力系統的安全係數上升,在戰鬥中即使單個鍋爐艙或輪機艙被擊中損壞,也不會導致全艦喪失航行能力。動力系統的主控制室設在前輪機艙內。

電力系統

“弗萊徹”級的電力系統由與蒸汽輪機連線的主發電機和應急柴油發電機構成,前者包括兩台250千瓦/450伏發電機和兩台40千瓦 /120伏發電機,後者為一台100千瓦 /450伏柴油發電機,用於在全艦喪失動力時提供應急電力。

雷達系統

“弗萊徹”級是美國海軍第一級在建造時就安裝雷達的驅逐艦,每一艘艦在服役時都配備了完善的雷達系統,包括對空搜尋雷達和對海搜尋雷達,在與日本海軍的較量中掌握了一件克敵制勝的法寶。美國海軍艦載雷達的研製可以追溯到30年代初,於1938年製成第一部試驗性對空雷達,並在“紐約”號戰列艦上進行試用,取得成功,之後少量生產列裝。在此基礎上美國海軍針對早期雷達天線尺寸大、測距精度低的問題繼續開發二代艦載對空雷達,於1941年推出代號 XRA 的新型雷達,在驅逐艦“塞姆斯”號上試用,經過改進後以SC雷達的名稱列裝,成為美國海軍在二戰期間裝備的主力艦載對空雷達。在1942年至1945年間,通用電氣公司向海軍交付了超過1000部SC雷達及其各種改型。“弗萊徹”級裝備的對空搜尋雷達主要為 SC-1型,波長為1.36米,置於主桅平台上的平板天線重204公斤,尺寸為2.12×2.59米,轉速為12秒/周,發射功率200千瓦,工作頻率200兆赫,最大對空探測距離為120公里(對飛行高度1000米的轟炸機),測距精度90米,測角精度5度。SC-1型雷達的主控台上裝有15英寸PPI平面顯示器和5英寸A型示波器,操作使用十分方便。SC型雷達的性能較日軍的同類裝備更為出色,裝備時間更早,日本海軍於1942年下半年才在一些大型艦艇上安裝21號對空電探,而適合驅逐艦裝備的雷達設備直到1943年才上艦。

除了 SC 型對空雷達外,“弗萊徹”級還配備了 SG型對海搜尋雷達,這是美國海軍裝備的第一種微波對海搜尋雷達,1942年列裝,由雷聲公司製造,產量也超過1000部,普遍裝備從航母到驅逐艦等各類艦艇。SG 型雷達全套設備重量998公斤,波長10厘米,發射功率50千瓦,工作頻率3000兆赫,配用的弧形天線重158.8公斤,尺寸為1.12×1.26米,非常輕便,適於驅逐艦安裝,天線轉速可調,根據不同情況每分鐘可轉4、8或12周,對大型艦船的最大探測距離達41公里,對小型艦船則為30公里,還能發現低空飛行的敵機,測距精度180米,測角精度2度,其主控台配有9英寸 PPI 平面顯示器和5英寸 A 型示波器。SG 型雷達在改進後還具有在狹窄水道中導航的功能,堪稱一機多用。美國海軍對 SG 型雷達印象良好,曾有人形容與它打交道就像駕駛一輛設計精良的汽車一樣讓人愉悅。

居住系統

“弗萊徹”級在中甲板室設有專門的洗衣房,內部配有洗衣機、風乾機、熨衣板、晾衣架等一系列設備,自動化程度較高,為全艦官兵提供洗衣服務。由於艦上人員眾多,各分隊按照事先排好的次序輪流洗滌衣物,每個分隊每周至少可以洗滌一次,軍官的衣物則單獨清洗。當其他國家的水兵還要手洗軍服時,美國水兵已經從這項勞作中解放出來。整潔的衣物對於維護艦員身體健康,改善艦上衛生環境,維持良好軍容,增進士氣具有重要作用。

