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引論

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引論

《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引論》》是2001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廣森,李尚信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人之初名著導讀叢書

我們在這裡介紹的,是一位具有奇特經歷、做出突出貢獻的猶太人。他就是奧地利著名的神經病學家和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理論體系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1938年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於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倫敦逝世。

《精神分析引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這部著作中,他以“心理衝突”和“泛性論”觀點對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過失行為、夢及神經病三項專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統的闡述。在作者看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過失現象是有意義的。它是心靈中兩種相反的傾向相互牽制而趨調和的心理行動。同樣,夢也不是一種神渝或毫無意義的生理現象,而有其背後的“隱意”;夢是遭到壓抑的潛意識欲願的變相滿足。釋夢的工作便是激發夢者的“自由聯想”、由夢的“顯意”推知其“隱意”的過程。相反,夢的隱意轉變為顯意的過程叫做“夢的工作”,它有四個成就:“壓縮”作用、“移置”作用、將思想轉變為視像、“潤飾”作用。此外,夢還能回溯到童年時期的景物和欲望,成為這些景物和欲望的象徵。最後,弗洛伊德分析了神經病。他認為神經病症候也是兩種相反的心理傾向相衝突的結果:其中一方是被壓抑的性本能的潛意識欲望,另一方是壓抑它的自我本能的理性規範。一旦這種受壓抑的性本能欲望被導入意識層面,神經病症候即可消除。《精神分析引論》是弗洛伊德在1915一1917年在維也納大學講授的三部講稿的彙編。

媒體推薦

書評

本書為“名著導讀叢書”之一。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不僅是一本精神分析論的權威著作,而且,對於想通過一本書而了解這一學說的讀者來說,此書再好不過。該學說對於門外人畢竟深奧,有了本書的“導讀”,相信可以更易進入,或者,通過本書,讀者也可以對這一學說有了個大概的了解。

翻開人類社會的文明史,每個領域、每個時期都產生過具有巨大影響的世界名著。世界名著不僅帶給我們閱讀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帶給我們思維方式的革命和觀念的更新。在名著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偉人,他們和他們的思想,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然而,對於廣大青少年讀者來說,普遍存在對名人名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而名著,是人類進步的階石,它在與物質世界的比照中,體現了精神的價值和力量,這是當代人最需要的精神食糧,也是最深層的素質培養。

1998年年初,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海飛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為了加強對青少年的素質教育,通過通俗、生動、簡明的導讀,使青少年對於中外歷史上做出過傑出貢獻的著名人物有更加切實的了解,對於曾經並繼續產生重大影響的名著有一定的領會,從而開闊視野、啟迪思維、調整和完善知識結構。接著,出版社組織了編委會,由一些專家、學者通過認真的篩選和反覆的論證確定了書目。本套叢書最終確定的書目,打破以往名著叢書的單一架構,特別注意到了知識的整體結構,除文學名著外,還選了一些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名著,使知識的分布合理,較全面地反映了人類歷史進程中“文化的力量”。每冊書基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作者生平;第二部分介紹原著梗概;第三部分是評介和導讀,這樣的編排有利於青少年的閱讀和名著的傳承。

本套書選定書目的原則是:

1.首先考慮權威性和知名度,即經過歷史檢驗被公認為具有重要地位、價值和重大影響的名著。

2.在比例分配上,文學名著約占 52%,計26本;人文(社科)名著約占36%,計18本;自然科學(非純專業,帶有一定的人文價值和哲理色彩)名著約占12%,計6本。

3.適當考慮時間跨度,從古代到近現代,同時,也考慮到典型性,如《馬可·波羅遊記》、《中國科學技術史》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