“弗萊徹”級的廚房也設在中甲板室內,位於洗衣房隔壁,內部各種烹調設備配置齊全,電烤箱、蒸汽鍋、燒烤架、油炸鍋等一應俱全,還有清洗池和專用操作台,烹飪條件一流。在艦體前部第3平台甲板上設有冷庫,可以存儲水果、蔬菜、生鮮肉類,保證每日為全艦官兵提供豐盛美味的食物。每當用餐時間,從廚房裡飄出新鮮麵包的香味,讓水兵們心馳神往。不過,在惡劣海況條件下,艦上廚師則要非常小心,因為軍艦的搖擺顛簸可能會使蒸汽鍋中的熱湯或是油鍋中的滾油溢出,被燙傷就不妙了。官兵們依據等級高低分開用餐,艦上設有水兵餐廳、軍士餐廳和軍官餐廳,在內部裝修和陳設方面存在較大差別,最豪華的軍官餐廳配有高級餐桌和舒適的靠背椅,還附帶有專用小廚房,由專職廚師為軍官們開小灶。值得一提的是,在用餐完畢後所有餐具統一由1940型自動洗碗機清洗,方便快捷。

“弗萊徹”級上由低到高分為四類住艙:水兵艙、軍士艙、軍官艙和艦長艙,其舒適程度也逐次提高。水兵艙是最基本的住艙,全艦共有7處,前部有3處、後部有4處,面積大小不一,大型住艙有65個鋪位,小型住艙有18個鋪位,內設三層鋼架吊床,在床底有個人儲物櫃,無空調設備,空氣循環依靠艦上的通風系統,空間相對狹窄,在夏季十分悶熱,對於艦員的意志是一個考驗。在和平時期,水兵們以分隊為單位居住在固定的艙室內,而戰時則打亂編制混合居住,以免某艙室被擊中後出現個別分隊全體損失的情況。軍士艙相比水兵艙環境稍好,位於第1平台甲板前部,遠離動力艙,比較安靜,內設三層鋼架吊床,但鋪位之間的距離增大,空間寬敞,儲物櫃容量也更大。軍官艙也位於艦體前部第1平台甲板上,其陳設要比水兵艙和軍士艙明顯高出一個檔次,設有雙層或三層架子床、組合櫃、辦公桌和書架,還有換氣扇和照明燈,即是休息睡眠的地方,也是軍官們的臨時辦公場所。最後是全艦最奢華的艦長艙,“弗萊徹”級上有兩處艦長艙,較大的一間位於前甲板室內,是日常起居室,內設單人床、組合式辦公桌、壁掛式書架、換氣扇等,在航海艦橋後部還有一間休息室,供艦長在戰鬥或值班間隙休憩。在後甲板室和艦體前部還設有盥洗室、淋浴間等設施,為艦員們沐浴洗漱提供方便。

“弗萊徹”級搭載了兩艘 Mk1型交通艇,置於前煙囪兩側的吊架上,供人員運輸和海上聯絡使用,在緊急情況下也作為救生艇使用。這種小艇由三人操作,長7.92米、寬2.24米、滿載吃水0.71米,排水量4.01噸,裝有海軍型25馬力四衝程柴油機一台,單軸推進,最大航速7節,裝載燃料28加侖,續航力110海里,可載25名艦員。“弗萊徹”級在上層建築各處還設定了4-6組救生筏,每舷2-3組,每組2隻,捆綁疊放。每隻救生筏上都配有救生纜繩2條、應急物品儲存罐2隻及1副船槳,在艦長宣布棄艦後,這些救生筏就成了艦員們的生命之舟,在乘坐時傷員享有絕對優先權。

武器裝備

主炮武器系統

“弗萊徹”級最首要的克敵利器是其主炮武備系統,由5門127毫米高平兩用艦炮及其射控裝置構成,擔負打擊水面艦艇和遠距離空中目標的雙重任務。美國海軍將艦炮分為平射艦炮和高平兩用艦炮兩類,前者是指最大仰角不超過35°,主要攻擊水面目標的艦炮,後者是指最大仰角達到85°,能夠同時擔負對海打擊和防空任務的艦炮,而“弗萊徹”級裝備的 Mk12型127毫米38倍徑艦炮正屬於後者。

在炮塔布局上,“弗萊徹”級保持了三、四代驅逐艦普遍採用的樣式,全部主炮沿艦體中心線配置,保證單舷發揮最大火力。炮位由前至後依次稱為51、52、53、54和55號炮位,其中51、52號炮位分別處在艦首甲板和前甲板室頂部,呈背負式結構,53、54號炮位在後甲板室頂部前後,呈背靠背布局,55號炮位在艦尾甲板上,與54號炮位呈背負式結構,除了艦體中部的53號炮位射界為左右各140度外,其餘各炮位的射界均為330度。“弗萊徹”級的每座炮塔都配有Mk2型彈藥升降機,通過兩條封閉管道提運彈藥,由電力驅動,半自動控制,可以24-30發 / 分的速度向炮塔提供彈藥,還配有引信自動裝定裝置,在將炮彈送進炮塔前就可完成引信裝定。每門火炮備彈350發,全艦備彈1750發,具有較強的持續作戰能力。“弗萊徹”級的主炮備彈量在戰時不斷增加,到1944年7月時已達3025發,包括存儲在彈藥庫中的2775發(每門炮555發)和炮塔換裝室內的250發待發彈(每門炮50發),以適應高強度的防空和對岸支援任務。

中近程防空武器

在“弗萊徹”級開始設計的30年代末,飛機已經成為海軍艦艇的現實威脅,因此美國海軍對新型驅逐艦的防空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相比艦炮、魚雷乃至反潛武器,最初防空武器並不受到特別關注,在1939年底的早期設計中,“弗萊徹”級的5門127毫米高平兩用炮將負責遠距離防空任務,而近距離防空武器僅有4挺12.7毫米高射機槍,直到1940年初最後定案前夕才追加了一座四聯裝28毫米機關炮,作為近距離防空火力的補充。

“弗萊徹”級最初預定配備的中近程防空武器為Mk1型28毫米75倍徑水冷式機關炮和 M2型12.7毫米白朗寧水冷式高射機槍。Mk1型28毫米機關炮於1934年列裝為美國海軍標準近距防空武器,綽號“芝加哥鋼琴”,因為種種技術問題直到1940年才實用化,均以四聯裝的形式裝備上艦。單炮重252公斤,身管長2.083米,初速823米 / 秒,單炮最大射速150發 / 分,最大射程6770米,最大射高5790米,仰俯角度 -15° -+110°,俯仰速度24度 / 秒,使用8發彈夾供彈,從字面數據看性能尚可,但是在實戰中因為震動過大容易導致卡殼,無法提供持續的火力,被證明難以應付高強度空襲,在1942年後被博福斯40毫米機關炮取代,僅在輔助艦艇上繼續服役至1945年。“弗萊徹”級在後部上層建築頂部的平台上裝備了一座四聯裝28毫米機關炮,射界十分開闊,不過僅有最初服役的三艘艦“尼古拉斯”、“奧班農”和“謝瓦利埃”號(Chevalier,DD-451)在完工時配備了這種武器,在戰時改裝時即被更換( “謝瓦利埃”號在換裝之前即戰沉),後續艦在建造中就直接用40毫米機關炮替換。M2型12.7毫米高射機槍是戰前美國海軍的另一種標準輕型防空武器,重45.6公斤,使用110發彈鏈供彈,射速550-700發 / 分,最大射程6770米,最大射高4570米。“弗萊徹”級計畫安裝4挺12.7毫米機槍,分別位於52號炮位後方兩側和艦體中部兩舷,但沒有一艘艦實際裝備該型武器,當第一艘“弗萊徹”級驅逐艦服役時,12.7毫米機槍就已經被厄利孔20毫米機關炮代替了。

在1941年底至1942年初,根據英國海軍在歐洲水域的作戰經驗,美國海軍意識到“弗萊徹”級的防空武器難以滿足未來的防空作戰需要,因此著手進行改進,更新武器,決定用兩種舶來品 -- 博福斯40毫米機關炮和厄利孔20毫米機關炮 -- 取代落後的28毫米機關炮和12.7毫米機槍。瑞典博福斯公司設計的40毫米機關炮被公認為二戰最優秀的小口徑防空炮之一,它遠渡重洋落戶美國源於30年代末美國海軍準備為性能不佳的28毫米機關炮研製替代武器,恰逢此時一位訪歐歸來的海軍工程師報告說瑞典人設計了一種新型機關炮,性能優良,於是美國海軍在1940年8月從博福斯公司購買了一座雙聯裝40毫米機關炮進行測試,發現穩定性一流,火力連續持久,彈道性能出色,明顯優於英美海軍的同類裝備,很快被確定為新一代標準中近程防空武器。此時太平洋上陰雲密布,急不可耐的美國海軍不待得到瑞典方面的許可,就從荷蘭海軍手中獲得了相關圖紙資料加以仿製,1941年6月才獲得了博福斯公司授予的生產許可證,第一座雙聯裝炮於1942年1月完成,更強勁的四聯裝炮也在三個月後研製成功,於同年夏天陸續裝備美國海軍艦艇。

性能數據

性能特點

經改進,火力較強,能遂行多種作戰任務。

基本數據

標準 / 滿載排水量 2100/3050 噸

長×寬×吃水 114.8 × 12 × 5.5 米

主炮 五座單管127mm高平兩用炮

魚雷 五聯裝533mm發射管1-2具

防空武器 雙聯40mm博福斯機關炮3座,單管20mm厄利孔機關炮7-10座

尺寸 長114.76m,寬12.04m,吃水3.81m

功率 60,000馬力

航速 37節

艦員 353人

識別特徵

採用四腳格狀式桅桿2座。

採用2座護蓋式煙囪。

各艦簡介

舷號 艦名 譯名 完工 備註

DD-629 Abbot 艾伯特 1943 1975年解體

DD-526 Abner Read 艾布納·里德 1943 1944.11.1在雷伊泰灣被神風特攻隊撞沉

DD-649 Albert W. Grant 阿爾伯特·W·格蘭特 1943 1972年解體

DD-527 Ammen 阿門 1943 1964年解體

DD-515 Anthony 安東尼 1943 1958年轉交原西德,改名Z1,1979年作為靶艦沉沒

DD-569 Aulick 奧利克 1942 1959年轉交希臘,改名Sfendoni,1982年解體

DD-470 Bache 貝奇 1942 1968年解體

DD-471 Beale 比爾 1942 1969年解體

DD-654 Bearss 比爾斯 1944 1976年解體

DD-587 Bell 貝爾 1943 1975年解體

DD-796 Benham 貝納姆 1943 1960年轉交秘魯,改名Villar,1981年解體

DD-473 Bennett 貝內特 1943 1959年賣給巴西,改名Paraiba,1978年解體

DD-662 Bennion 本尼恩 1943 1973年解體

DD-666 Black 布萊克 1943 1971年解體

DD-544 Boyd 博伊德 1943 1969年轉交土耳其,改名Iskenderun,1981年解體

DD-545 DD-545

DD-545 Bradford 布雷德福 1943 1962年轉交希臘,改名Thylla,1981年解體

DD-630 Braine 布雷恩 1943 1971年轉交阿根廷,改名Admirante Domecq Garcia,1983年作為靶艦沉沒

DD-546 Brown 布朗 1943 1962年轉交希臘,改名Navarinon,1981年解體

DD-518 Brownson 布朗森 1943 1943.12.26在格洛斯特角被日機炸沉

DD-665 Bryant 布賴恩特 1943 1969年解體

DD-660 Bullard 布拉德 1943 1973年解體

DD-588 Burns 伯恩斯 1943 1974年解體

DD-529 Bush 布希 1943 1945.4.6在沖繩被神風特攻隊撞沉

DD-792 Callaghan 卡拉漢 1943 1945.7.29在沖繩被神風特攻隊撞沉

DD-650 Caperton 卡帕頓 1943 1975年解體

DD-550 Capps 卡普斯 1943 1957年轉交西班牙,改名Admiratne Valdez,1985年解體

DD-793 Cassin Young 卡辛·楊 1943 1978年在波士頓闢為紀念艦

DD-570 Charles Ausburne 查爾斯·奧斯本 1942 1960年轉交原西德,改名Z6,1968年解體

DD-657 DD-657

DD-657 Charles J. Badger 查爾斯·J·巴傑爾 1943 1974年解體

DD-581 Charrette 查雷特 1943 1959年轉交希臘,改名Velos,1991年解體

DD-667 Chauncey 昌西 1943 1974年解體

DD-451 Chevalier 謝伐利埃 1942 1943.10.7在韋拉拉韋拉海戰中被日艦擊沉

DD-668 Clarence K. Bronson 克拉倫斯·K·布朗森 1943 1967年轉交土耳其,改名Istanbul,1986年解體

DD-571 Claxton 克拉克斯頓 1942 1959年轉交原西德,改名Z4,80年代解體

DD-651 Cogswell 科格斯韋爾 1943 1969年轉交土耳其,改名Izmit,1980年解體

DD-658 Colahan 科拉漢 1943 1966年解體

DD-801 Colhoun 科爾杭 1944 1945.4.6在沖繩被神風特攻隊撞沉

DD-582 Conner 康納 1943 1959年轉交希臘,改名Aspis,1991年解體

DD-509 Converse 康弗斯 1942 1959年轉交西班牙,改名Admiratne Valdes,1988年解體

DD-507 Conway 康威 1942 1970年解體

DD-508 Cony 科尼 1942 1970年作為靶艦沉沒

DD-669 Cotten 科頓 1943 1975年解體

DD-547 Cowell 考埃爾 1943 1971年轉交阿根廷,改名Admirante Storni,1982年解體

DD-797 Cushing 庫欣 1944 1961年賣給巴西,改名Parana,1981年解體

DD-519 Daly 戴利 1943 1976年解體

DD-659 Dashiell 達希爾 1943 1975年解體

DD-551 David W. Taylor 戴維·W·泰勒 1943 1957年轉交西班牙,改名Admiratne Ferrandiz,1987年解體

DD-469 De Haven 狄海文 1942 1943.2.1在瓜島被日機炸沉

DD-670 Dortch 多赤 1943 1961年轉交阿根廷,改名Espora,1978年解體

DD-572 Dyson 戴森 1942 1960年轉交原西德,改名Z5,80年代解體

DD-510 Eaton 伊頓 1942 1970年解體

DD-631 Erben 厄爾本 1943 1963年轉交韓國,改名“忠武”號,?年解體

DD-552 Evans 埃文斯 1943 1947年解體

DD-445 Fletcher 弗萊徹 1942 1972年解體

DD-511 Foote 富特 1942 1974年解體

DD-554 Franks 弗蘭克斯 1943 1961年賣給巴西,改名Parana,1982年解體

DD-474 Fullam 富拉姆 1943 1962年作為靶艦沉沒

DD-671 Gatling 加特林 1943 1977年解體

DD-802 Gregory 格雷戈里 1944 1971年解體

DD-472 Guest 格斯特 1942 1959年賣給巴西,改名Para,1978年解體

DD-555 Haggard 哈格德 1943 1946年解體

DD-556 Hailey 海利 1943 1961年賣給巴西,改名Pernambuco,1982年解體

DD-642 Hale 黑爾 1943 1960年轉交哥倫比亞,改名Antioquia,1973年解體

DD-480 Halford 哈爾福德 1943 1970年解體

DD-583 Hall 霍爾 1943 1960年轉交希臘,改名Lonchi,1990年解體

DD-584 Halligan 霍利根 1943 1945.3.26在沖繩附近觸雷沉沒

DD-686 Halsey Powell 哈爾西·鮑威爾 1943 1968年轉交韓國,改名“漢城”號,1981年解體

DD-585 Haraden 哈臘登 1943 1973年作為靶艦沉沒

DD-573 Harrison 哈里森 1943 1968年轉交墨西哥,改名Cuauhtemoc,1983年解體

DD-594 Hart 哈特 1944 1973年解體

DD-531 Hazelwood 黑澤伍德 1943 1976年解體

DD-672 Healy 希利 1943 1976年解體

DD-532 Heermann 希爾曼 1943 1961年轉交阿根廷,改名Admirante Brown,1982年解體

DD-663 Heywood L. Edwards 黑伍德·L·愛德華茲 1944 1961年轉交日本海上自衛隊,改名“有明”號,1976年解體

DD-673 Hickox 希科克斯 1943 1968年轉交韓國,改名“釜山”號,1990年解體

DD-533 Hoel 霍埃爾 1943 1944.10.25在薩馬島海戰中被日艦擊沉

DD-681 Hopewell 霍普韋爾 1943 1972年解體

DD-592 Howorth 豪沃思 1944 1962年作為靶艦沉沒

DD-475 Hudson 赫德森 1943 1973年解體

DD-674 Hunt 亨特 1943 1975年解體

DD-476 Hutchins 赫金斯 1942 1948年解體

DD-652 Ingersoll 英格索爾 1943 1974年作為靶艦沉沒

DD-794 Irwin 歐文 1944 1968年賣給巴西,改名Santa Catarina,1977年解體

DD-520 Isherwood 伊舍伍德 1943 1961年轉交秘魯,改名Almirante Guise,1980年解體

DD-589 Izard 艾澤德 1943 1970年解體

DD-799 Jarvis 賈維斯 1944 1960年轉交西班牙,改名Alcala Galiano,1981年解體

DD-447 Jenkins 詹金斯 1942 1970年解體

DD-553 John D. Henley 約翰·D·亨利 1943 1970年解體

DD-655 John Hood 約翰·胡德 1944 1976年解體

DD-574 John Rodgers 約翰·羅傑斯 1943 1968年轉交墨西哥,改名Cuitlahuac,1983年解體

DD-557 Johnston 約翰斯頓 1943 1944.10.25在薩馬島海戰中被日艦擊沉

DD-661 Kidd 基德 1943 1981年在巴吞魯日闢為紀念艦

DD-593 Killen 基倫 1944 1975年解體

DD-521 Kimberly 金伯利 1943 1967年移交台灣,改名“安陽”號,1994年解體

DD-653 Knapp 納普 1943 1973年解體

DD-448 La Vallette 拉瓦利特 1942 70年代解體

DD-558 Laws 勞斯 1943 1973年解體

DD-481 Leutze 柳特茲 1944 1947年解體

DD-675 Lewis Hancock 劉易斯·漢考克 1943 1967年賣給巴西,改名Piaui,1990年解體

DD-803 Little 利特爾 1944 1945.5.3在沖繩被神風特攻隊撞沉

DD-559 Longshaw 朗肖 1943 1945.5.18在沖繩被岸炮擊沉

DD-522 Luce 盧斯 1942 1945.5.4在沖繩被神風特攻隊撞沉

DD-534 McCord 麥科德 1943 1974年解體

DD-677 McDermut 麥克德莫 1943 1966年解體

DD-678 McGowan 麥高恩 1943 1960年轉交西班牙,改名Jorge Juan,1987年解體

DD-575 McKee 麥基 1943 1974年解體

DD-679 McNair 麥克奈爾 1943 1976年解體

DD-676 Marshall 馬歇爾 1943 1970年解體

DD-680 Melvin 梅爾文 1943 1975年解體

DD-691 Mertz 默茨 1943 1971年解體

DD-595 Metcalf 梅特卡夫 1944 1972年解體

DD-535 Miller 米勒 1943 1975年解體

DD-798 Monssen 蒙森 1944 1963年解體

DD-560 Morrison 莫里森 1943 1945.5.4在沖繩被神風特攻隊撞沉

DD-528 DD-528

DD-528 Mullany 馬拉尼 1943 1971年賣給台灣,改名“慶陽”號,1994年解體

DD-576 Murray 默里 1943 1966年解體

DD-586 Newcomb 紐康姆 1943 1947年解體

DD-449 Nicholas 尼古拉斯 1942 1970年解體

DD-690 Norman Scott 諾曼·斯科特 1943 1973年解體

DD-450 O'Bannon 奧班農 1942 1970年解體

DD-536 Owen 奧文 1943 1973年解體

DD-590 Paul Hamilton 保羅·漢密爾頓 1943 1970年解體

DD-498 Philip 菲利普 1942 1971年解體

DD-685 Picking 皮金 1943 1976年解體

DD-800 Porter 波特 1944 1974年解體

DD-682 Porterfield 波特菲爾德 1943 1976年作為靶艦沉沒

DD-795 Preston 普雷斯頓 1944 1969年轉交土耳其,改名Icel,1981年解體

DD-561 Prichett 普里切特 1944 1969年轉交義大利,改名Geniere,1975年解體

DD-477 Pringle 普林格爾 1942 1945.4.16在沖繩被神風特攻隊撞沉

DD-446 Radford 雷德福 1942 1970年解體

DD-688 Remey 李梅 1943 1976年解體

DD-499 Renshaw 倫肖 1942 1970年解體

DD-664 Richard P. Leary 理察·P·利里 1944 1959年轉交日本海上自衛隊,改名“時雨”號,1976年解體

DD-500 Ringgold 林戈爾德 1942 1959年轉交原西德,改名Z2,1981年又賣給希臘,改名Kimon,1993年解體

DD-562 Robinson 魯賓遜 1944 1982年作為靶艦沉沒

DD-804 Rooks 魯克斯 1944 1962年轉交智利,改名Cochrane,1983年解體

DD-563 Ross 羅斯 1944 1978年作為靶艦沉沒

DD-564 Rowe 羅 1944 1982年作為靶艦沉沒

DD-465 Saufley 索夫利 1942 1968年作為靶艦沉沒

DD-501 Schroeder 施洛德 1943 1974年解體

DD-596 Shields 希爾茲 1945 1972年賣給巴西,改名Maranhao,1990年解體

DD-643 Sigourney 西古爾尼 1943 1975年解體

DD-502 Sigsbee 西格斯比 1943 1975年解體

DD-565 Smalley 斯莫利 1944 1966年解體

DD-512 Spence 斯彭斯 1943 1944.12.18在呂宋島附近遭遇颱風傾覆

DD-577 Sproston 斯普羅斯頓 1943 1971解體

DD-478 Stanly 斯坦利 1942 1971年解體

DD-644 Stembel 斯坦貝爾 1943 1961年轉交阿根廷,改名Rosales,1982年解體

DD-538 Stephen Potter 史蒂芬·波特 1943 1973年解體

DD-479 Stevens 史蒂文斯 1943 1973年解體

DD-683 Stockham 斯托克姆 1944 1977年作為靶艦沉沒

DD-566 Stoddard 斯托達德 1944 1997年作為靶艦沉沒

DD-467 Strong 斯特朗 1942 1943.7.5在新喬治亞島附近被魚雷擊沉

DD-468 Taylor 泰勒 1942 1969年轉交義大利,改名Lanciere,1971年解體

DD-513 Terry 特里 1943 1974年解體

DD-514 Thatcher 柴契爾 1943 1948年解體

DD-537 The Sullivans 沙利文 1943 1977年在布法羅闢為紀念艦

DD-539 Tingey 廷吉 1943 1966年作為靶艦沉沒

DD-530 Trathen 特拉森 1943 1973年解體

DD-591 Twiggs 特威格斯 1943 1945.6.16在沖繩被魚雷擊沉

DD-540 Twining 特文寧 1943 1971年賣給台灣,改名“貴陽”號,1994年解體

DD-687 Uhlmann 烏爾曼 1943 1974年解體

DD-656 Van Valkenburgh 范瓦爾肯伯 1944 1967年轉交土耳其,改名Izmir,1986年解體

DD-689 Wadleigh 瓦德雷 1943 1962年轉交智利,改名Blanco Encalada,1983年解體

DD-516 Wadsworth 沃茲沃思 1943 1959年轉交原西德,改名Z3,1980年又賣給希臘,改名Nearchos,1991解體

DD-517 Walker 沃爾克 1943 1969年轉交義大利,改名Fante,1971年解體

DD-466 Waller 沃勒 1942 1970年作為靶艦沉沒

DD-567 Watts 瓦茨 1944 1974年解體

DD-684 DD-684

DD-684 Wedderburn 韋德伯恩 1944 1971年作為靶艦沉沒

DD-578 Wickes 威克斯 1943 1974年作為靶艦沉沒

DD-597 Wiley 威利 1945 1970年解體

DD-579 William D. Porter 威廉·D·波特 1943 1945.6.10在沖繩被神風特攻隊撞沉

DD-568 Wren 雷恩 1944 1975年解體

DD-541 Yarnall 亞納爾 1943 1968年移交台灣,改名“昆陽”號,1994年解體

DD-580 Young 楊 1943 1970年作為靶艦沉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